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血糖控制水平对ICU危重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立轩  陈浩  楚若鹏  冯彦平  王生池 《河北医药》2010,32(14):1856-1857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ICU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9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控制组(强化组,n=89)和常规血糖控制组(常规组,n=80),强化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0~6.0mmol,/L,常规组为8.0-10.0mmol/L。比较2组近期预后。结果常规血糖控制组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带机时间与强化组比较有显著降低(P〈0.05),院内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病死率及低血糖发生率较常规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管理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标血糖在8.0~10.0mmol/L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丘脑出血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预后的影响。方法丘脑出血患者中,高血糖组与血糖正常的患者作对照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丘脑出血预后与血糖正常组的差异。结果本组丘脑出血患者-过性血糖升高的发生率为47.9%,最高血糖水平为10.22mmol/L。结论丘脑出血-过性血糖升高的发生率和血糖水平、丘脑出血的类型和脑实质内的血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出血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26例非糖尿病老年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空腹血糖,并根据血糖高低分为高血糖组和非岛血糖组,观察两组间脑出血病灶直径大小与血糖的关系及出血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血糖升高程度与出血病灶大小成正相关,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不同病灶直径血糖升高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性(P〈0.01)。血糖升高组与正常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糖越高病死率越岛,结论:老年性脑出血预后与发病后高血糖有明显关系;病灶大小与血糖呈正相关;故府尽量避免引起高血糖的因素。对伴有高血糖者应常规使用胰岛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卒中昏迷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入院12h内取肘静脉血测血糖,将随机血糖〉10.0mmol/L的卒中昏迷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I组(37例)和治疗Ⅱ组(38例)。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I组每小时测1次血糖,治疗组Ⅱ组每2小时测1次血糖,观察疗效。结果与治疗Ⅱ组相比,治疗I组平均血糖值低于治疗Ⅱ组(P〈0.01);血糖迭标率高于治疗Ⅱ组(P〈0.01),低血糖率低于治疗Ⅱ组(P〈0.01)。神经功能预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血糖是卒中昏迷后应激反应的一个组成部分,适当控制血糖可改善卒中昏迷患者的预后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3月经CT或MRI证实的2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102例)、应激性高血糖组(65例)和糖尿病组(57例),并对各组患者患病情况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的后循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糖尿病组及应激性高血糖组大面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好转率(23.08%,15/65)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56.86%,58/102)(P〈0.01)和糖尿病组(49.12%,28/57)(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16.92%)明显高于糖尿病组(12.28%)及血糖正常组(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早期有效监测并控制血糖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3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A组)、糖尿病高血糖组(B组)和正常血糖组(C组),观察三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近期预后情况。结果A组患者较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近期预后差(均P〈0.05),而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监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剂型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给予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B组给予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治疗,胰岛素的剂量根据患者的血糖调整。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及血糖控制时间与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糖控制时间短于A组,低血糖发生次数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灵30R与诺和灵R降血糖疗效相似,但诺和灵R更易于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可作为老年高血糖状态下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代谢异常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园春 《河北医药》2011,33(3):350-35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00例,其中414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为病例组,486例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为对照组,比较2组代谢异常情况。结果 2组患者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糖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三酰甘油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肥胖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肥胖与高血糖的OR高于单纯合并肥胖与单纯合并高血糖OR之和;合并肥胖与低高密度脂蛋白的OR高于单纯合并肥胖与单纯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OR之和;合并高血糖与低高密度脂蛋白OR高于单纯合并高血糖与单纯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OR之和。结论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肥胖、高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代谢异常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的危险性增大;同时合并任何2种代谢异常时,可协同作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100例急性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治疗,其中39例患者血糖未达标,记为观察组,其余患者均达标,记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早期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治愈率,在治疗过程中应对高血糖进行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10.
