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根据肝昏迷代谢机理的近代见解,认为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和芳香氨基酸(AAA)的比值失调,即两者比值降到1.0-1.5就易发生昏迷。采用BCAA治疗后,此种比值可回升到3.0-3.5,肝昏迷即可好转。芳香氨基酸是在肝脏分解,支链氨基酸经肝脏流出后在肌肉中分解。如果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芳香  相似文献   

2.
用含丰富支链氨基酸平衡液(BAS)治疗肿硬化肝性脑病是有效的。作者报告3例由急性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昏迷同样有效。一例于8小时内,两例均于12小时内清醒。治疗分别持续九、六和五天。急性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昏迷的予后是不良的。经一般治疗二度昏迷者病死率34%,四度昏迷者为85%。引起肝昏迷的生化变化还不清楚,197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即肝昏迷的神经症状是由于假性神经介质所致。昏迷期间体内产生的小量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正常神经介质为大量合成的假性神经介质如(?)胺和β苯基乙醇胺所代替。这些假性神经介质不能有效的刺激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色氨酸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了昏迷的深度。在肝硬化和暴发性肺炎肝性脑病时,血清内芳香氨基酸(AAA)含量增加而支链氨基酸(BAA)含量降低或正常,这两组氨基酸竞争  相似文献   

3.
肝昏迷是以意识改变以至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迄今为止,肝昏迷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对部分患者,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有争取清醒和恢复的可能,故须注意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抢救,特别应争取在进入昏迷前即行极积治疗,以防病情发展。现以急性重型肝炎引起肝昏迷为例,试述有关抢救的几个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4.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的肝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也称为肝昏迷,在临床中如能及时发现肝昏迷先兆,及早控制肝昏迷的发展,为患者取得治疗时间.本科自2000~2005年共收治患者36例,对其认知能力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讨论与门脉高压,和门体侧枝循环有关的长期慢性肝病发生肝昏迷的治疗,并对近年来的治疗进展,也作了简要介绍。确定肝昏迷的治疗,主要根据两个原则:(1)识别与纠正可使慢性肝病患者发生昏迷的因素;(2)治疗措施旨在减少来自肠道的脑毒素的形成与吸收。 (一)诱因肝昏迷常见诱因见表1,迅速识别与处理该类诱因是治疗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5例各种病因出现的肝性脑病前驱期症状和进入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认为对肝病患者通过严密的观察。一旦出现昏迷前期症状及时发现和去除诱因。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预防肝昏迷的发生和治疗肝性脑病降低病死率均有利。  相似文献   

7.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是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征。它是晚期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常见的致死原因。临床表现复杂,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表现。治疗护理中矛盾多,工作量大,死亡率高。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昏迷前常出现先兆症状,若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科  相似文献   

8.
徐光福 《家庭医药》2005,(10):14-15
肝昏迷又叫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目前.肝昏迷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完全清楚,但倾向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各种治疗方法共同及对救治,中医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其地位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 肝昏迷是由于严重肝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除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外,近年来对肝脏病时血浆氨基酸异常图谱的研究表明,氨基酸代谢异常与肝功能障碍和出现昏迷的程度有密切关系。Sherwin指出,肝硬化时血浆苯丙氨酸、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AAA)以及蛋氨酸等含硫氨基酸与色氨酸增加,而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BCAA)含量明显减少。Fischer  相似文献   

10.
<正> 1982年12月23日,在上海市卫生局及上海市医药局主持下,对治疗肝昏迷新药14氨基酸注射液-800(简称14AA-800)举行了鉴定会。到会的有医药专家及有关代表共100余人。会上先由上海医工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长征制药厂分别介绍了14AA-800的制剂工艺、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制剂规格。随后与会代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鉴定,最后一致通过鉴定。14AA-800是根据当前肝昏迷发病机制中血清氨基酸平衡失调学说而设计的。在测定正常人和各种肝病及肝昏迷患者的血清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简称支/芳比值)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严重肝病和肝昏迷时,支/芳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因此有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脑病是临床常见的肝病并发症 ,是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多有诱因可寻。在治疗中 ,找出诱因 ,去除诱因居于重要的地位。为此 ,结合我院收治的 10 0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 1996~ 1999年我科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 10 0例肝性脑病患者。其中男 86例 ,女 14例。年龄 17~ 70岁 ,平均 4 0 .9岁。1.2 发病情况与诊断  10 0例患者既发于肝硬化 6 6例 ,急重肝 16例 ,亚重肝 16例 ,慢重肝 2例。首次昏迷 87例 ,第二次昏迷及以上者 13例。其中就诊时有肝昏迷表现者 75例 ,入院后出现肝昏迷表现者 2…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昏迷亦称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严重表现,通常见于有严重肝脏疾病的患者。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治疗颇为困难。可称为难治性疾病。急性肝昏迷多发生在重症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而慢性肝昏迷,则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慢性肝昏迷根据昏迷发生时有无明显诱因,又可分为内源性或外源性两种,前者多为肝硬化的终末期,其血氨可升高,但亦可正常,后者多见于代偿失调的肝硬化,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如摄入过量的蛋白质或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多属氨性昏迷。慢性肝昏迷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点:(1)慢性严重肝病或/和广泛门一体侧枝循环的存在;(2)扑翼样震颤;(3)精神错乱、昏睡甚至昏迷;(4)血氨升高(一般超过100微克%);(5)脑电图出现  相似文献   

