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脊髓炎的MRI表现,进一步提高本病诊断。方法收集2009年2012年确诊为手足口病病脑干脑炎或脊髓炎19例,分析其MRI表现特征。结果 19例患儿12例累及脑干,颈髓2例,脊髓圆锥5例,病灶主要位于脊髓前角,累及脊髓灰质,并呈对称分布;MRI表现:MRI表现为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 T2WI均显示高信号,DWI呈等或略高信号。结论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和脊髓炎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诊断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EV71和非EV71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热性惊厥的危险性是否存在差异,以及EV71感染致神经系统受累后惊厥发生的危险性是否增加。方法选取2015年我科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惊厥者为病例组,无惊厥者为对照组,以不同肠道病毒亚型为暴露因素,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同时EV71感染者按有无神经系统受累、有无惊厥进行分组对照分析。结果共有1 107例手足口病患儿纳入研究,EV71感染445例,惊厥7例;非EV71感染662例,惊厥62例(χ~2=24.79,P<0.01,OR=6.46),非EV71感染手足口病并发热性惊厥的危险性是EV71感染者的6.46倍。EV71感染神经系统受累215例,惊厥2例;无神经系统受累者230例,惊厥5例,两组病例出现惊厥的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结论不同肠道病毒分型与手足口病并发热性惊厥的危险性有关联,非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并发热性惊厥的危险性显著高于EV71感染,神经系统受累并不增加EV71感染者惊厥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EV71)或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也称手足口综合征[1],大多预后良好,但由于EV71病毒感染的重症病例较多,会损害神经系统的脑干和脊髓[2],如不及时治疗,易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可并发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3]。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重症手足口病1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2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6个月至5岁,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口腔、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年龄分布以小于3岁的婴幼儿为主,均有发热及皮疹,部分患儿有呼吸、循环系统异常体征,4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脑实质损伤表现,尽早治疗可改善危重症患儿症状,治愈或好转42例(91.3%),死亡4例(8.7%).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与脑实质受累部位有关,其中脑干损害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病情最为凶险,及早发现危重病例并予积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6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临床特点,并行脊髓和(或)颅脑MRI检查,早期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针对性功能锻炼,并随访3~6个月。结果 16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患者中,单侧下肢瘫12例,双下肢瘫2例,四肢瘫1例,单侧上肢瘫1例。患儿以单侧下肢瘫为主,大部分患儿表现为轻瘫。脊髓MRI检查,病变以胸12腰1为主,可见长T1、T2异常信号。下肢瘫痪恢复较快,四肢瘫、上肢瘫恢复较慢,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有效促进功能恢复。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早日恢复,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黄亚萍 《河南医药信息》2010,(22):144-145,147
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本院PICU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肠道病毒检出阳性率为72.2%(26/36),其中EV71占65.4%(17/26),CA16占23.1%(6/26)。年龄〈3岁的患儿占88.9%,平均年龄为2.86岁。神经系统受累32例,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6例,仅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成功。误诊3例,均在入院24h内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结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年龄〈3岁的患儿,尤其是2岁左右的患儿。EV71感染仍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受累最多见,一旦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则抢救成功率极低。  相似文献   

7.
