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换瓣术后的患能否安全渡过妊娠与分娩期的问题及抗凝剂的应用和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将1996年5月至2001年4月之间12例换瓣术后妊娠与分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换瓣前心功能Ⅲ-Ⅳ级3例,Ⅱ级5例,余均为Ⅰ级,换瓣术后除1例为Ⅱ级外,余均为Ⅰ级,妊娠遇程基本顺利,且能顺利分娩,其中剖宫产10例,阴道分娩2例。本组12例中有11例使用机械瓣膜,在妊娠期间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抗凝,一般为3-5mg/d。结论 换瓣术后心功能Ⅰ-Ⅱ级多能安全渡过妊娠及分娩期,剖宫产是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妊娠期间用小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3.
华法林抗凝在机械瓣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育龄妇女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案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性事件。在现有的抗凝治疗条件下,尽量减少妊娠和分娩并发症,确保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保健的发展,老龄人口逐年增多,老年瓣膜患者比例也在增长。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8月共收治的15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老年患者换瓣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要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60~72岁,平均65.3岁,手术种类: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按分娩方式将有剖宫产史的220例分为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后再次剖宫产组160例;初产妇220例分为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160例。比较阴道分娩两组、剖宫产两组的相关指标。结果阴道分娩两组的产时出血量、产程、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率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两组中再次剖宫产组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均大于初次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在排除阴道分娩禁忌证后,可在严密的监控下进行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观察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分娩期使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结果产妇均在妊娠38~42周采用剖宫产分娩,分娩时出血量200~400mL,无栓塞发生,1例采用进口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发生皮下轻微出血点,未特殊处理。全组无产妇或新生儿死亡,无新生儿出血,无流产,无新生儿畸形。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孕期全程服用较小剂量华法林(〈5mg/d)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维持INR1.4-1.7之间,对孕妇相对安全方便,且无胎儿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观察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束后妇女妊娠、分娩期使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结果产妇均在妊娠38~42周采用剖宫产分娩,分娩时出血量200~400mL。无栓塞发生。1例采用进口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发生皮下轻微出血点,未特殊处理。全组无产妇或新生儿死亡,无新生儿出血.无流产。无新生儿畸形。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孕期全程服用较小剂量华法林(〈5mg/d)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维持INR1.4~1.7之间。对孕妇相对安全方便.且无胎儿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治疗药物。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标示的凝血酶原时间(PT)对华法林剂量反复进行调整,控制到一定的抗凝强度。但华法林的治疗窗窄,剂量偏小会引起血栓栓塞,剂量偏大则会增大出血的风险,甚至引发大出血等副作用;影响抗凝作用的因素多,如患者遗传因素,年  相似文献   

9.
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抗凝治疗方法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的疗效,维护病人安全和健康的有利保证。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服用抗凝药物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临床采用口服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进行抗凝,现将指导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人工瓣分为生物瓣和机械瓣,生物瓣中心血流,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未获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瓣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持久性等特性,临床应用广泛,但机械瓣最大的难题是患者必须终身抗凝且潜在易发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可能,现将我院随访复查的318例瓣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高危因素、原因、转归,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856例接受二尖瓣置换及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3例(0.35%)发生术后左心室破裂,其中早期破裂2例、延迟性破裂1例。早期破裂2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修补,1例采用单纯心外缝合修补,1例采用单纯心内修补方法。1例延迟性破裂在监护室紧急开胸探查证实诊断后,在床边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心外缝合修补。结果2例死亡,1例存活,存活者为早期破裂患者采用心内修补患者。结论对于左心室破裂的防治目前仍以预防为主。对早期破裂患者可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延迟破裂者生存率极低,是目前治疗上面临的主要难题尽早控制出血并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发生死亡(术后30 d内)与术前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460例风心病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50例,均术后30 d内发生死亡;对照组从410例未发生死亡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对照。其中所选病例均为术中麻醉平稳,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常规对症处理的患者。选择术前临床指标,超声心动图,术前合并症、并发症等指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前因素与术后死亡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前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分级(NYHA),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男>75 mm,女>70 mm)是手术早期发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术前合并冠心病影响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前应明确诊断,积极围手术期处理,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在瓣膜置换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50例行瓣膜置换患者分为新活素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分别泵入新活素和生理盐水,连续使用72 h,观察用药后15 min、30 min、1 h、2 h、4 h、24 h的桡动脉收缩压(ABG)、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动脉楔压(PCWP)及心输出量(CO)、计算心脏指数(CI)和肺血管阻力(PVR)。结果:新活素组在用药30 min后,肺动脉平均压与对照组比较,变化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4 h后肺动脉楔压(PCWP)的变化值,新活素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心脏指数明显提高(P<0.01),新活素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新活素能显著改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与术前心功能不良(心功能Ⅲ~Ⅳ级),术中体外循环及阻断主动脉时间长,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长有关。结论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体外循环及阻断主动脉时间,合理使用呼吸机等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与分娩的处理。方法对50例术后妊娠及分娩进行分析。结果 39例妊娠37~41周顺利生产;2例分别于妊娠30、31周心衰死亡;4例自发流产,5例人工流产。结论术后心功能I~Ⅱ级可安全度过孕产期;剖宫产是安全分娩方式;妊娠期小剂量华法令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观察组,选择中青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对于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严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治疗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对12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曾行二尖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及二尖瓣置换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其中8例患者第1次手术时曾行三尖瓣成形术,采取手术治疗后的1~15年期间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衰竭、腹水、肝大,心功能Ⅳ级.12例患者均再次手术,4例行三尖瓣置换术,8例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 手术成活1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1~5年,3例三尖瓣置换患者恢复良好;5例三尖瓣成形术心功能恢复良好,只有极轻度或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患者出现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患者出现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包括部分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远期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2)持续性肺动脉高压;(3)风湿性病变持续发展;(4)心房纤颤等因素;(5)原三尖瓣成形术失败.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心功能衰竭者,应再次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人工机械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安全强度。方法 对120例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抗凝监测,其范围控制在1.5~1.8。并对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抗凝并发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无栓塞病例,少许轻微出血事件亦无需特殊处理,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在我国南方地区行较低强度抗凝治疗(INR=1.5~1.8),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毅 《中国医药》2013,8(5):600-601
目的探讨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实施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手术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3例)、呼吸衰竭(2例)。80例患者中早期死亡4例(5.0%),死亡原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脑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76例患者随访6个月-7年,平均(29±12)个月,心功能I级65例,Ⅱ级10例,Ⅲ级1例;术后心胸比率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心胸比〈0.70者72例,≥0.70者4例,平均(0.61±0.12);70例恢复正常工作,6例部分工作。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需要加强术前准备、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心肌保护、术后监护等几个方面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原因,以便医护密切协作,采取防治措施。方法对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实施的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及术后ICU监测情况,分析发生精神障碍的因素,依个体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结果本组50例,死亡2例(4%);术后发生精神障碍5例(10%),均在术后7~15d治愈。出院后随访1—4年,5例均无再复发。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原因与体外循环(CPB)、环境及个体精神状态密切相关。采用精神干预,适当药物治疗,妥善护理,可在短期内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