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讨论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对5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应用组织芯片技术作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SMA、NSE表达.结果:70%的GIST发生于胃和小肠,腹膜后及盆腔亦占一定比例.GIST可分别或同时表达SMA、NSE.良性15例,恶性20例,潜在恶性15例.结论:GIST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或上皮样间叶源性肿瘤多系GIST,食管、腹膜后及盆腔梭形细胞肿瘤或上皮样间叶源性肿瘤应常规作免疫组化与GIST鉴别,其良恶性需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
黎坤境  黄勇 《吉林医学》2011,(24):5112-51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像,探讨CT诊断GIST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30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肿瘤位于胃部18例,小肠7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2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良性6例,恶性22例,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肿块内有囊变、坏死,增强不均匀强化;本组共有14例发现转移,其中9例肝转移,3例累及胰腺,2例侵及周围腹膜等邻近结构。结论:CT可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对GIST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系膜间质瘤1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肿块太大难以确定来源部位4例(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低度危险5例,中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19例。低度危险的GIST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肿瘤直径均〉5cm,强化欠均匀,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GIST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准确定位,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图片说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壁间质非上皮性非淋巴造血组织非平滑肌及非一般血管脂肪组织的间叶性肿瘤之一。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最多见,既往胃肠道诊断为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的肿瘤绝大多数实为GIS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 117、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77.5%,NSE阳性率为82.5%.30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CD34的表达与部位有关.结论 GIST中的CD117表达敏感性高于CD34,CD117、CD34、NSE联合应用足以明确诊断大多数GIST.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及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对GIST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机理是KIT基因、PDGFRA基因的突变导致的,Kit基因编码蛋白CD-117过表达。GIST患者的常见症状为胀痛不适或腹部肿块,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依靠临床表现诊断困难。随着电子胃肠镜、超声内镜的应用,镜下诊断GIST的阳性率不断增加,内镜下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技术也不断提高。现对我院诊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诊断、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型胃肠道间质瘤标记物DOG1的应用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标记物DOG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收集5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完整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复读切片,行免疫组化CD117、PDGFRA、DOG1标记,进行比较。另收集20例非GIST而CD117阳性的病例行DOG1标记。结果 在不同危险程度分级,CD117、PDGFRA阴性、弱阳性、阳性的病例,DOG1均呈较强的阳性表达。另20例非GIST而CD117阳性病例,DOG1则多为阴性或弱阳性。结论 DOG1是敏感、特异的胃肠道间质瘤标记物。DOG1与CD117、PDGFRA的联合使用进一步完善了诊断依据,不论对明确诊断或术后个性化靶向治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16例GIST病人,为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认识,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0例胃间质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表达的情况,确诊并分析20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5%、1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CT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MSCT检查的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结果本组14例GIST中,9例发生于胃,其中1例合并肝转移;5例发生于小肠,其中一例合并腹膜转移。结论MSCT在诊断GIST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GIST的检出率和准确率,能直接显示肿瘤本身的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边界,对邻近结构的侵犯亦显示的相当清楚,同时还可观察其他部位的转移灶,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分期及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21^WAF1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表达的临床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50例GIST瘤组织中P21^WAF1的表达情况。结果50例GIST瘤组织中P21^WAF1阳性率为48.0%,明显低于瘤旁组织阳性率76.2%。结论 P21^WAF1与GIST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CD117外的GIST的补充指标,对于明确诊断GIST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毕科  韩少良 《医学综述》2006,12(2):98-100
胃肠道间质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ckit基因表达阳性。据估计GIST发病率为15~20100万人,好发部位依次是胃(84%)、小肠(10%)、直肠(4%)、食管(1%)及大网膜(1%)。GIST是一种侵袭性肿瘤,可分为低度和高度恶性。一般认为肿瘤直径>5cm、核分裂>550个高倍视野、肿瘤包膜浸润及邻近器官或远隔转移,就应考虑高度恶性。内镜和X线钡餐检查是本病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因为化疗及放疗对胃肠道间质瘤无效,故一旦明确诊断首选外科治疗。手术不主张常规实施标准淋巴结清扫,但要求完全切除肿瘤对腹膜复发和肝转移病例也可选用伊马替尼治疗。GIST的生物学行为多表现为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与食管和胃GIST相比,空肠及回肠GIST的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判断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胃部多见(53/63例),好发于胃体(27例)和胃底(20例)。26例GIST瘤体直径〈5cm,形态规则,多呈类圆形;34例GIST瘤体直径〉5em,形态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31例),多数腔内/外生长(15例)或腔外生长(13例)。CT增强表现,多数呈不均匀强化(44例)和明显强化(47例)。GIST的大小、形态和强化方式等特征与良、恶性相关(P〈0.05)。GIST的生长方式、部位和坏死程度等特征与良、恶性不相关(P〉0.05)。GI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及强化方式与大小相关(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检测胃肠道问质瘤的良恶性,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纪彪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2):150-151
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1].国内对其影像学表现报道较少.本文对8例经手术证实EGIST的CT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1998年以后确立的发生在胃肠道间叶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的新病种,一般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称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本文结合文献对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普遍接受的GIST的诊断概念是: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且表达CD117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G 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的非上皮性、非淋巴造血组织及非一般血管脂肪组织的、以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可发生于胃肠道全长范围,另外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均可发生等。有的学者认为G IST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胃肠道的起搏细胞)[1],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间质干细胞。由于G IST的报道较少,且其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的判断较困难,本研究对25例G IST进行了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以期提高对该瘤的认识水平。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1994年1月至2003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