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结节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行胸部CT扫描发现存在孤立性肺结节的147例患者,采用GE宝石能谱CT对其胸部依次进行动、静脉期扫描,利用AW4.4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所有能量扫描数据进行预处理,选择GSI Viewer软件对所有患者的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进行分析,CEA、CYFRA21-1、NSE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结节在动、静脉期40~140 keV下CT值都高于结核球(P<0.01);恶性结节在动脉期40~60 keV、静脉期40~90 keV下的CT值均高于良性肿瘤(P<0.05或P<0.01)。恶性结节静脉期40~70 keV、70~100 keV、100~140 keV 3段斜率均大于良性肿瘤(P<0.05);恶性结节动脉期70~100 keV及静脉期40~70 keV、70~100 keV、100~140 keV 3段斜率均大于结核球(P<0.05或P<0.01)。结论:不同keV下CT值,能谱曲线40~70 keV、70~100 keV、100~140 keV 3段斜率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能量衰减曲线斜率结合肿瘤标志物可作为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Bax在人类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和4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Bax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Bax表达水平(63.8%)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22.5%)(P〈0.01);②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Bax表达与患者P-TNM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Bax表达水平升高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水平,探讨三个指标在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检测中的敏感性。方法共检测小细胞肺癌患者43例,非小细胞肺癌78例,健康对照组60例,测定各组血清CEA、NSE、Cyfra21-1水平,比较各组差异。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和小细胞肺癌组CEA、NSE、Cyfra21-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SE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两组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E对小细胞肺癌较为敏感,Cyfra21-1对非小细胞肺癌较为敏感,NSE和Cyfra21-1在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钉伤细胞( 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n =40)氩氦刀联合CIK,对照组( n =40)单纯氩氦刀组,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变化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2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当(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KP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增加( P <0.05),治疗组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2组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显示,治疗组的CD3、CD4、CD8、CD4+/CD8+也较单纯应用氩氦刀有明显改善( P <0.05)。结论氩氦刀联合CIK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协同杀伤肿瘤,能显著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值得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缺失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评价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中PTEN蛋白的阳性率为30.00%(12/40),癌旁肺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率为100.00%(40/40)。肺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肺组织(χ2=37.48,P〈0.05),其中在中-高分化的癌中PTEN的阳性率为83.33%(15/18),在低分化癌中其阳性率为27.27%(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6,P=0.00);临床分期,I+II期PTEN的阳性率为70.83%(17/24),在III+IV期阳性率为31.25%(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P=0.01);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PTEN的阳性率为80.00%(16/20),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其阳性率为35.00%(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5,P=0.00)。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率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组织学类型、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PTEN蛋白的不表达或表达下降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田德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22-123
目的探讨CT联合经皮肺部穿刺活检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诊断及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CT确诊51例(78.46%),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确诊55例(84.62%),CT+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确诊62例(95.38%)。其中病灶位于右肺34例,左肺29例,纵隔内2例;中央型肺癌49例(75.38%),周围型肺癌16例(24.62%)。结论CT联合经皮肺部穿刺活检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法,对小细胞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1例,一线化疗后复发或进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 CIK 细胞联合培美曲塞单药化疗。患者每1个化疗周期结束后序贯1个周期的自体 CIK 细胞回输为1个疗程治疗,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36例,采用单药培美曲塞化疗,疗程为2周期。治疗结束后对2组的近期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为48.57%,对照组为4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DCR)为85.71%,对照组为6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 T 细胞亚群CD +3、CD +4、CD56升高,CD +4/CD +8比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 +8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胃肠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 CIK 细胞回输安全,副作用小,与培美曲塞联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提高近期疗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回生口服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IL-6和IL-18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化疗组(NP方案化疗+回生口服液,42例)和单纯化疗组(NP方案,40例),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其临床疗效,并用酶联免疫法(V.LISA)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L-18的水平。结果联合化疗组总有效率为38.1%(16/42),单纯化疗组总有效率35.0%(1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单纯化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L-18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623)。与治疗前比较,联合化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和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05)。结论回生口服液辅助治疗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IL-6和IL-18水平.增强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8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组(联合组)和单化疗组(单化组),每组4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结果 VEGF在小细胞肺癌高表达,对局限期表达低于广泛期( P <0 c.05),而沙利度胺联合化疗达到CR+PR患者,VEGF下降( P <0.05),而单化疗组无明显下降,在化疗联合沙利度胺对比单化疗,VEGF无明显变化( P >0.05)。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在近期缓解率无明显提高,1年生存率方面无明显改善( P >0.05)。结论 VEGF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局限期低于广泛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使部分患者VEGF下降,但不能作为判断患者治疗有效及预后指标;沙利度胺不能作为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10.