刘芳  姚宝珍 《贵州医药》2014,(3):263-265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EV71病毒诱发的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46例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行头颅MRI及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时,有32例患儿MRI检测结果显示为有异常(69.6%),EV71病原学的检山率为100%,3个月斤,MRI检测结果显示均正常,病原中检出率为8.7%,两组数据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P〈O.05)。结论MRI是既安全义无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早期诊断HFMD合丌神经系统病变的准确率较高,可以为临床提供较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或并发脑炎病例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7月收治的20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3岁173例(85.6%);普通型101例,重症99例,危重症2例,其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合并脑炎47例。咽拭子查EV71/CoxA16病毒特异性核酸,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61例,CoxA16阳性3例;轻症病例中EV71阳性29例,CoxA16阳性7例。结论手足口病好发于年龄≤3岁的幼儿;EV71所致手足口病重症或合并脑炎病例较多。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冲击等治疗措施有助于危重症患儿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46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除有发热、皮疹等一般症状外,同时表现出嗜睡、惊跳、四肢抖动、抽搐、肌力下降、心动过缓或过速等临床特征。咽拭子197份病毒检出率79.7%,疱疹液165份病毒检出率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阳性中均以EV71为主。结论 EV71是本组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主要致病原。要重视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时对患儿进行病原学与病毒基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地区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9年5月~2010年4月感染科收治的47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72例患者中,男271例,女201例,5岁以下者占87%,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4~7月份,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265例,占56.1%。主要表现依次为皮疹、发热等。3例出现肺损害,15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7例出现肝功能损害,287例出现心肌损害,12例并发肺炎,其中重症患者24例,占5.1%。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4.2%(65/120),其中EV71阳性率为38.5%(25/120),CoxAl6阳性率为55.4%(36/120),两者均阳性6.2%(4/120)。24例重症患者中,7例是CoxA16感染,17例是EV71感染。448例普通患儿痊愈出院,24例重症患儿中,死亡1例,其余痊愈,但病程较长。结论: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4~7月份,以EV71和CoxA16病毒感染为主。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危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4期)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诊断和治疗的危重症手足口病(4期)17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随访。结果17例患儿年龄(19.8±11.1)月,入院时病程(3.180±0.834)天。其中EV71感染15例,COA16感染2例。影像学检查:头颅MRI阳性6例,头颅CT阳性2例,脊髓MRI阳性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脑干受损14例。治疗上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支持,维持血压、血糖及内环境稳定,行呼吸机支持治疗及头部亚低温治疗。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5例(放弃时间分别为入院后1、3、7、30、50天)。出院时完全治愈4例,遗留斜视(外展神经损伤)3例,面瘫(面神经损伤)2例,吞咽功能障碍(舌咽神经损伤)2例,肢体活动功能障碍4例。结论手足口病为EV71感染多见,病情进展迅速,年龄为1—3岁为多,经积极综合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畸形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并总结其MRI表现。结果12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胸段。8例MRI表现为脊髓背侧或/和腹侧蛛网膜下隙内可见串珠状、蚯蚓状扭曲血管流空影,髓内见广泛的异常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脊髓内见范围长度不等的迂曲状畸形血管样流空影,增粗的血管呈蚯蚓状、蜂窝状,脊髓伴有空洞或囊状扩张等改变;1例脊髓内及脊髓背侧或/和腹侧蛛网膜下隙内可见迂曲状畸形血管流空影,髓内可见较广泛水肿。其中2例经DSA证实为脊髓动静脉畸形,行DSA栓塞术后好转。结论脊髓动静脉畸形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诊断脊髓动静脉畸形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椎磁共振(MRI)上脊髓内异常信号进行分级,探讨颈椎MRI上脊髓内异常信号分级系统与手术减压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的CSM患者213例临床资料,包括术前MRI、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将术前MRI脊髓内信号异常分为0~Ⅱ级:脊髓内T2WI 和 T1WI 无信号改变(0级);脊髓内T2WI 局灶性高信号、T1WI 无信号改变(Ⅰ级);脊髓内T2WI 广泛大片状高信号,伴 T1WI 低信号改变(Ⅱ级)。结果21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79个月,平均1年3个月。脊髓内信号异常0级共121例,平均年龄(49.3&#177;6.3)岁,平均病程(15.6&#177;14.8)月,术前JOA评分为(12.1&#177;3.1)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6.7&#177;1.7)分,改善率为94.1%;Ⅰ级共67例,平均年龄(56.0&#177;9.5)岁,平均病程(46.3&#177;46.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0.3&#177;2.6)分,术后6个月 JOA 评分平均为(15.1&#177;2.1)分,手术改善率为72.1%;域级共25例,平均年龄(62.0&#177;10.7)岁,平均病程(106.2&#177;8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4&#177;3.3)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2.5&#177;3.2)分,手术改善率为47.7%。