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移床-运动追踪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移床技术的优势。方法:对3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移床一运动追踪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其中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5例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慢性下肢动脉闭塞31例,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DSA)检查。10例可评价病例以DSA作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36例病人均获得清晰图像.满意显示了下肢动脉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将每条下肢分为14段血管节段观察,15例可评价病例共观察420段动脉节段,显示可比动脉节段102段。与DSA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为93.14%(95/102)。MRA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结论:移床一运动追踪MRA与DS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下肢血管疾病患者行3D.CE.MRA检查,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结果56例病人896条血管中病变血管有512条(57.1%);病变多发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合并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8例及动脉炎2例。结论三维增强MRA对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在显示侧枝循环方面优于DSA;三段移床动态跟踪扫描腹盆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无创的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和侧枝循环情况,其中能显示远段再建血管更为重要,以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T超高强磁场磁共振团注法三维动态增强MRA(3D DCE 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EXCITE 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采用体线圈、移床技术、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对30例腹部至下肢血管受检者行3D DCE MRA检查,对所有受检者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利用ADW4.2软件进行MIP和REFORMAT重建并进行成像质量的评价。结果:30例受检者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其中12例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经手术证实与3D DCE MRA显示的血管病变相符。结论:3D DCE MR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S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诊断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下肢血管疾病行3D CES MRA检查的患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8例,动脉栓塞24例,动脉瘤4例,血管瘤6例.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根据其下肢血管显示情况分优、良和差3个评价等级.结果 后处理后下肢动脉显示优者104例,良者6例,差者2例,具有非常高的显像成功率.发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102例,动脉瘤4例,血管瘤6例.以手术结果 和DSA做比较,3D CES MRA对于显示血管病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97.32%.结论 三维增强MRA对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在血管侧支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移床扫描(MobiTrak)技术在下肢动脉CE—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临床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病人进行CE—MRA检查。其中7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4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下肢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并得到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靶血管显示优9例,良2例。结论:移床扫描技术能准确地整体评价下肢动脉病变,是一种创伤小、简便、可靠、有应用潜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3D DCE—MRA)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46例疑有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行3DDCE—MRA检查,用3DFLASH序列(TR/TE4.6/1.8msec)屏气冠状位扫描,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三级评价。观察3DDCE—MRA对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的价值。结果所有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都清晰显示正常血管结构及病变情况。346例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兜例。结论3DDCE—MRA能较好显示血管情况,分辨率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血管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血管造影动、静脉三维动态扫描成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Q-Body正交线圈,运用MobiTrak/3D/256扫描序列,自动移床三段采集双下肢动、静脉血管图像.结果:76例患者中,有71例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动、静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另5例中,2例因造影剂打漏而检查失败;3例扫描时间掌握不佳,血管影像显示较差.结论:移床三维动态血管造影扫描成像,能全程显示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及小腿动脉影像;还可在静脉延时像上显示相应的静脉像,以及其侧支循环血管影像.由于该检查无辐射、简便,且能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具有很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3例,假性动脉瘤2例),在常规MRI(10例)和cine MRI(5例)检查后接受3D DCE MRA检查,扫描序列为3D FSPGR(GE Signa 1.5MR/i磁共振成像系统)。结果:①3D DCE MRA较常规MRI和/或cine MRI多检出1个主动脉瘤,多显示血管分支受累2支;②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内膜片,显示血管分支受累较常规MRI好;③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4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瘤腔及破口显示清楚,较常规MRI多显示1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结论: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分支受累显示满意。在常规MCI检查基础上,辅以3D DCE MRA技术,将大大提高MR对主动脉病变的显示和诊断能力,可替代创伤性的DSA(主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9.