曾小明 《北方药学》2011,8(5):56-56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核素骨扫描及肿瘤标记物对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8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全身核素骨扫描,采集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比色法、胶乳凝集法检测6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观察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A125、CEA、TSGF、SGF、VEGF水平,比较各肿瘤标记物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各期中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临床分期的逐渐升高,各肿瘤标记物水平逐步升高;99mTc-MDP骨扫描明确骨转移者有16例,Ⅰ期肺癌患者骨转移1例、Ⅱ期肺癌患者骨转移2例、Ⅲ期肺癌患者骨转移4例、Ⅳ期肺癌患者骨转移9例。结论:99mTc-MDP全身核素骨扫描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分期检测的筛查手段,患者血清CA125、CEA、TSGF、SGF、VEGF水平随病程的进展而不断升高;99mTc-MDP骨扫描联合肿瘤标记物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和复发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8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7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测定所有患者血清NSE和proGRP。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与肺部良性病变组比较血清N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roG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与肺部良性病变、非小细胞肺癌血清proGRP、NSE均有明显差异(P〈0.01)。对于小细胞肺癌复发血清proGRP准确率为72.3%,NSE准确率为57.4%,联合检测准确率为87.2%,联合检测对复发判断更准确(P〈0.05)。结论血清NSE和proGRP检测对于小细胞肺癌诊断和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血清唾液酸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法对6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部良性疾病组),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进行血清唾液酸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血清唾液酸水平为(568±62) mg/L,肺部良性疾病组和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清唾液酸水平分别为(639±92) mg/L和(813±218)mg/L,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的唾液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P<0.01);根据健康对照组的检测数值,唾液酸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Cut-off值为695 mg/L,敏感度为69.00%,特异度为88.90%.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腺癌、鳞癌、鳞腺癌和未分化癌各25例.其中腺癌组、鳞癌组、鳞腺癌组和未分化癌组血清唾液酸水平分别为( 845±91) mg/L、(782±91)mg/L、(794±126)mg/L和(831±113) mg/L,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的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各组织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之间的血清唾液酸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升高而升高.结论 血清中唾液酸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筛查、诊断、术后疗效评估及监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在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中的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小细胞肺癌及2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磁共振常规平扫、弥散加权成像影像特征,并对瘤周水肿、弥散表观系数值、相对扩散系数值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周水肿轻微或无水肿,弥散加权序列呈现高信号,弥散表观系数值及相对扩散系数值低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结论: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在弥散加权成像中具有重要特征,正确认识可以提高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检索PubMed、ISI WebOf Knowledge平台、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1996~201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均为TTF-1在SCLC及NSCLC组织表达的临床研究;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SCLC组及NSCLC组比值比(OR值)为效应指标,应用Meta分析软件(RevMan4.2.10)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同时绘制Meta分析森林图和倒漏斗图。结果共有7篇研究纳入系统评价,共计SCLC患者115例,NSCLC患者664例;Meta分析结果合并OR值为3.22,95%CI为2.02~5.13。结论 TTF-1在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SC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1高表达可能在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对于SCLC与NSCL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RP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RP)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RP蛋白的表达。利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LRP的相对含量(灰度)。结果:LRP主要在NSCLC的细胞浆表达,细胞膜有少量表达,总阳性表达率为63.7%,LRP表达强度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在腺癌中的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鳞癌(P〈0.001),其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年龄无关。结论:检测NSCLC组织中LRP的定量表达,可以准确反映NSCLC组织的耐药性及化疗敏感性,对指导肿瘤化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葛立刚 《海峡药学》2010,22(10):96-97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联合参莲胶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40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患者均给予厄洛替尼150mg/次,1日1次,口服,30d为一个周期,连续2个周期,同时配合参莲胶囊辅助治疗2g/次,1日3,连服2个月。所有患者在完成化疗2个周期时评估疗效。结果 40例均可评价疗效。全组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9例(22.5%),稳定12例(30.0%),进展19例(47.5%);主要不良反应以Ⅰ-Ⅱ度为主,其中皮疹21例(52.5%),胃肠道反应15例(37.5%),呼吸困难12例(30%)。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厄洛替尼联合参莲胶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40例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WB-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CT扫描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MRI/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对60例病理学确诊的NSCLC患者行WB-DWI、胸部CT扫描,并对可疑骨转移部位行常规MRI扫描,应用ROC曲线评价WB-DWI、常规MRI/CT及WB-DWI+MRI/CT在NSCLC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弥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WB-DWI、MRI/CT、WB-DWI+MRI/CT诊断NSCLC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是0.935,0.961,0.977,二者联合应用特异度及正确诊断指数最高,有助于提高NSCLC转移病灶的检出。②NSCLC骨转移瘤平均ADC值高于良性骨病变[(0.89±0.12)×10-3与(1.51±0.15)×10-3mm2/s],取临界值1.12×10-3mm2/s,其诊断NSCLC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诊断指数均达100%。结论 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二者联合应用在NSCLC骨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与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对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并分析所显现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阳性率以边缘不规分叶征67例(51.69%)最多,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的46例(75.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优于X线片检查。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单药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鳞癌30例,腺癌40例),均给予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并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毒副反应。结果全组70例患者中, CR 5例、PR 14例、SD 28例、PD 23例,总有效率27.14%,疾病控制率67.14%。腺癌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高于鳞癌(χ2=5.036、6.994;P=0.024、0.008)。主要毒副反应大多为轻度皮疹、腹泻、疲乏、肝功能异常等。结论吉非替尼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也可耐受;对腺癌的疗效明显优于鳞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肿瘤内科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7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对照组)58例和恩度联合顺铂组(观察组)5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9.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度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