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最近看到两条社会新闻:其一是家住山东的张老太太,自老伴一年前去世后,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快过年了,张老太盼望着儿女们早点回家,但是,小儿子不能回家了,大儿子说晚几天回来。张老太一气之下,想出了用自残的办法让儿女们着急,说不定很快就会回来。于是她拿出一把水果刀朝着自已的腹部就是一刀……果然,三个儿女闻讯很快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医院,了解情况后看到母亲没事了,真是又气又心疼。张老太一看自己这一刀竟让儿女们全回家了,高兴得合不拢嘴,直说“这是没法子的法子”。  相似文献   

2.
肖峰 《健康博览》2006,(5):52-53
现在不少中年人,对自己家里的老人赡养比较注意在营养、运动、医疗、居住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以上这些当然固不可少,不过要想使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尤其是在目前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条件下,中年人更应注重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使其生活充实、心理平衡,情绪快乐。  相似文献   

3.
薛胜 《家庭健康》2005,(2):21-2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物质赡养得到基本保证的条件下,精神赡养老人越来越显得重要。所谓精神赡养,简单点说就是要关注老人心理或精神上的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其实精神赡养并不那么复杂.以下几种礼物就是对老人的很好的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4.
小非 《现代养生》2011,(3):45-48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5.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生效实施,此法的修订把“常回家看看”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定义务.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曾表示:“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6.
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全国大约有2 340万"空巢老人"需要亲人的关爱。一些"空巢老人",心里为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活、或者生病没人照顾着急。有的老人企盼全家团圆,望眼欲穿。 在敬老院里有一位长期照顾老者的护理员谈起"空巢老人"的心理期盼,感受深刻。她说,老年人在一些特定的节日中,尤其是春节等中国人比较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朱闻慧 《健康》2011,(9):64-65
在许多大城市里,老人的养老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少忙碌的都市人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照,然而对于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生活环境忽然变了,周遭一切都变得陌生,这会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怎样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8.
冯锋 《生活与健康》2008,(11):32-33
“常回家看看”是老人对子女心底的呼唤。当这种需求不能被满足时,老人无奈之下只有诉求法律,于是,关于“精神赡养”的诉讼接连出现,已经有把“精神赡养”明确写进判决的先例。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末,"北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曾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在人们印象里",漂"一族都是年轻人,他们为了事业,不得不远离家乡,在外拼搏,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乡工作,一些老人为帮助远在他乡的子女带小孩照顾家庭,也纷纷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他们被称为"老年漂一族"。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少漂泊的老人不适应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10月1日起,《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实施。按照这一条例的规定,“赡养人要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与老年人不在一起居住的,应当经常问候、看望。”  相似文献   

11.
袁仕友 《长寿》2008,(4):58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除了追求充裕的物质生活外,还希望有愉悦的精神享受。老年人精神上的快乐,是健康长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常所说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包括对父母经济上的供养,还包括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12.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13.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老年人口约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我国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900万。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人人健康》2006,(9):59
我特别害怕过周末,看到隔壁老陈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真羡慕!孩子们都各忙各的,钱每月都按时寄来,如果每月能见上他们一面多好啊!  相似文献   

15.
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并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中国由此进入老年社会。到2025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中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不敢想象,街上除了小孩就是老头、老太太。青壮年成了稀有人群,会是什么样?2040年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可以说,物质上养老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而我们对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老人们强烈需要的却是精神赡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特别害怕过周末,看到隔壁老陈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真羡慕!孩子们都各忙各的,钱每月都按时寄来,如果每月能见上他们一面多好啊!报载,意大利有位80岁的退休教师在妻子去世、女儿离家后,过着独居生活。其女儿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希望有哪个意大利家庭接纳她父亲当孩子们的爷爷,她愿意每月补贴这个家庭500欧元作为报酬。金钱易得,亲情难求。其实,真正的孝顺不仅是让父母吃饱穿暖。精神上的孝顺才能抵达父母心灵的深处。精神赡养并不那么复杂,比如经常回家看望父母,陪老人聊天、娱乐,进行感情交流等,晚辈与长辈之间,真正的赠予机会似乎不多,却每天都有。这种赠予可能只是一句和善的话语,一封平安的家书或者一个温馨的电话。仅仅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最高的孝敬和赡养,在于对父母的关爱和尊敬。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何谓孝,孔子解释说,现在人们都说,能够养活父  相似文献   

17.
马增悦 《长寿》2005,(8):56-57
躺在简陋的房间里,孙伯以无助的眼神默默地注视着邻居为他请来的律师。孙伯今年已经75岁高龄,是一位退休干部。13年前,丧偶的孙伯与比自己小12岁、携子寡居多年的李女士再组家庭。但孙伯的再婚遭到了一双儿女的极力反对,为此,这13年来,孙伯与自己的亲生儿女几乎是断绝了一切往来。  相似文献   

18.
“老漂族”,是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作为人口破千万的杭州,拥有成千上万帮子女照顾小孩的“老漂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漂泊在外难免令人黯然神伤,而对“老漂族”来说,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他们往往承受着比年轻人更多的压力,面对着更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长寿》2007,(10):58-58
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模式已由“同住型赡养”逐渐向“近居型赡养”转变。子女与父母居住地“分而不离”。这项研究成果是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人口学家前沿论坛上发布的。  相似文献   

20.
潘家永 《长寿》2005,(6):58-58
我今年65周岁,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身边虽有两个儿子,也都有赡养能力,但因为过去的一些原因,他们只顾自己享受,不尽赡养义务。我多次找他们要钱吃饭治病,就是要不到。街道干部在多次做工作都无效的情况下,劝我到法院告他们,并说老年人打赡养官司,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请问: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