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应用时间序列模型中较有代表性的3种方法对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预测,并探讨3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为传染病疫情预测分析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0年至2008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资料分别建立合适的乘积季节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以2009年的发病资料作为模型预测效果的考核样本,对预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探讨对疫情进行预测的方法、思路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结果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趋势将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呈平稳下降的趋势,会存在少许波动。乘积季节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最相符,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效果较差,状态空间模型也有一定的实用性。结论用时间序列模型对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的拟合结果较好,尤其是乘积季节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伤寒副伤寒的防治提供新的信息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蒋征刚  谢雨豪  顾华  刘魁  蔡剑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1437-1439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各省(市、自治区)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分布情况,为疾病预防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11年伤寒、副伤寒病例报告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自相关及、趋势面分析等。结果 2011年累计报告伤寒病例101569例,副伤寒病例47965例,伤寒、副伤寒发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为热点区域,趋势面分析得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北向南上升趋势、由西向东下降趋势的结论;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中男性病例构成比较高,分别占伤寒、副伤寒病例数的55.40% 、55.13%,<45岁伤寒病例占报告伤寒病例数的75.51%,<45岁人群副伤寒病例年龄占报告副伤寒病例数的78.01%,农民是伤寒、副伤寒的高发人群。结论 根据伤寒、副伤寒发病空间分布及人群分布相关特点,科学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采用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其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流行特征,预测发病趋势.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资料;用ARIMA模型预测2016-2018年发病趋势.结果 泉州市2005-2015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508例,年发病率1.30/10万,均以伤寒为主;6~9月为发病高峰(47.0%).患者性别比116∶100,以0~5岁(21.7%)和25~30岁(11.2%)居多;散居儿童最多(21.9%),其次是农民(16.7%).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前5位依次为晋江(29.1%)、南安(18.1%)、丰泽(10.6%)、鲤城(9.1%)和石狮(7.5%).预测2015年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会增加,但增幅不大.结论 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夏秋季多见,散居儿童和农民是防控重点人群.应消除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危险因素,以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监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1年~200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特点及菌株的分型耐药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181株伤寒副伤寒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其中的136株伤寒菌株进行噬菌体分型。结果:江苏省2001年~2003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为2.24/10万,发病以5~10月份为多,苏州、南通、盐城和扬州4市是高发地区,人群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男女发病没有明显差异。136株伤寒菌株可分为14个型,分型率73.21%,噬菌体菌型主要为J1、M1和D2,分别占可分型菌总数的14.29%、13.39%和10.71%。不同年份伤寒菌株的分型率不同。伤寒、副伤寒菌株均对磺胺、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副伤寒菌株的耐药谱较伤寒菌株宽。结论:江苏省2001~2003年伤寒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人群职业分布无明显变化,但男性发病年轻化。噬菌体分型结果显示江苏省的主要流行菌型变化不大,除以往耐药的M1型菌株外,J1型菌株的耐药性也普遍较高,且有多重耐药现象;副伤寒甲出现的比例逐年增高,且其耐药率及耐药谱均较伤寒菌株高或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江苏省2003-2009年乙肝疫情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影响乙肝流行的因素,为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江苏省2003-2009年乙肝发病数据库,应用GIS对乙肝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聚类分析及趋势面分析.结果 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从整体研究区域来看江苏省乙肝发病呈集聚性分布;乙肝高发地区集聚于中部及西南部地区,其中2004-2006年乙肝疫情以南京市为中心,包含28个县区,呈高度聚集;建立乙肝发病趋势面分析图,2003-2009年江苏省乙肝发病在东西方向呈微弱的倒U形分布趋势,而从南向北方向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 江苏省乙肝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应根据乙肝发病空间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浦江县伤寒副伤寒综合防制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西部,属金衢盆地,人口38万,是伤寒副伤寒的历史疫区.1998年以来该县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并多次发生爆发疫情.据1999、2000年伤寒疫情资料分析,该县东部5个镇伤寒副伤寒的发病人数分别占全县总发病人数的85.7%、85.3%.为了控制伤寒、副伤寒局部流行,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2001年在东部5个镇实施了伤寒副伤寒综合防制措施.2002年起在全县实施了伤寒副伤寒综合防制措施,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从急剧上升到逐步得到控制.现将2001~2002年浦江县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3-2009年江苏省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特征,研究江苏省肺结核发病流行状况和趋势,为肺结核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江苏省2003-2009年肺结核发病资料建立数据库,在ArcGIS 9.3软件中与江苏省县级行政区划的数字地图进行关联,对肺结核疫情进行空间显示和分析.结果 肺结核发病地图和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均显示2008-2009年结核病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I=0.233,P=0.060);而2003-2007年发病不存在空间聚集(I=0.176,P=0.060);Local 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分别指出了各年段肺结核发病的“正热点”和“负热点”区域;趋势面分析显示2003-2007年肺结核发病自南向北方向呈略微下降趋势,东西方向趋势平缓;2008-2009年肺结核发病自西向东方向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明显改变趋势,而自南向北方向呈现不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空间回归分析显示肺结核发病率与纬度相关,随着纬度的递增而降低(t=-2.622,P=0.011);与经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t=-1.561,P=0.123).