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正>黏多糖病(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种先天性黏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溶酶体中黏多糖分解过程中所需的某些酶缺陷,导致黏多糖分解代谢发生障碍所致。分解不完全的黏多糖可贮积于全身个脏器和组织,引起体格发育畸形、智力障碍和脏器功能损害[1]。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24岁,已婚。出生2岁后出现生长迟缓,并逐渐出现脊柱畸形,曾在北京某医院就医,诊为“脊柱结核”,治疗无好转,骨骼畸形日益加重。于22岁时结婚,足月顺产一男婴(其尿粘多糖测定阴性)。一个月前咳嗽,咯白痰伴气喘、胀,当地治疗无好转于1988年5月4日住我院。患者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其父母姐妹尿粘多糖测定均阴,性。查体:身高114cm.消瘦,皮肤白而厚,无毛细血管扩张.角膜裂隙灯下无混浊,颌骨突出,口大,鼻矮,牙间隙增宽,牙釉质发育不全,颈短,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鸡胸,严重脊柱后凸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哮鸣音,右下肺少量中小水泡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向双侧稍增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在天津地区1型糖尿病中的发生率及其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30例1型糖尿病患者,27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提取其外周血总的DNA,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克隆法检测线粒体基因ND1、ND4及tRNA^LEU(UUR)3 243突变。结果:糖尿病组发现1例3394T→C突变(3.3%),1例12026 A→G突变(3.3%),1例tRNA^LEU(UUR)3 243A→G突变(3.3%)。对照组未发现线粒体基因突变者。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型糖尿病中3 394T→C突变、12026A→G突变可能是线粒体基因变异的一种多态性表现,tRNA^LEU(UUR)3243A→G突变所致的线粒体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中的一种独特亚型。  相似文献   

6.
7.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感音性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方法采集61例来自太原市聋哑学校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基因(亦称PDS基因或SLC26A4基因)的2个热点突变,包括IVS7-2A>G和2168A>G。结果在61样本中共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10例(16%)。其中IVS7-2A>G位点突变9例,2168A>G位点突变1例。结论本实验61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率达到16%,证实了SLC26A4是非综合征性耳聋的易感基因。SLC26A4基因检测可作为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一例肌肉活检提示线粒体肌病的患者进行雄激素受体基因(androgen receptor gene,AR)进行动态突变分析和全线粒体(mtDNA)基因扫描明确诊断。方法使用PCR方法分析患者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gene,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数,使用Touch Down PCR方法分析患者全线粒体基因突变。结果该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个外显子(Xqll-12)上存在46个三核普酸(CAG)重复,确诊Kennedy病。全线粒体(mtDNA)基因分析未显示线粒体疾病的相关致病突变。结论AR基因CAG动态突变分析和全mtDNA基因扫描是KD与线粒体脑肌病鉴别诊断或KD并发线粒体脑肌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 例儿童糖原累积病域型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 例通过基因测序明确诊断的糖原累积病域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如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儿起病隐匿,以乏力、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临床表现不十分典型。通过基因测序发现2 个基因突变位点,包括c.2238G>C(p.W746C)及c.2608C>T(p.R870X),2 个突变位点既往均被证实与糖原累积病域型相关。本例患儿未给予酶替代治疗,治疗结局需要继续随访。结论:糖原累积病域型是由GAA 基因突变引起的GAA 活性降低所致,GAA 基因检测是可行、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 例1 型Dent 病伴Bartter 综合征样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 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经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确诊的1 例1 型Dent 病伴Bartter 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 诊疗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本例患儿以Bartter 综合征样表现(顽固性低钾血症,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血压正常) 为初 始表现,并有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以低分子量蛋白( LMWP) 尿为主,α1 、β2 微球蛋白( MG) 水平明显升高,基因分析提示 CLCN5 基因c. 1265-c. 1266 insA(半合子突变)。但本例患儿初始肾功能正常,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初期采用饮 食调控(如低草酸盐、低钠、低钙等),口服补钾及盐酸贝那普利0. 25 mg/ (kg·d)治疗1 个月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给予甲泼尼 龙及血液净化治疗后肾功能好转。结论:Dent 病临床表型复杂,需及时完善基因检测协助诊断,具有Bartter 综合征临床症状的 Dent 病患者易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应及时评估肾功能及长期规律随访。  相似文献   

11.
