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明磊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3):2861-2865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指颈动脉狭窄不合并颈动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近年有研究发现,ACS独立于血管性危险因素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认为ACS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涉及颈动脉狭窄相关的脑微栓塞和脑低灌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能够改善ACS患者认知功能。了解ACS与认知功能障碍是否直接相关及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指导ACS患者预防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本文总结ACS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预防症状严重或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中风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颈动脉支架是一种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颈动脉疾病治疗方法,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是一种微创性血管成形术。方法:采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颈动脉支架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进行比较研究,共观察了334例患者,这些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或颈动脉狭窄至少为动脉直径的50%,有相关症状,或者无症状性狭窄,但至少占动脉直径的80%。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治疗后30d内发生死亡、中风、心肌梗死或31d~1…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 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 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3-19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78例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随访治疗1年后的患者主要症状和颈动脉狭窄变化以及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8例CAS中,3例CAS失败转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例术后并发脑出血死亡,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治疗后恢复。74例CAS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死亡2例、脑卒中再发3例,严重心肌梗死发作3例,经冠脉支架治疗康复。36例经颈动脉超声复查,1例手术侧并发了再狭窄。结论:CAS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但治疗效果与术者的手术操作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是高病死率、高病残率的一类疾病,而缺血性卒中占其中的70%~80%。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近20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学迅猛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凭借其创伤小、并发症低、康复迅速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我院对60例患者行CAN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情况,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异常所占比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者占81.8%,支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对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伴有严重症状或无症状的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预防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比药物治疗更有效。相对动脉内膜切除术,使用配有防止栓塞装置的支架治疗颈动脉疾病是一种创伤性较小的血运重建术。方法:在334例患者中进行随机化对照研究,以比较具有防止栓塞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疗效,这些患者患有可潜在增加动脉内膜切除术危险性的伴发疾病,或管腔直径至少缩窄50%且具有症状的颈动脉缩窄,或管腔至少缩窄80%的无症状性狭窄。本试验的主要终点事件为:1年时心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包括术后30d内死亡、中风或心肌梗…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现在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40例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颈动脉狭窄既会因为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导致血液动力学脑梗塞,也可因狭窄部位血栓形成,栓子的脱落导致远端脑组织梗塞引起,临床可予药物抗凝、抗血小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尿酸(Uric Acid, UA)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变化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了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135人,其中63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入CEA组;40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入CAS组;另有3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入对照组。检测CEA、CAS组术前、术毕、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周血清UA及IL-6水平(对照组同时间节点检测UA及IL-6水平),并随访3月观察UA、IL-6浓度变化。 结果:CEA组及CAS组UA及IL-6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CEA及CAS组血清IL-6的浓度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达到峰值(P<0.05),第3天开始降低(P<0.05),术后1、3月时CAS组较CEA组有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CEA组在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P<0.05),自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随访至术后3月时,IL-6已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CAS组术后1天时,IL-6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自第3天开始降低IL-6开始显著减低,随访至术后1、3月时,IL-6再次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UA指标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CEA会对患者产生强烈而短暂炎症刺激,而CAS会对患者产生相对轻度但长久的炎症刺激;高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具有相关性,而和手术本身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具备相关性;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证明CEA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中仍然优于CAS,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CEA仍是我们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蒋蓓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353-1354,1357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形成情况,探讨NAF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5例NAFL患者,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62例、中度组67例、重度组46例,另选取同期门诊或住院无脂肪肝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分析NAFL患者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组患者的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NAFL严重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NAFL与CAS密切相关,对于NAFL患者应注意观察CAS及狭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在我国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在美国占第三位。美国每年有75万人患脑卒中,包括治疗费用和因丧失劳动能力所造成的损失估计达450亿美元。缺血性卒中占据了脑卒中所导致的致残和死亡原因的80%以上。至少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导致。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北美有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试验(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硬化研究(ACAS)等几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对于重度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来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影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探讨支架血管成形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良事件的影响及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对不良事件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神经内科及外科30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不良事件分为正常组及不良事件组,收集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方式、事件相关诱发电位、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P < 0.001),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evoked potential,ERP)(P = 0.007)、颈动脉狭窄程度(P < 0.001)、总胆固醇(P = 0.001)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对不良事件诊断试验:灵敏度 = 0.70,特异度 = 0.78,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优于内科治疗(P < 0.001)。  结论  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能减少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良事件的发生,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对评判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血管路径及病变性质对介入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是指经皮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依托动脉穿刺部位鞘管,通过导丝和导管交替操作,将导引导管运送至接近病变部位,而后沿循导丝将所选球囊和(或)支架输送至颈动脉狭窄病变部位,给予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明显改善或解除狭窄,使脑组织血液供应明显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AS建立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中颈动脉成形术与CAS常结合使用,特别是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而言.CAS在治疗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如果全部患者入路动脉较直且无病变、局限性动脉狭窄由原位组织的非易碎性斑块构成时,这种情况最适合行CAS治疗,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但作为一种机械操作,CAS牵涉区域较广,包括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部位至颈动脉窦损伤部位在内的整个通路解剖结构改变及其对CAS的影响是手术操作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从2003年3月到2006年4月对8例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CAS治疗,观察CAS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对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9根颈动脉进行了CAS治疗。CAS术后9根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从75.4%显著减少到28.8%(P<0.001,配对t检验)。所有的患者都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全部使用自膨式支架,其中大部分是Precise镍钛合金支架(77.8%)。术中5例患者发生了一过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经过21.5±14.2(4~41)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没有再发卒中,除1例患者仍有轻度头晕外,其余患者头晕、眩晕症状全部消失。6例(75%)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和/或CTA随访发现支架通畅,无再狭窄。结论:采用脑保护装置的CAS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安全可行的方法,但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要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滤器保护下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滤器保护下对24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手术成功率100%,临床症状消失。19例在围手术期均有不同程度心率、血压下降,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滤器保护下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摘要: 背景: 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内动脉支架术以其手术操作简便、手术风险低或许将成为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之后另一可选择的手术,但之前的研究对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意见不一。 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2011年发表的关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8篇文献共纳入387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其中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 194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932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CAS组患者手术后30d一切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380-2.401,P<0.0001);手术后30d死亡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R=1.52,95%CI:0.82-2.82,P=0.18);脑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RR=0.14,95%CI:0.05-0.43,P=0.0005);CAS组患者手术后30d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CEA组,但统计学无意义(RR=0.22,95%CI:0.05-1.02,P=0.05);手术后1年CAS组患者脑卒中或死亡发生率高于CEA组(RR=2.58,95%CI:1.03-6.48,P=0.04)。 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仍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其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低于血管成形术组。其长期结果仍有待于样本量的进一步扩大及循证医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连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患者和30例健康查体者血清中VEGF、HIF-1α水平。将92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极重度狭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分析CA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CAS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SBP和FPG水平逐渐升高。CAS组VEGF、HIF-1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807、7.500,P0.01)。CAS患者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标准进行分级后发现血清VEGF、HIF-1α水平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上升,CAS患者的VEGF与HIF-1α水平呈正相关性。结论VEGF和HIF-1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并且血清VEGF水平随着HIF-1α的变化而改变。血清VEGF和HIF-1α高水平可能成为CAS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患者接受放疗时颈部通常被包括在放射野内,因此颈部的各种组织均受到了放射损伤。放射性颈动脉狭窄作为放射损伤的一种类型,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放疗后颈部血管狭窄逐渐出现,可引起脑卒中,从而影响患者生存率。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2007-03-2012-07我院神经内科对8例因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实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