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抑郁障碍青少年病前家庭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前的家庭功能特征。方法运用Darlington家庭评估法(DFAS)调查抑郁障碍青少年(61例)发病前的家庭功能,并与正常青少年(57名)家庭对照比较。结果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前,59%的家庭中其成员间亲密度有问题、64%的家庭存在家庭权力问题、69%的家庭的情感氛围有问题,与对照组家庭(分别为11%、25%、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前其家庭功能已经长期异常,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震颤(ET)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因素.方法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62例ET患者和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抑郁评定,以及对ET患者进行震颤评定量表(Fahn-Tolosa-Matin Tremor Rating Scale,TB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结果 62例ET患者中,有33例(53.2%)伴发抑郁,其中轻度抑郁22例(35.5%),中度抑郁11例(17.7%);60名对照组中7名(11.7%)伴发抑郁,其中轻度抑郁5名(8.3%),中度抑郁2名(3.3%),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898、13.043、6.649,均P<0.01).ET患者抑郁组与非抑郁组HAMD各因子比较显示两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与非抑郁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比较显示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F1)、入睡时间(F2)、睡眠干扰(F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与ET症状的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性别相关(β=0.589,P=0.000;β=0.469,P=0.000;β=0.256,P=0.027).结论 ET患者中抑郁有较高发生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工作和兴趣减退、忧虑、睡眠障碍、迟缓、自卑感等,抑郁程度与ET症状的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3.
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了解社区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SAS、SDS、SCL-90、MMSE量表对社区504名老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58名老人(11.51%)有焦虑症状;30名(6%)有抑郁症状;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要因素有年龄、躯体健康、家庭关系、社交活动。结论社区老年人群中焦虑抑郁问题突出.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重视心理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2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全血胆碱酯酶和血清胆碱酯酶进行了测定,。用SADS和DSM-Ⅲ的标准诊断者,男20例,女12倒。对照组为正常人,男32例,女11名。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全血胆碱酯酶和血清胆碱酯酶平均活性单位低于正常对照。抑郁程度重者较中度,病程长者较短者其酶的活性有降低之趋。它可能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老人公寓中的抑郁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老人公寓104名老年及亚老年用 CES—D 进行调查,发现33名超过16分,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19名符合 CCMD—2的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患病率为18.3%。按临床诊断分为抑郁症6例,持久心因性反应(反应性抑郁)6例,抑郁性神经症7例。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0.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1.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分类诊断质疑李诚,宇红非特异性的心情不快是人类普遍的经验,但持续存在的典型的焦虑和抑郁却少见得多。在人群中,有一名符合严格诊断标准的焦虑症或抑郁症状,便有好几名甚至十几名症状较轻和不典型的神经症,并且这些病例很少发展为焦虑或抑郁的...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3.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4.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5.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6.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塞后情绪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心肌梗塞后患者的情绪障碍。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虎和抑郁量表、焦虎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测定37例心肌梗塞后患者,并与37名健康人作配对比较。结果 心肌梗塞后患者的焦虎抑郁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肯定的焦虎占70.3%,肯定的抑郁占62.2%。结论 提示心肌梗塞后患者可有明显的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纳络酮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及其促抑郁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70例不伴抑郁症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PY、β-EP水平并评定治疗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结果 纳络酮治疗组发生抑郁11例,常规治疗组发生抑郁3例。纳络酮组治疗后的血浆NPY及β-E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纳络酮能改变血浆NPY、β-EP水平,有促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目的在于寻找唾液阿米替林(AT)及其活性代谢物去甲替林(NT)浓度与抑郁改善的相关性及治疗窗。 材料和方法 病例 16名抑郁病人,男7例,女9例,年龄21~59岁,平均39±10岁;住院12例,门诊4例;内源性抑郁10名,按中华医学会1984年10月修订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抑郁相)标准诊断,神经性抑郁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