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江坤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44-46,4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及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4、7、28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天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7、14、28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l、7天TSF和A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28天r11sF和AM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28天体重、体重减少及体重减少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46例次,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3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26,P〈0.01)。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随机将颅脑损伤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入院当天即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功能比较,观察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降低患者伤残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急救过程中应用护理路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相关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费用及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以及尿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急救中应用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4.
江伟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48-214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入院后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周内两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入院后2周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x2=5.30和5.57,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0.39,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刘倩  靳克英  秦德芳 《重庆医药》2009,38(13):1620-1621
目的探讨白班、夜班值班护士人数不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为神经外科制定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质量的对策提供有效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白班与夜班分别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白班与夜班护士只有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学历、工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GCS评分、ISS伤情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医嘱处理满意率、护理记录及时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抢救时间、入院抢救费用;脑疝、癫痫、压疮、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值班护士人数充足,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今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肠内营养)和对照组(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BG、WT/IBW、TSF、Hb、ALB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及水电解质紊乱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有较明确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经过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56例患者直接进行院内急救(对照组)。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法评价患者近期预后情况。结果院前急救组气道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院前急救组吸人性肺炎和颅内高压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1.3%,与对照组的14.3%和26.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组恢复良好22例(39.3%)、死亡8例(12.9%),与对照组的36例(58.1%)、16例(2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重度残疾以及植物状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脑挫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接受外科常规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外伤患者疗效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内不良心理情绪干预效果。方法将8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不良心理情绪干预。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的不良心理情绪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率84.09%高于对照组的65.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良心理情绪干预可有效缓解颅脑损伤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除应用对照组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外,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早期康复护理。系统随访半年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康复情况。结果:随访半年时,干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f=3.299,P=0.001),而Barthel指数在干预组要高于对照组(t=3.321,P=0.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该疾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症状与实施护理效果情况.方法 对我院收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随机平分为研究组(A组)与对照组(B组),分别进行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二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GCS评分为(7.0±1.4),B组为(5.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8.42%、21.05%、(5.1±3.3),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防止患者颅内压增高的危险事故发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安全保障,降低了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产生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2周后观察2组肺部感染情况及护理前后患者格拉斯哥(GC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2组肺部感染率和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1周、2周后GCS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人性照护对功能恢复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重症颅脑损伤住院患者200例临床资料比较,治疗组入院第1天予康复指导及按人性照护理论行人性化护理,常规组待病情稳定后2~3周行康复治疗及常规入院护理。结果治疗组对比常规组在Barthel指数法评分中高出(14.2±4.8)分,Fugl—Meyer评分高(18.0±2.51分。两组行统计计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人性照护理论能加强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及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以及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白血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对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的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经济因素、情感因素、身体因素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以后,观察组患者的情感因素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经济因素、身体因素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情感因素,但对经济因素和身体因素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6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整体护理干预的方法及对康复的影响。方法将内江市第六人民医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并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28d后评定两组患儿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Fugl-Meyer评分均为66分,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28d后干预组总分为144分,对照组总分为88分,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脑部受到继发性损害,对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对照组7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8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4%,略高于对照组的92.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HP)评分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NHP评分各项较护理前均显著改善(P<0.05),并且两组在精力、疼痛、睡眠及身体活动项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在保证良好疗效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康复,是慢性盆腔炎的理想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护理干预对老年听力障碍患者配助听器后的助听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老年听力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老年患者只接受常规配助听器后的指导,干预组的老年患者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还接受由耳鼻喉科专科护士提供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有关听力知识的讲座、个性化教育及听力康复方面材料的发放.干预前后,对老年听力障碍患者进行助听器效果国际条目(IOI-HA)、助听器每日生活使用满意度调查表(SADL)的测评,评估助听器配戴效果.结果 对干预前、后两组IOI-HA问卷得分差值(干预后-干预前)进行组间比较,两组IOI-HA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前、后两组SADL问卷得分差值(干预后-干预前)进行组间比较,两组SAD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两问卷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测两问卷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耳鼻喉科专科护士主导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老年听力障碍患者配助听器后的助听效果,同时还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听力障碍患者配助听器后实施综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抑郁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合并抑郁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呼吸功能康复训练等。4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抑郁改善情况,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肺功能、抑郁程度、生活质量较干预前发生明显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对照组比较FEV1、FEV1/FVC、HAMD量表评分以及SGRQ问卷中的疾病影响部分和总分两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照组护理前后,除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余各项指标均与护理前没有显著性差异(P&gt;0.05)。随访1年,两组COPD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COPD合并抑郁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康复护理与自我锻炼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将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4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含患者70例,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治疗以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在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分,以判定疗效。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均显著升高,护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