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并非少见,文献报告的尸检发现率为35%~25%,以下肢常见。下肢DVT的急性期并发症有肺栓塞及股白肿或股青肿,前者可使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现死亡;后者可使患者截肢或患肢处于失功能状态,工作及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对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11年11月各类骨科手术后出现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预防及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本组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甚至消失,疗效满意,均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结论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规范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徐雅玲  冷楠楠  朱冬梅 《河北医药》2011,33(24):3820-382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a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回流障碍,尤其多见于下肢[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栓塞后综合征,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轻者可引起下肢肿痛,  相似文献   

4.
韩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492-349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股静脉置管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3例股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分析,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其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扩张等症状[1].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常出现水肿、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瘀血性溃疡等后遗症,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溶栓、抗凝等多种方法。然而治疗期间出现对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的情况国内未见报道。我院自2002年至今,其收治1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有5例在治疗期间出现对侧的ADVT。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韩春 《哈尔滨医药》2010,30(4):96-9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股静脉置管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3例股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其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扩张等症状.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常出现水肿、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血性溃疡等后遗症,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股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DVT 和 PE 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 如在急性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 PTS)。DVT 是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采用介入技术治疗本病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常用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的不正常凝结,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下肢致残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严重者血栓脱落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这已被公认为一种严重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下肢DVT形成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有很大影响.我院自2009年10月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来预防DVT形成,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6例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改进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致命的肺栓塞,或遗留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而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因此,如何提高急性期的治愈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周欣娜 《首都医药》2012,19(22):47-49
目的综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结合相关文献中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预防措施。结果提高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警觉性,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护理,以利于患者的康复。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除外血流缓慢、血液高凝、血管损伤的原因外,已有证实不适当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本病的一个诱发因素。在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手术治疗、术后溶栓期间长期卧床者以及出院前后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complication)、降低死亡率(death rate),提高治愈率(recovery rate)及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时机、使用范围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近五年来行非手术治疗的379例单侧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3d)、亚急性期(3~14d)、慢性期(14d)三组,再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独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两亚组,对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改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9例单侧LDVT患者中,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在各组间采取溶栓抗凝组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在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变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抗凝溶栓联合用药较单独抗凝治疗效果明显;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对急性期LDVT患者效果最好,但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手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监控下使用常规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曹允友 《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701-370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LC后并发LDVT患者14例,对LC后下肢肿胀、疼痛,直腿伸踝试验阳性患者早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对无溶栓、抗凝禁忌证患者尽早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14例患者经治疗后,12例患者血液再通,2例患者效果不佳,予以行介入治疗。结论早期溶检、抗凝治疗LC后并发LDVT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地奥司明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利斌 《中国药业》2012,(21):66-6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地奥司明防治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静脉曲张患者20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3例。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组术前4h给予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口服微粒化地奥司明片,且术后维持口服1周;对照组术前4 h给予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术后两组均给予脐周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周小腿周径,B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血液生化检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对照组小腿周径较术前明显增加(t=11.725,P<0.001),也较同期治疗组粗(t=9.601,P<0.001);B超检查发现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同期治疗组(矫正χ2=8.199,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地奥司明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更有优势,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防治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罗启财  曾庆黎 《江西医药》2011,46(4):303-30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64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病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内,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对照组采用周身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1)治愈率:对照组治愈率是(32.0%),治疗组治愈率是(8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大小腿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治疗前治疗组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对照组是15.6%,治疗组0,较对照组减小。(4)平均住院时间: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2±4.5)d,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9±3.2)d,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7.5%),对照组深静脉通畅率为(32.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技术可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实施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17例)实施血管内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临床治疗,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单纯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疗程的华法林在围生期心肌病(PPCM)中的抗凝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在充分抗心力衰蝎治疗的同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20例,华法林治疗3个月)和B组(22例,华法林治疗6个月),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华法林6个月较服用华法林3个月治疗围生期心肌痛,疗效及安全性均更佳,可以降低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8~2012年收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占患者总数的64.10%)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后行双下肢彩超检查证实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期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蕲蛇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云  赵渝 《海峡药学》2009,21(12):16-18
目的评价蕲蛇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蕲蛇酶溶栓(0.75或1.5U.d^-1)治疗的LEDVT患者23例,并与尿激酶溶栓(50万U.d^-1)对比。结果20例患者症状缓解,深静脉核素显像、血管多普勒彩超或静脉造影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血栓溶解和血管再通。2例并发轻度出血。蕲蛇酶对不同时期LEDVT的疗效均类似于尿激酶。结论蕲蛇酶用于LEDVT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应用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85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被给予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5例疑似患者中,确诊82例,准确率为96.5%,显示了较好的诊断效果。结论彩色多普勒具有多种显著的优点,其用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可迅速判断病情,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准确参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并发静脉栓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到2011年6月来我院进行颅脑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64例,根据患者的入院年份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药物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予综合的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死亡,患者出院时治疗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痊愈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比例,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颅脑手术发生静脉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