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PS)微球,该微球经浓硫酸磺化后得到了磺化聚苯乙烯(SPS)微球;然后将合成的SPS微球作为多功能交联点加入丙稀酰胺(AAm)化学水凝胶网络中制备了SPS-PAAm杂化水凝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SPS微球及杂化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研究了SPS微球对SPS-PAAm杂化水凝胶的凝胶分数、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SPS微球用量的增加,SPS-PAAm水凝胶的凝胶分数先增加后降低,平衡溶胀度降低;SPS微球的加入能改善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随着SPS含量的增加,水凝胶的拉伸强度和能量损耗增加;SPS微球和PAAm分子链间存在物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SMA)为原料,利用膜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表面光滑、尺寸均一的表面羧基功能化聚合物微球。研究表明:将膜乳化法和溶剂挥发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微球粒径的均一性,乳化剂种类及浓度、连续相流速、分散相中聚合物浓度等参数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有显著影响。此外,利用盐酸使微球酸酐基团水解,可以得到表面羧基官能化的共聚物微球,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微球表面羧基含量增加,并于24 h后基本趋于饱和,且水解对微球的形貌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合成了的β-二酮类物质作为第一配体,制备具有强荧光性质的稀土Eu配合物,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种子微球,修改的种子溶胀法制备了掺杂Eu配合物的羧基荧光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荧光性质和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电导率法对微球表面羧基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制备出了单分散好,表面光滑,粒径均一,约为250nm的羧基荧光微球,其表面羧基含量为1.39mmol/g。  相似文献   

4.
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链段上引入葡萄糖分子,同时在水凝胶内嵌入聚苯乙烯胶体晶体,制备了葡萄糖敏感型聚丙烯酰胺胶体晶体膜。伴刀豆球蛋白可与葡萄糖分子偶合而在聚合物链段间形成交联,水凝胶体积收缩,胶体晶体带隙蓝移约30 nm。相对于固定在聚丙烯酰胺链上的葡萄糖分子,伴刀豆球蛋白与游离葡萄糖分子的偶合常数更大,游离葡萄糖可打断已形成于聚合物链上的葡萄糖与伴刀豆球蛋白间的交联,胶体晶体带隙红移。研究表明:该胶体晶体水凝胶可检测最低葡萄糖浓度为5 mmol/L,且离子强度(50 mmol/L NaCl溶液)对葡萄糖浓度分析时带隙位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4,4'-二羟基二苯砜(BPS)为单体,通过一步沉淀共聚法制备了环交联型聚磷腈(PZS)微球,然后利用浓硫酸对其进行改性得到磺化聚磷腈(SPZS)微球。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水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SPZS微球的结构、亲-疏水性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数码照片、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SPZS微球的乳化性能,并通过油相固化的方式考察了微球在油-水界面的形貌。结果表明:磺化改性有效改善了聚磷腈微球的亲水性;SPZS微球可长效稳定多种油-水体系,形成细腻的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SPZS微球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形成了致密的粒子膜,有效阻止了乳液滴的聚并;SPZS微球的浓度、油水体积比及NaCl浓度均会影响乳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制备性能良好的核壳结构荧光微球,探讨了加料方式、引发剂选择、交联剂使用、pH调节、浓度配比和溶胀处理等反应条件对形成壳结构的效果以及形态学上的影响。方法:通过以乳液聚合得到的荧光素微球为核,以丙烯酰胺、丙烯酸为壳结构的聚合单体,制得了聚苯乙烯核-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壳荧光素微球。结果:荧光显微镜显示:粒径均一,分布范围7~8μm。红外吸收光谱证实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壳结构以及表面酰胺基的存在。该种子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在不使用交联剂的前提下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经过40 h的乙醇溶胀处理,70℃反应3 h,反应过程pH值在6~7之间。该荧光微球的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5.14%和90.21%,其荧光释放率40 h后稳定在30%左右。结论:用此法制备的微球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明显的核壳结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其载药量和包封率也相对稳定,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7.
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得到单分散的粒径约1.4~2.7 μm的聚苯乙烯(PS)种子微球,并研究了控制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工艺参数。然后采用种子聚合法,使用苯乙烯磺酸钠(NaSS)作为具有磺酸基的功能单体与苯乙烯(St)单体进行共聚。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最终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组成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表面磺酸基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苯乙烯磺酸钠与苯乙烯单体共聚的最佳摩尔比为1∶3。  相似文献   