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ost Hoc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改善率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0级组与Ⅰ级组之间、Ⅰ级组与Ⅱ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CSM患者的脊髓髓内信号,术前对CSM的脊髓内异常信号进行分级,对评估和研究手术后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脊髓信号改变以前早期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讨手足口病致下肢迟缓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手足口病所致下肢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丙种球蛋白、利巴韦林、神经生长因子及弥可保等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并行病原学检查、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肌电图、神经电图等检查及心肌酶检测.结果 手足口病所致下肢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麻痹前期均有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症状,瘫痪前驱期多伴有单峰热;76.2% (32/42) 的患儿脑脊液压力、生化或细胞数异常;咽拭子EVPCR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有17例患儿肠道病毒EV71阳性;88.1%的患儿在病程的3~8 d患肢肌力开始恢复,病程2个月时,69.0%(29例)的患儿达到痊愈标准.结论 手足口病致下肢急性弛缓性麻痹主要由EV71感染所致,经积极治疗后患儿肌力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电图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治疗的2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儿脑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且脑电图异常随病情的进展而变化,早期表现为背景节律慢化,波幅降低.脑脊液异常表现为压力增高10例,白细胞轻度增高6例,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5例.脑脊液细菌培养均阴性,特异性病毒抗体检测仅2例阳性,均为单疱病毒.11例MRI异常.病变大多呈双侧对称性,少数病灶不对称.其中病变累及1个部位者4例(41.6%).基底节异常信号6例,额叶3例,脑干5例,大脑脚2例,中脑2例,枕区异常信号3例,视神经受损2例.5例CT正常而MRI表现为小脑、脑干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均无明显强化,3例MRI脑、脊髓均有异常信号,且临床亦同时有脊髓炎的表现.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均有异常,脑电图改变的程度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随病情的好转而好转.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9—2011年惠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及流行情况。方法采集253份2009—2011年手足口病患儿的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部分结果阳性的样品进行基因序列分型。结果253份样品中,总肠道病毒核酸(PE)检测阳性156份,其中CoxAl6核酸阳性41份,EV71核酸阳性92份;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以CoxAl6型为主(69.0%);2010年和2011年均以EV71型为主(分别为78.1%和67.5%);30份EV71型病毒的基因测序分型均为EV71-C4a型,2例EV阳性病例标本的病原基因型为ECH03型;肠道病毒阳性率6岁以下儿童占阳性病例的93.5%(146/156),3岁以下幼童占阳性病例的73.0%(114/156)。结论本地区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以CoxAl6型为主,2010年和2011年以EV71型为主,3年流行的EV71病原基因型主要为EV71-C4a型,在其它肠道病毒阳性的标本中检出基因型为ECH03的病原;3岁以下的幼童为EV71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夏秋季节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惠州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2009—2010年4—10月)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科学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共收集578份疑似手足口病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定量分型。结果578例被检测患儿中406例为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70.24%;EV71阳性208份,检出率为35.99%;CoxA16阳性145份,检出率为25.09%;手足口病2009年以CoxA16流行为主,2010年以EV71流行为主。手足口病重症病例EV71阳性率为81.55%。手足口病发病以幼儿为主,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儿童,占83.91%。结论手足口病在不同时期的肠道病毒感染往往呈现不同的流行特点,年龄小于3岁的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已成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子。及时、持续地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调查,预测其流行规律,有助于更好的制定其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制定处置流程。结果检测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77例,进展至3期患儿39例,进展至4期18例,死亡3例。抽查咽拭子、大便标本56人份,病原学结果柯萨奇A组16型(CoxA16)5例(8.9%)、肠道病毒71型35例(62.5%),肠道病毒未分型16例(28.6%)。结论本院制定的处置流程,能够使手足口病重症得到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在基层医院是有效可行的。为未来本地区的类似传染病防治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临床孤立综合征(CI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临床孤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17例CIS患者,男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0-67岁,急性起病,表现为截瘫伴尿潴留1例,肢体麻木5例,眩晕5例,面舌麻木感1例,眩晕伴面部麻木感1例,偏瘫、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抽搐发作各1例.脑脊液白细胞增多4例,蛋白升高2例.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4例,小脑1例,脑干5例,脊髓7例,MRI显示病灶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改变.结论 CIS是中枢神经系统首次发作的急性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受损的各种症状,以脑干和脊髓症状最常见,常规脑脊液检查改变不显著,MRI有助于确定病灶及临床诊断.CIS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的首次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