张瑞 《中国实用医药》2014,(24):149-150
目的探讨欣母沛预防产后出血疗效。方法76例宫缩乏力,存在出血高危因素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8例予以缩宫素预防出血,研究组38例则予以欣母沛,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出血量、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产生出血率、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b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需特殊处理。结论欣母沛能够降低患者出血量,减少Hb降低水平,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ICU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0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其中A组血糖≤6.0mmol/L,B组血糖为6.1~10.0mmol/L,C组血糖≥10.0mmol/L,对比和分析3组的应用效果。结果A组的住院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短于B组,低血糖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短于C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C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对ICU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患者而言,血糖水平应控制为6.1。10.0mmol/L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本研究护理方法,对照组则实施一般护理、气道管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发生的高血压、低血压、高血糖和低血糖情况。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高血压、低血压、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比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更好地维持患者血糖稳定和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中的临床研究。方法截取本院ICU2010年2月~2012年10月100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按照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来控制血糖,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其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治疗组血糖维持在4.4~6.1mmol/L;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使用抗生素的天数、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中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为(9.4±3.8)d,使用抗生素天数为(13.0±2.5)d,住院时间为(15.0±3.2)d,院内感染率(18.0%)、病死率(15.0%)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控制高血糖并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降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糖高应激状态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448例,根据血糖检测浓度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91例与正常血糖组357例。2组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信息,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联合介入手术治疗。统计2组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与出院随访1年内远期预后情况等。结果: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STEMI患者手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如肌钙蛋白、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等,与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住院时与出院随访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均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应激性高血糖、LVEF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远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血糖检测对预测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远期预后的AUC分别为0.738、0.823,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会影响STEM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远期预后结局,患者就诊后及时监测血糖指标并加强早期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中部地区成人血脂异常伴糖代谢异常的现状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山西中部地区20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中糖代谢异常者的患病情况及其特点。方法资料完整的3348例纳入本次分析,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分为无代谢异常组(1488例)、单纯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组(1599例)、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伴糖调节异常(IGR)组(150例)及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伴糖尿病(DM)组(111例),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结果①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人群的IGR和糖尿病(DM)的患病率均高于血脂正常人群,血糖表现类型以单纯餐后2h血糖(2hPG)升高者居多,在IGR和DM者中占70.67%和53.54%。②在不同血脂异常类型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最高的是高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合并高甘油三酯(TG)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亚组,为26.32%,其次为高TC/LDL-C合并高TG亚组,为25.53%。③单纯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2hPG、血尿酸(UA)、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高于无代谢异常组(P值均<0.05)。除血脂和血糖外,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伴IGR组、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伴DM组的BMI、W、WHR、SBP、UA及HOMA-IR均显著高于无代谢异常组及单纯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组(P值分别<0.05、0.01)。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伴糖尿病组的HOMA-IR显著高于单纯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组伴IGR组(P值均<0.05)。结论①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人群伴发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增加,其中高TC/LDL-C合并高TG及低HDL-C者高血糖的患病率最高;②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伴发高血糖人群中,无论伴发IGR或DM,其血糖表现类型以单纯餐后2hPG升高者居多;③与无代谢异常组相比,血脂异常者无论是否伴发糖代谢异常,其总体脂、局部体脂、血压、血尿酸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均显著增高,发生高血糖后各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针对ACS伴高血糖状态患者,寻找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80例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强化胰岛素治疗组(100例)、胰岛素治疗组(90例)、口服降糖药组(90例)。每组均使用相同的常规ACS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及住院治疗出院前1d的血浆葡萄糖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时间定于ACS后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结果三组出院前1d血浆葡萄糖及LVEF均显著改善(P均<0.05),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出院前1d、出院1、3、6个月血浆葡萄糖水平[(6.53±1.55)mmol/L、(6.88±1.64)mmol/L、(6.91±2.01)mmol/L、(6.96±1.78)mmol/L]均低于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出院前1d、出院1、3、6个月LVEF水平[(54.88±15.06)%、(54.79±10.06)%、(53.52±12.25)%、(53.96±10.43)%]均高于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上述两个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但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呈现一定复发趋势。结论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ACS伴高血糖,获得了显著的降糖效果,明显改善了心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74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丘脑出血患者多合并高血压(60例),出血量大(最多96 ml);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死亡率高.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是丘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预后与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