李志华 《实用医技》2007,14(35):4829-483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3D—CE—MRA)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30例腹部3D—CE—MRA的成像技术和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显示良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上观察血管的整体形态。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是诊断腹部血管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动态移床造影剂团注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3D-MR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移床造影剂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MRA中的应用及其对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可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3D-CEMRA,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扫描应用care-bolus与三段移床动态扫描相结合。结果17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下肢动脉3D-CEMRA成像均得到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法安全、无创、价格适中,基本上可以取代创伤性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对判断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3D DCE MRA检查,血管显示分级评分及血管吻合口相对于受体吻合口侧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并将结果与超声及DSA检查结果对照.结果:3D DCE MRA显示,本组20例患者血管与背景组织对比佳,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示良好;肝动脉显示轻度狭窄和正常者11例,中度狭窄者5例,重度狭窄者4例.除1例吻合口重度狭窄者DSA显示中度狭窄外,其余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程度与超声或/和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3D DCE MRA是肝移植术后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场强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颈、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0.35T永磁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DCE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54层图像。结果所有病例3D DCE MRA均一次检查成功,清楚地显示了颈、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包括血流信号、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低场强3D DCE 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在低场强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腹部大动脉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三维增强MRA在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_M RA)及其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在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临床初诊为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患者行3D CE_M RA及常规M R I检查,3D CE_M RA使用高分辨率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3D flash)梯度回波序列,1次采集时间约18 s~20 s,应用二段移床技术,一次检查完成下肢血管成像;工作站三维重建,观察下肢血管损伤、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常规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真正快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true_fisp)序列、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 aste_T2W I)序列,与2D flash_T1W I序列,了解患肢肌肉血供与肌肉坏死情况,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依据。结果:12例下肢血管损伤3D CE_M RA检查中,3例为动脉破裂伴假性动脉瘤形成,5例为动脉完全中断分离,2例为动静脉同时中断,1例为动静脉瘘,1例为动脉主干受压狭窄,其中损伤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根据M RA检查结果,11例患者选择手术修补或血管重建,1例行截肢手术,手术结果与M RA所见血管损伤一致,只是静脉血栓术中未发现,符合率为92.8%。结论:3D CE_M RA三维血管成像能清晰、直观再显下肢血管,诊断准确率高,且有无创伤、无辐射及无肾毒性造影剂等优势,可作为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的术前常规检查,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breathhold contrast-enhance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using Tl-weighted gradient-echo imaging sequence is the standard technique for MRA of the thorax. However, this technique is not desirable for certa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serious renal impairment, or allergy to contrast agen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ptimize and evaluate a non-contrast-enhanced free-breathing pulmonary MRA protocol at 3 Tesla. Methods The time-of-flight protocol was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Tl-weighted turbo field echo sequence with slice-selective inversion recovery and magnetization transfer preparation together with respiratory navigator gating, cardiac gating, and parallel imaging. Optimal values for time of inversion delay, flip angle and slice thickness wer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and used for all subjects. Results Excellent pulmonary MRA images, in which the 7th order branches of pulmonary arteries could be reliably identified, were obtained in the 12 free-breathing healthy volunteers. TI of -300 ms provides the best suppression of background thoracic and cardiac muscles and effective inflow enhancement. With increasing flip angle, the pulmonary vessels gradually brightened and exhibited optimal contrast at 20°-30°. The 2 mm slice thickness and 0.5 mm slice overlap is suitable for visualization of the peripheral pulmonary vessel. Conclusions The MRA protocol at 3 Tesla may ha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pulmonary vascular imaging in patients who are not available for contrast-enhanced 3D MRA and CT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or are unable to sustain a long breath-hold.  相似文献   

15.
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流成像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流成像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分析了57 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的3DTOF MRA资料,并与同期12例脑血管造影结果比较,。结果示:血管受压移位(57/57),肿瘤供血动脉(34/57),肿瘤血管(31/57),肿瘤染色(48/50),肿瘤包绕血管(25/57)。作者认为,3D TOF MRA可作为术前了解因管解剖手段代替脑血管造影,此外,对部分肿瘤的临别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3D CE MRA成像。评价3D CE 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影术(32例)或手术(8例)对照。结果所有病例,3D CE MRA清楚显示肝动脉系统。3D CE MRA准确显示所有31例肝动脉系统的正常解剖。3D CE MRA检出9例解剖变异中的7例。3D CE MRA显示肝动脉解剖与变异的总体准确性为95%。3D CE MRA又可显示肝内肿瘤染色、动静脉瘘形成以及肝动脉受累情况。结论 3D CE MRA是一项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有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多排螺旋增强血管造影CTA和自动移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11月共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每例患者在不超过2周期间内都进行了HD750 CTA和3.0T 3D CE-MRA检查,其中15例同期进行了DSA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双侧下肢动脉划分为3个区域、23个节段的CTA和CE-MRA进行多种后重建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的CTA和CE-MRA均可以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部位及程度,共显示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2例和4例动脉闭塞,符合临床诊断要求。MRA对狭窄程度评估更准确,CTA对于附壁斑块的显示及斑块成分的评估有优势。结论 CTA和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的评估都是可靠和准确的,二者各有优势,互补使用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能够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方法及在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了3D DCE-MRA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采用K空间(k-space)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扫描,通过MIP重建图像和减影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结果:①对50例疑怀疑有下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DCE-MRA,分析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优良率达74.66%,显示率达100%;②3D DCE-MRA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和9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和99.8%;③与DSA比较,在〈50%的狭窄中,3D DCE-MRA对狭窄程度过高估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腿动脉的完全闭塞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研究的3D DCE-MRA与DSA对3段血管狭窄符合率比较,显示下肢动脉第1段两者符合率最好,达到100%,第3段血管显示质量最差,与DSA的符合率为89.29%,明显不如DSA。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然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仍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