8.
利用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了单分散的微米级聚乙二醇(PEG)水凝胶微球。首先利用流动聚焦型微流控芯片产生单分散的水凝胶微液滴,然后经过紫外光原位引发聚合形成水凝胶微球,系统考察了PEG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加入量、连续相流速等影响因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了粒径为115 μm、单分散性较好的PEG凝胶微球。  相似文献   

9.
以端基反应法合成苯乙烯封端的聚乙二醇(PEG)大分子单体,用凝胶色谱和核磁共振表征它们的相对分子量和末端官能度,发现得到的大分单体的末端有较高的官能度,使该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进行接枝共聚,将得到的产物逐步滴加到各种比例的甲醇-水的混合溶剂中,实验发现,接枝共聚物浓度,共聚物中PEG的含量和混合溶剂的比例对纳米微球的形成与聚集形态有明显的影响,X-射线能谱研究表明,微球表面为亲水性PEO,核为疏水的聚苯乙烯,即形成的聚集物为核-壳复合结构的纳米微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以微流控法制备的明胶水凝胶微球用于装载罗哌卡因治疗切口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水凝胶微球,利用共轴剪切作用获取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液滴,待循环冷冻后经紫外光固化得到水凝胶微球。通过共孵育将罗哌卡因装载入水凝胶微球,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特征,以透析法检测其体外释放速率。将L-929和SH-SY5Y细胞分别分为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Ctr组)、水凝胶微球组(GelMA组)、罗哌卡因组(R组)、水凝胶微球罗哌卡因组(Gel-R组),用CCK8法和Calcein/PI活/死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情况。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2组(Ctr 2组)、微球2组(GelMA 2组)、罗哌卡因2组(R 2组)、水凝胶微球罗哌卡因2组(Gel-R 2组),行为学采用切口痛模型,以vonfrey法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取大鼠足底切口处及心、肝、肾组织,以HE染色法检测组织相容性。结果:以微流控技术制备的水凝胶微球有形状圆润、粒径分布集中的特点,且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备装载并缓慢释放罗哌卡因的功能。细胞实验中,CCK8法结果提示Gel-...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两种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不饱和酸单酯经自由基共聚包被纳米Fe3O4磁芯制备磁性微球,考察其功能化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作用。方法: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磁芯;用PEG-350单甲醚丙烯酸酯和PEG-1540单顺丁烯酸单酯为单体,在正庚烷-水组成的油包水体系自由基共聚制备磁性微球;将微球表面来自PEG-1540的羟基经甲磺酸酯活化、连接乙二胺后再用活化生物素修饰。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貌;测定与碱性磷酸酶标记链亲和素(Streptavidin labeled byalkaline phosphate,AP-SAV)的特异性结合、与4-硝基-1-萘酚苯甲酸酯等的非特异性结合。结果:所得Fe3O4粒径60 nm左右,生物素修饰后粒径接近200 nm。此磁性微球可从混合蛋白中选择性分离碱性磷酸酶酶标记的链亲和素,结合容量约51 ng蛋白/g磁性微球;4-硝基-1-萘酚苯甲酸酯在浓度很低时同此磁性微球的结合低于检测限,在浓度高达64μmol/L时仍无显著结合。结论:用两种PEG不饱和酸酯共聚包被Fe3O4可制备表面亲水磁性微球,功能化后有特异相互作用且非特异性作用很弱,但还需提高此磁性微球功能化后的特异性结合容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两种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不饱和酸单酯经自由基共聚包被纳米Fe3O4磁芯制备磁性微球,考察其功能化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作用。方法: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磁芯;用PEG-350单甲醚丙烯酸酯和PEG-1540单顺丁烯酸单酯为单体,在正庚烷-水组成的油包水体系自由基共聚制备磁性微球;将微球表面来自PEG-1540的羟基经甲磺酸酯活化、连接乙二胺后再用活化生物素修饰。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貌;测定与碱性磷酸酶标记链亲和素(Streptavidin labeled by alkaline phosphate,AP-SAV)的特异性结合、与4-硝基-1-萘酚苯甲酸酯等的非特异性结合。结果:所得Fe3O4粒径60 nm左右,生物素修饰后粒径接近200 nm。此磁性微球可从混合蛋白中选择性分离碱性磷酸酶酶标记的链亲和素,结合容量约51 ng蛋白/g磁性微球;4-硝基-1-萘酚苯甲酸酯在浓度很低时同此磁性微球的结合低于检测限,在浓度高达64 ?滋mol/L时仍无显著结合。结论:用两种PEG不饱和酸酯共聚包被Fe3O4可制备表面亲水磁性微球,功能化后有特异相互作用且非特异性作用很弱,但还需提高此磁性微球功能化后的特异性结合容量。  相似文献   