13.
1985年以来,我院用支链氨基酸(BCAA)治疗重型肝炎肝昏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病例及分组 我院从1985年1月至1994年1月共收治重型肝炎46例,其中并发肝昏迷34例(73.93%)。全部病例均参照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34例肝昏迷患者按用药情况分为两组,肝昏迷程度参照实用内科学标准分为Ⅳ级,见表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监测脑卒中昏迷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探讨其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0例脑卒中昏迷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4h内、3、7d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NSE水平,并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探讨NSE水平与昏迷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不同程度昏迷患者各时段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两组各时段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NSE检测可用于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肝性脑病是各类严重肝病发展至肝功能衰竭 ,导致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和昏迷 ,死亡率高。严密的观察 ,精心的护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为患者减轻痛苦。故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现将我科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收治的 47例 76次肝昏迷作出总结。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文报告期内收治肝硬化患者 10 3例 ,代偿期患者 12例 ,失代偿期患者 91例 ,发生肝昏迷 47例 ,占失代偿期患者的 5 1.6 % ,发生肝昏迷 76例次 ,平均每个患者发生 1.6 1例次。1.2 临床表现 :烦躁 2 0例 ,占…  相似文献   

16.
血清FT3、FT4浓度变化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变化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检测8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FT3、FT4水平,并与血清白蛋白下降程度进行比较,检测给予甲状腺片治疗与否其肾功能,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FT3、FT4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A组(血清白蛋白〉20g/L)血清FT3、FT4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B组(血清白蛋白≤20g/L)血清FT3、FT4较A组显著降低(P〈0.05)。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FT3、FT4与白蛋白下降程度呈正比,且给予甲状腺素治疗后其白蛋白上升明显,而肾功能变化不明显。结论随着肾病综合征患者白蛋白下降程度加重,血清FT3、FT4呈下降趋势,血清FT3、FT4水平与白蛋白下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FT3、FT4水平变化对判断肾病综合征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至1990年1月—1993年3月,对39例结肠炎、25例肝昏迷、61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灌肠观察护理,现谈体会如下。 1 灌肠的目的:①对结肠炎的患者灌肠可延长药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达到局部治疗作用。②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昏迷患者灌肠用弱酸性液改善肠道环境,使肠道中的氨与酸性液中合使氨的产生减少,防治肝昏迷。 2 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护士心理要保持平静,端庄的仪表给病人以稳定、大方、严肃、热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 (hepaticencephalopathy)习称肝昏迷 (Hepaticcoma)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 ,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而肝性昏迷通常为肝癌终末期的并发症 ,约 1/ 3的肝癌患者因此致死 ,多数有明确的诱因。在昏迷前常出现先兆症状 ,若能早期发现 ,诊断 ,及时处理 ,预后较好。如何做好肝昏迷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我们将自己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分析本科自 1993年 2月至 1999年 2月 ,共收至各种肝癌患者 2 10例 ,年龄 30~ 70岁。肝性脑病 70例在各…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1979年2月~1986年2月曾收治14例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分别在内科及外科治疗中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1例发生了肝昏迷,经给予大剂量氯化钠、氯化钾等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临床资料本组14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33岁,均为男性。其中肝炎后肝硬变11例,血吸虫性肝硬变3例。肝硬变诊断依据:1)分别有肝炎及血吸虫病史伴肝肿大、质硬等,2)肝功能减退:血清总蛋白1例正常、13例减低;14例  相似文献   

20.
63例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治疗和促醒严重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方法。方法6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呈持续深昏迷状态,GCS评分均在6分以下。入院后给予及时手术、脱水及激素治疗,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组织循环、促进脑组织代谢治疗,营养脑神经治疗,超大剂量中枢神经兴奋药纳络酮及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35例在治疗2~6个月期间神志转清醒,9例昏迷程度明显减轻,11例仍长期昏迷、呈植物状态,8例死亡。结论认为损伤时间在半年之内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对于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在此期间及早进行恰当有效的联合治疗可以使部分深昏迷患者早日清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