吴双凤  黄琳  贺兵 《淮海医药》2022,(5):547-549
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是一种溶酶体病,为临床罕见常染色体遗传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某院2021年4月20日收治一例1岁10月女性患儿,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倒退、哭闹、盲、惊厥持续,早期有惊跳、喂养困难、喉中鸣响症状,患儿己糖胺酶A(HEXA)基因全外显子检测c. 1495(exon13) C> T和c. 927(exon 8) C> G两处杂合变异,引起氨基酸变化p. R499C(p. Arg499Cys)(NM_000520)和p. S309R(p. Ser309Arg)(NM_000520)。其母亲对应基因显示两个基因分别为野生型和杂合型。结合临床表现该患儿确诊为B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Tay-Sachs病),本文就这一病例进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对Tay-Sachs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进行总结,提示基层医生应注意就诊时的早期症状,应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13.
1病例报告 女,2.5岁。因1年半来渐“驼背”,走路困难,手腕向尺侧弯曲于1996年3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儿生后即手腕向尺侧弯曲,近1年渐加重,且1年半来渐“驼背”,走路困难,患儿智力发育尚正常。食欲一般,其它方面未见明显异常。患儿第1胎,足月剖腹产,生后无窒息及抽风。母乳喂养,生后1个月会笑、3个月认母、4个月握物、7个月会坐、13个月会走路、2岁会说一般话。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庭中无类似患者。体检:身高:79cm,体重:12Kg,神志清,营养状况中等,查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CN5A基因突变与儿童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治的8例心律失常合并SCN5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中男7例、女1例,年龄5.5(2.5~7.0)岁。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为87.5%(7/8)。其中1例晕厥发作与窦性静止、房扑有关,6例晕厥发作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有关。6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中,结合心电图及基因检查,4例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Brs),1例为3型长QT间期综合征(LQT3),1例为Brs合并LQT3。3例患儿合并有左心功能射血分数的明显下降。结论:SCN5A基因突变与儿童恶性心律失常有关,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应尽早行基因组测序予以精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进行结肠息肉病致病基因(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的突变检测。方法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APC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的APC经分析后发现1个杂合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AAAAG( p.Ile1307IlefsX6);该突变引起APC基因的编码序列移码突变,产生一个提前终止的密码子,生成一截短的蛋白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 APC基因编码区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AAAAG(p.Ile1307IlefsX6)为该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陈培培  张苗 《江苏医药》2003,29(8):630-631
Ⅳ型肾小管酸中毒(RTA)临床上不十分常见。本6例Ⅳ型RTA均为合并有高血压病的老年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NF213基因突变致烟雾病(MM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MMD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RNF213基因突变致MMD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11月龄首次就诊,临床表现为反复无热惊厥,为全面性强直发作;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双侧额叶、顶叶、右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的影响。方法64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疗程均为1个月。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1、CⅣ水平,同时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GF—β1、CⅣ水平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血清TGF-β1、CⅣ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UAER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降低早期DN患者的血清TGF-β1、CⅣ水平,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癫痫作为一种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发育、认知、行为等有着跨越年龄限制的重要影响,是儿童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每年50/100000~120/100000[1]。由于儿童不同年龄脑发育背景及其与外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癫痫更具有异质性。故遗传性癫痫为预估癫痫临床表型提供了可能性,其中SCN1A作为目前与散发及遗传性癫痫最密切相关的基因,其编码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在癫痫单基因病因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