13.
以苯乙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28~9.04 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和平均粒径为6.60 μm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含量、分散稳定剂用量对微球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热稳定性分析表明: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耐热性明显优于线性聚苯乙烯.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水杨羟肟酸(SHA)与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之间的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实现了SHA在交联聚苯乙烯微球(CPS)上的固载化,制得了SHA功能化微球SHA-CPS。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SHA-CPS微球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行为,考察了介质的pH、温度对SHA-CPS微球吸附苯酚的影响,探讨了其吸附热力学与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HA-CPS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快的吸附速率,其吸附能力受温度和pH影响较大。SHA-CPS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方程,其吸附行为符合Freundich吸附模型,属单分子层吸附。SHA-CPS吸附树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羧基功能化聚合物-量子点荧光微球,基于量子点荧光猝灭建立一种槲皮素低浓度检测的方法.方法:通过溶剂挥发法,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马来酸酐-1-十八烯交替共聚物(PMA-ODE)对油溶性CdSe/ZnS核/壳量子点进行包裹制备羧基功能化聚合物-量子点荧光微球.基于槲皮素能够猝灭量子点荧光的特性,将...  相似文献   

16.
以苯乙烯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在乙醇/水的极性反应体系中,使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分子量等远程结构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合微球形成的单体用量、引发剂和分散稳定剂的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和乙醇/水的比例等参数下,克服了以往存在的粒径不均匀、分子量较低、微球表面圆整光洁度较低和产率偏低等主要问题,制备了粒径在1.5~3μm之间、粒径分布1.05~1.08、分子量80×104左右、最高得率达97%、球体表面光洁、球形对称均匀且相互不粘连的单分散PS微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子设计的构思,仅通过两步大分子反应,便实现了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在交联聚苯乙烯(CPS)微球表面的同步合成与固载,并制得了非均相催化剂微球CPS-NHPI。以氯化偏苯三酸酐(TMAC)为试剂、Lewis酸为催化剂,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先将邻苯二甲酸酐(PA)基团键合在CPS微球表面,得到改性微球CPS-PA;再与盐酸羟胺进行酰亚胺反应,制备出固载有NHPI基团的非均相催化剂微球CPS-NHPI。重点研究了CPS微球表面发生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影响因素。采用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微球CPS-NHPI进行表征,将微球CPS-NHPI分别用于分子氧氧化乙苯及环己烷两种烃类物质的氧化过程,初步考察了该微球的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微球CPS与TMAC之间的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适宜的溶剂为氯仿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混合溶剂(氯仿与DMAC的体积比为7:3),适宜的Lewis酸催化剂为SnCl4。初步探索实验表明,催化剂微球CPS-NHPI与Co(OAc)2 所构成的共催化体系,在分子氧氧化乙苯及环己烷的催化氧化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温和条件下,反应35 h时乙苯氧化为苯乙酮的转化率可达37%,反应30 h时环己烷氧化为环己酮的转化率可达21%。  相似文献   

18.
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可用于清除骨髓中癌细胞的磁性微球。以苯乙烯为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采用二步溶胀法合成单分散,大粒径的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合成了粒径为3.57μm分散度为0.077的聚苯乙烯微球,并可方便地得到多孔和交联微球。活性溶胀乳剂乳滴的大小、丙酮的含量对活性溶胀效果有较显著的影响、活性溶胀乳剂的种类搅拌速度,单体加入量是影响微球性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首先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纳米微粒,并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然后在分散介质水中,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采用改进的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磁性Fe3O4为核、苯乙烯和丙烯酸的共聚物为壳的交联复合微球,并利用FT-IR、TEM、XRD和XPS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微球的粒度分布均匀、表面含有一定羧基,为单分散性、表面功能化的交联磁性高分子纳米复合微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可用于清除骨髓中癌细胞的磁性微球。方法:以苯乙烯为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采用二步溶胀法合成单分散、大粒径的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结果:合成了粒经为3.57μm分散度为0.077的聚苯乙烯微球,并可方便地得到多孔和交联微球。结论:活性溶胀乳剂乳滴的大小、丙酮的含量对活性溶胀效果有较显著的影响,活性溶胀乳剂的种类、搅拌速度、单体加入量是影响微球性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