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血清hs-CRP和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hs-CRP和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68例AMI患者从开始胸痛直到到诊的时间长短分为2组,A组37例,胸痛时间小于4h,B组31例,胸痛时间4~8h。所有患者到诊后立刻进行hs-CRP和cTnI检测,以保健科30例正常人群做为对照,探讨在AMI早期两者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A组hs-CRP测定数值(6.84±3.15)mg/L与对照组(1.84±0.8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测定数值(0.42±0.18)ng/ml与对照组(0.10±0.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者都低于正常参考值。B组hs-CRP测定数值(10.56±4.08)mg/L和cTnI测定数值(5.10±1.61)ng/ml均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s-CRP和cTnI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其血清中cTnI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对其血清中hsCRP的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cTnI和hsCRP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AMI患者cTnI和hsCRP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以上两项中任何一项检验指标单独检测的阳性率。结论 cTnI和hs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AMI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60例,分为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并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含量,并分别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对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定量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清中的cTnI及CK-MB。结果cTnI诊断AMI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3%,准确率为97.3%;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64.6%,准确率为72.3%。经X2检验分析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nI对AMI的诊断价值优于CK-MB。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发作6小时内及24小时hs—CRP,CKMB,cTnI及MYO结果AMI胸痛发作6小时内敏感性最高,发病6小时后hs—CRP,CKMB,cTnI,及MYO显著升高。cTnI阳性持续时间长,而hs—CRP,在AMI可出现显著升高。MYO在AMI发生时9—12小时可达高峰,24—36小时恢复正常。结论:s—CRP,KMB,cTnI,及MYO一起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4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儿童的血清CK-MB,cTnI和hs-CRP。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CK-MB,cTnI和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CK-MB,cTnI,hs-CRP联合检测的灵敏性胃89.6%,特异性为94.6%,准确性胃92.7%,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纯检测CK-MB、cTnI、hs-CRP(P〈0.05)。结论联合检测CK-MB、cTnI和hs-crp可以更准确的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期到本院就诊的48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cTnI及hs—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cTnI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TnI在4~8h升高,高峰在8-12h,72h后降低;hs-CRP不断升高,高峰在12~24h,72h后降低到正常水平。结论 联合检测cTnI及hs—CRP,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用免疫浊度法检测30名心梗患者和35名正常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用免疫抑制法测定其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其肌钙蛋白I含量。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心梗患者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含量(8.00±3.47)mg/L、(26.33±11.52)ng/ml、(22.53±12.97)ng/ml,显著高于正常成人组水平(P<0.0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含量呈正相关(r=0.56,P<0.05;r=0.46,P<0.01;r=0.49,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心梗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孟晓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3):391-393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不同疾病时段的血清CK-MB、hs-CRP及cTnI进行检测,并与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的血清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患者CK-MB、hs-CRP及cTnI指标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阳性出现时间最早,8~12小时hs-CRP检出率可达100.00%,cTnI阳性出现时间次之,12 ~ 24小时cTnI检出率可达100.00%,且检测窗口时间较长,CK-MB阳性出现最晚,在12~24小时内CK-MB检出率最高仅为90.83%.CK-MB、hs-CRP及cTnI指标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5.00%、95.00%和90.83%,特异性分别为94.00%、89.00%和97.00%.结论 AMI患者疾病不同时间段进行CK-MB、hs-CRP及cTnI指标存在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差异,但对于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三种指标检测能够降低漏诊及误诊率,对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病情康复情况等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I(cTnL)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AMI患者进行血清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诊断AMI,cTnL敏感为100%,特异性97.5%(39/40),准确性99%(95/96);CK-MB的敏感性为85.7%(48/56),特异性为60%(24/40),准确性为75%(72/96)。CtnI持续阳性的平均时间为7d,而CK-MB在发病平均3天后就恢复正常。结论cTnI对于AMI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A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hs-CRP、CK-MB与cTnI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AMI胸痛发作在3 ̄4h患者,50例AMI胸痛发作4 ̄12h患者,采用定时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其血清hs-CRP,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CK-MB,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并与40例健康对照作比较,探讨三者在AMI早期中的变化情况。结果AMI胸痛发作3 ̄4h组、4 ̄12h组hs-CRP含量分别为(7.42±3.27)mg/L、(25.26±18.15)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84±0.73)mg/L(P<0.01);CK-MB含量AMI胸痛发作3 ̄4h组(25.4±14.6)U/L与4 ̄12h组(64.6±53.2)U/L均较对照组(5.6±3.4)U/L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MI胸痛发作3 ̄4h组cTnI含量(0.08±0.06)μg/L与对照组(0.06±0.04)μg/L无显著性差异(P>0.05),4 ̄12h组的cTnI含量(28.9±37.6)μg/L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患者胸痛发作4h内,以hs-CRP(91.7%)最敏感,CK-MB(55.6%)次之,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nI(25%);胸痛发作4 ̄12h,hs-CRP(100%)、CK-MB(92%)、cTnI(84%)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结论联合检测hs-CRP、CK-MB、cTnI对于AMI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可将诊断与治疗提前到4h以内,并能作为AMI的预后监测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 T)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cy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AMI患者(AMI溶栓再通组44例、溶栓未通组42例)进行血清cTnt、cTn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不同时间点,血清cTnT、cTnⅠ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同时期CK和CK-MB的阳性检出率;溶栓再通组cTnⅠ、cTnT峰值较未通组显著增高,且峰值时间提前(P<0.05).