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识别某汽车减振器弹簧生产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并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对生产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汽车减振器弹簧生产车间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化学毒物的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粉体涂装室/(投料时)检测点的粉尘浓度严重超标,短时间接触水平达到平均接触容许浓度(TWA)的20.9倍;各检测点的噪声强度为76.6~85.3 d B(A),材料台和端部压延检测点的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高温检测结果显示端部压延和涂装前处理中部的WBGT指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论生产车间针对化学毒物和粉尘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但针对噪声和高温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起重设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控制对策。我们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及检查表等方法,于2008年对某起重设备制造企业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及其关键控制点,探讨其适用的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为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分析等方法综合评判关键控制点及其防护措施。结果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振动和X射线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汽车灯具总成的表面处理岗位接触的甲苯和甲醇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分别为16.7%和4.0%;汽车悬挂/转向系统的焊接岗位接触的二氧化锰和电焊烟尘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均为8.3%;噪声超标率最高的为汽车轮圈制造(超标率为87.1%),其次为汽车悬挂/转向系统制造,超标率为49.0%;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注塑、发泡、涂布/喷涂、焊接、铸造、探伤等,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对武汉市3家不同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汽车零部件生产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含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采取的工程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机械化、自动化控制,通风除尘,防噪和降温等。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效果较好,但部分设施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某汽车厂焊接车间职业病危害调查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焊接作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探讨相应的控制对策,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焊接生产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焊接工人可接触粉尘、有毒烟雾、噪声及电弧辐射等危害因素,其中粉尘、二氧化锰、噪声和紫外线,合格率分别为100%、60%、84.6%和0%(面罩外)。结论焊接作业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危害,保护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识别某单位磷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检测,评价防护设施设置的有效性,提出有效可行的补充措施及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某单位磷化生产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某单位磷化生产过程中电镀工接触NaOH、HCl、H2S04、Ni、H3P04的浓...  相似文献   

7.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污水处理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预测其危害及程度,提出一些论证意见及相应的防护对策,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污水处理工序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主要环节,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方法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根据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嫡果污水处理工序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硫化氢、氨、甲醇、氯气,噪声、紫外线,病原性细菌、病毒和蠕虫卵等。在8个测试点中,氨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27-0.83mg/m^3;硫化氢最高接触浓度为0.53—5.56mg/m^3。结论该污水处理生产工序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均未超出国家标准。为防范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发生,应加强日常职业卫生管理和非正常作业情况下的应急防护。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合肥市某区不同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卫生管理符合率、防护设施设置率、个人防护用品佩戴率和职业健康检查实施率随企业规模由大至小呈下降趋势,且存在线性关联;小型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最高(22.7%),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职业病防治情况较为严峻,应制定分类分层管理方案,加强小型企业监管,重点关注噪声和臭氧职业危害,定期督查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重点治理目标,使搬迁后的企业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符合职业卫生要求,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方法对生产工艺、已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等进行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粉尘、毒物,噪声、高频等采用检验检测法,并进行作业岗位危害分级。结果噪声测试岗位47.6%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检测22种毒物在作业岗位中的空气浓度,不合格毒物是苯和溶剂汽油。80个毒物作业点中2个不合格。1个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浓度不合格。高频都合格。结论 搬迁后的企业噪声危害仍然十分严重,其次是毒物,排气罩不符合卫生要求比例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识别、分析某汽车生产车间整体搬迁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预测其危害程度,指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出防护对策建议。方法采用检查表分析法和类比法相结合的预评价方法。结果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噪声、高温、焊接弧光、苯、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类比检测结果提示,接触噪声作业的43个岗位中,13个岗位8 h等效声级超过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检测岗位超标率为30%。3个岗位接触电焊烟尘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接触限值要求。焊接车间2个作业岗位接触一氧化碳的短时间浓度和4个岗位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项目属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2.
李杨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316-2318
目的了解某汽车改装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情况。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确定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浓度(强度)检测。结果工作场所中粉尘、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噪声合格率为48.28%,照明合格率为78.6%。结论该项目粉尘及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接触噪声的工人应配戴防噪声耳罩或耳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汽车改装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查找超标原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结果该汽车改装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有毒物质(苯、甲苯、二甲苯、CO、NO、NO2、MnO2),紫外线辐射和噪声。检测13个作业岗位的粉尘浓度,8个岗位不合格,超标率为61.5%;检测14个岗位的噪声强度,8个超标,超标率57.1%;除调漆室和室内喷漆岗位的苯浓度超标外,其他岗位的化学有毒物质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部位,综合采取防尘、防毒、防噪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汽车制造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方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合肥市某汽车制造集团下属的13个企业177个作业现场监测点进行现场职业卫生检测,对1895名一线员工和部分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作业现场环境噪声检测合格率仅为19.5%,劳动者听力损伤的总检出率高达16.7%;粉尘的检测合格率为84.4%,高千伏全胸片和肺功能检查的总阳性率分别为5.4%和8.8%;苯系物检测合格率为97.3%,苯作业工人血常规异常阳性检出率为8.9%。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粉尘作业工人的肺功能损伤发生率(0.9%),苯作业工人血常规异常检查率明显高于非苯作业工人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噪声是该集团目前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而粉尘和苯的职业危害也不能忽视。应加强监控和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某厂塑料编织袋和塑料包装容器生产装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确保作业人员的生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的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化学物质有丁醇、二甲苯、甲苯、乙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一氧化碳、甲醛;粉尘有聚乙烯粉尘、聚丙烯粉尘;物理因素为噪声,共计12种。检测结果表明,部分工种甲苯、聚乙烯粉尘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对其防护设施进行改造后,各工种接触甲苯、聚乙烯粉尘的浓度均符合标准要求。结论本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改造前职业病危害严重,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改造后,作业场所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盛红艳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07-1608
目的了解常熟市皮件厂苯、甲苯、二甲苯对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对苯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查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结果 生产环境中个别作业点的苯和甲苯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外周血WBC、Hb、PLT下降人数分别占23.3%、9.8%、5.5%。结论该市皮件厂作业工人血常规异常率较高,需要高度重视苯、甲苯、二甲苯对接触者的危害,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评价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职业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2007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铅烟、二氧化锡、噪声等。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该项目就职业卫生方面而言可行。  相似文献   

18.
郑利纬  杜向阳 《职业与健康》2009,25(24):F0002-F0002
目的对某家具制造厂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法、检测检验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木粉尘、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结论该建没项目采用毒性较小的原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及合理的防护设施,有效地降低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川  张守刚 《职业与健康》2011,27(23):2685-2687
目的 了解某汽车制造企业无苯喷涂车间的职业病危害状况.方法 对该企业汽车涂装车间进行职业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均符合国家标准,噪声强度为69.4~90.1dB(A),超标点3个,超标率为37.5%.职业健康检查有12.4%的受检者生化免疫出现异常,12.0%出现不同程度五官科症状,6.3%的血常规异常,24.9%心电图异常,2.1%B超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结论 该企业使用了无苯喷涂,化学因素虽符合国家限值,但仍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血液生化、五官、心电图和肝脏等方面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