结论 江苏省肺结核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权马尔可夫链在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预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加权马尔可夫链在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预测中的应用。方法用1991年1月至2000年10月江苏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资料建立模型,以2000年11月和12月的发病资料作为模型预测效果的考核样本。首先基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特点,应用有序聚类的方法建立发病人数状态的分级标准;然后针对发病人数序列为相依随机变量的特点。采取以规范化的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用加权的马尔可夫链模型来预测和分析发病人数的变化状况,使预测结论的长期效果趋于最优;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趋势将在以后一段时间内仍呈平稳下降。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是合适的。结论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伤寒副伤寒月发病情况的拟合结果满意,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GIS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江苏省病毒性肝炎流行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江苏省2003-2009年所有县(市)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趋势面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确定江苏省病毒性肝炎发病聚集区域、流行特点和未来趋势。结果建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疫情分布图,得到南京市城区、武进区、无锡市城区、常州市城区、苏州市城区5个发病地区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其局部Moran I值分别为-0.000 145、0.000 253、0.000 284、0.000 357、0.000 184,南京市城区表现为负自相关性,武进市、常州市城区、无锡市城区、苏州市城区4个地区表现为正自相关性;建立江苏省病毒性肝炎疫情趋势面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模型:Y=-227.29 531×LON-439.43 745×LAT+443 52.8 914,江苏省病毒性肝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局部的空间集聚现象,确定出南京市城区、无锡市城区、苏州市城区、淮安市城区和徐州市城区5个高发病区域。结论江苏省毒性肝炎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根据其病毒性肝炎发病空间分布相关特点及未来分布趋势,制定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传播...  相似文献   

11.
黄玉芬  刘志涛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31-2132
目的掌握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各州(市)2008—2010年的伤寒副伤寒疫情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云南省2008—2010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4 675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77/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2/10万。西双版纳州、玉溪市、德宏州、红河州、昆明市及保山市6个州(市)为云南省的高发地区,5—10月为高发月份(64.66%),发病年龄以20~39岁组居多,农民和学生为高发人群(64.65%)。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掌握岱山县199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岱山县1990-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1990-2009年岱山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72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万,2002年以后发病率逐惭下降,发病率均在10/10万以下。发病具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占72.86%(524/7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渔船民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对群众,尤其是渔船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气象及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汇总桂林市辖区12县1991-2005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资料及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收集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2个县和最低的2个县共46个乡镇地质因素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和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县达到69.0/10万,最低的县为7.3/10万。伤寒副伤寒多年月平均发病率与多年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无统计学相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岩溶分布中的岩溶区、岩性条件中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饮用水类型中的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中的裸露型岩溶水-裂隙溶洞水等5个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作用大小的地质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岩溶分布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饮用水类型为岩溶水的乡镇其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其他地质因素类型。结论气温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相关;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岩溶区、碳酸盐岩岩性地质类型、裸露型岩溶水地下水类型、岩溶饮用水类型为影响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舟山市2004-2008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 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工人、渔(船)民、家政及待业人员为主;集中在20~55岁年龄组。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舟山市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但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法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因子分析法得出,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危险因素依次是经常在外就餐、经常食用凉菜、经常食用烧烤、经常饮生水、卫生习惯差和有接触史.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伤寒、副伤寒流行危险因素是经常在外就餐(OR=3.458)、饮生水(OR=1.814)和食用凉菜(OR=1.021)3个因素.结论 经常在外就餐、饮用生水和食用凉菜是玉溪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三大风险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优选研究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方法 以湖北省1988年~1995年伤寒及副伤寒发病率为例,用GM(1,1)灰色数列模型法和其它4种方法分别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拟合优度。结果 伤寒发病率平均下降速度为11.97%,相关指数R~2=0.994 8,经F检验,极显著地优于其它4种计算方法。结论 灰色数列模型法用于研究平均发展速度,具有计算简单、结果直观和准确度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