再通组cTn Ⅰ、cTn T 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提前于未通组(P<0.05,P<0.05).结论:cTn Ⅰ、cTn T检测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于CK、CK-MB;溶栓后动态监测血清cTn Ⅰ、cTn T浓度、峰值时间,对于正确判断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及进一步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急性胸痛患者47例,发病时间在3h以内,其中确诊为AMI者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者18例,非心源性胸痛者3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即刻和3、6、9、24h时间点动态检测IMA、H-FAB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b)水平,对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就诊即刻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65.3% (17/26)、69.2% (18/26)、15.4% (4/26)、15.4% (4/26)、42.3% (11/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4.6% (22/26),与单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h时,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80.8% (21/26)、92.3%(24/26)、23.1% (6/26)、34.6% (9/26)、76.9% (20/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96.2%(25/26),与单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时CK-MB敏感性61.5% (16/26),IMA、H-FABP敏感性分别为88.4% (23/26)、96.2% (25/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高达100% (26/26),与单项指标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9h时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76.9%(20/26)、73.1%( 19/26)、96.2% (25/26)、96.2% (25/26)、92.3% (24/26),IMA、H-FAB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2.3% (24/26),与单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cTnI、CK-MB敏感性为100% (26/26),此时检测cTnI、CK-MB敏感性优于IMA、H-FABP[分别为38.5% (10/26)和34.6% (9/26)],亦优于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为50.0% (1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h,IMA、H-FABP、cTnI、CK-MB、Mb的特异性分别为80.9%( 17/21)、90.5%( 19/21)、100.0% (21/21)、95.2% (20/21)、76.2%( 16/21).入院后6h,IMA、H-FABP、cTnI、CK-MB、Mb的特异性分别为95.2% (20/21)、85.7%( 18/21)、95.2%( 20/21)、85.7% (18/21)、71.4%( 15/21).在AMI早期IMA、H-FABP与cTnI、CK-MB检测AMI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b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MA和H-FABP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异常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AMI患者46例,发病后分别于7、10、14d采血测定血清cTnI,将患者分为A组28例,血清cTnI变化符合AMI正常规律;B组18例,血清cTnI变化异常,延迟下降或下降后又升高,随诊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cTnI异常变化可预测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后,接受常规治疗,随机分为两组:A组(n=28)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B组(n=28)强化剂量(20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设健康对照组(n=24)。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血清hs-CRP、SAA、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1、2周A、B两组血清hsCRP、SAA、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B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给予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期即可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且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剂量,有利于AMI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肌钙蛋白I(cTnI)峰值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住院AMI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nI峰值水平将患者分为A(cTnI <6 μg/L)、B( cTnI 6~60μg/L)、C(cTnI> 60 μg/L)3组,分别为48、96、18例.分析不同cTnI峰值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cTnI峰值及LVEF分别为(2.4±1.6) μg/L、(55.5±4.3)%,(22.8士14.2)μg/L、(52.8±4.7)%,( 157.4±115.9) μg/L、(45.2±5.2)%.A组cTnI峰值最低,而LVEF值最高;C组cTnI峰值最高,而LVEF值则最低.A组与B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或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死亡病例,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最低[分别为2.1%(1/48)、6.2% (3/48)],B组院内死亡率为4.2%(4/96),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是7.3%(7/96)和18.7%(18/96),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院内死亡率达27.8%(5/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8.9%(7/18),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5.6% (10/18).C组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峰值与AMI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cTnI峰值越高其早期预后越差,LVEF越低,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对33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及辛伐他汀口服治疗4周。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进行血清hs-CRP和血脂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和血脂水平而减轻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Ⅰ组,选择7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Ⅱ组,选择6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Ⅲ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并对hs-CRP与U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Ⅰ组、Ⅱ组及Ⅲ组患者hs-CRP与UA依次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例Ⅰ组患者中共有39例(48.8%)预后不良(死亡、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患者hs-CRP与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与Ⅱ组患者血清hs-CRP与UA呈显著相关(P<0.05),而二者在Ⅲ组患者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高UA及hs-CRP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于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