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早期使用内瘘的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86例内瘘成形术后6~8周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穿刺时选择内瘘侧,即动脉针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8~10cm穿刺,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5~10cm穿刺.实验组43例的动脉穿刺点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10cm以上,静脉穿刺选择患者其他肢体的表浅静脉或颈内静脉植管.并且由两名以上专业护士评估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共穿刺688次.结果:实验组43例穿刺成功342/344(99.4%)高于对照组296/344(86.1%),皮下血肿发生率7/344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1例(7.2%),P均<0.05.而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新瘘穿刺时,我们摒用传统方法,而选择动脉端刺入内瘘新瘘,静脉端穿刺其他肢体浅表静脉或连接颈内静脉置管,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王琴  邹倩  沈莹 《中国血液净化》2011,10(9):489-48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慢性肾衰竭,以端端吻合式行右前臂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内瘘成熟前患者通过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进行透析治疗.1月后首次使用内瘘进行透析,距吻合口约2.5cm处行动脉端穿刺,进针有回血,距动脉穿刺点约8cm处对贵要静脉行静脉端穿刺,根据医嘱常规推入普通肝素首剂20mg,不追加肝素,上机引出血液时动脉穿刺点及周围约3cm处发生血肿,患者穿刺处疼痛剧烈,立即停血流泵,拔出动脉针并按压穿刺点,局部冰敷,改用右颈内静脉导管继续透析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无其他不适,治疗结束患者回家后肿胀逐渐增大并出现右前臂张力性水泡,感觉麻木,力求进一步治疗,遂急诊转入骨科.  相似文献   

3.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4.
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在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施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门诊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形成内瘘44例. 结果术后44例中42例内瘘通畅良好,1例因术后血管危象而失败行二次手术后内瘘通畅,1例因血流量不足放弃使用,42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28个月,最多已穿刺达200余次,内瘘使用仍良好.结论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建立内瘘术,操作简便,吻合速度快,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钱永梅 《当代护士》2006,(12):27-28
动-静脉(A-V)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人造血管内瘘解决了自体动-静脉内瘘困难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命。2001年9月~2006年3月,我科共有12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透患者,1例因血压偏低致堵塞,其余11例至今未发生并发症均应用顺利,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为60.1岁,透析2~3次/周,4.5h/次,血流量220~260ml/min。人造血管内瘘使用最少4个月,最长者超过4年,平均使用1.3年,其中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1.2材料和方法手术方式采用左前臂聚四氟乙烯(PTFE)血管与肘正中或贵要静脉、肱动脉U型端侧吻合[1],PTFE人造血管是生物医学材料,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通透率高,血流量大,易于穿刺等优点[2]。2护理2.1一般选择术后6~8周穿刺人造血管内瘘为宜。有报道研究,人造血管术后使用时间应在局部消肿后2~3周,故需6~8周才算成熟[3],过早使用易使移植物压缩、吻合口狭窄、出血、感染及血栓形成。2.2穿刺点原则上动脉离吻合口3~4cm,动脉与静脉间距3~4...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导管处理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口远处新鲜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13例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术中新鲜血栓形成的尿毒症患者,应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导管注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局部溶栓。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术后静脉处均可触及明显震颤,听诊可及明显血管杂音,3 d内未见血栓形成,1个月后血流量均达到血液透析的要求。结论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导管注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局部溶栓,是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时术口远处新鲜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70岁,因“右前臂动静脉内瘘破裂出血3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病史10余年,血压、血糖控制差。患者于2007年2月在外院确诊“尿毒症”,行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在距内瘘瘘口2~8cm区域性反复穿刺,静脉侧距吻合口上方2cm处逐渐形成3.0×2.5cm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自2016年7月—8月对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13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二维超声模式顺序探查内瘘吻合桡动脉近心端1cm处及吻合静脉距吻合口1cm、5cm、10cm处的血管内径、皮下深度,同时测量穿刺部位血管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等。[结果]糖尿病组吻合口内径、吻合动脉近心端内径、吻合静脉距吻合口1cm、5cm处的血管内径及吻合动脉近心端血流量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中糖尿病组吻合动脉近心端内径均显著小于非糖尿病组(P0.05或P0.01);选择绳梯式穿刺的糖尿病组吻合口内径和吻合动脉近心端内径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或P0.01);年龄65岁的糖尿病组吻合口内径和吻合动脉近心端内径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病人动静脉内瘘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与非糖尿病病人存在差异。在血管通路维护和监测方面,需要加强糖尿病肾病病人内瘘吻合口内径和吻合动脉近心端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关注穿刺部位血管内径及狭窄程度,特别对扣眼穿刺的透析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内瘘侧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头静脉距瘘口近侧5~10 cm处离心方向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穿刺324次,一次穿刺成功317例,成功率为97.8%;发生皮下血肿15次,发生率为4.6%.对照组穿刺315次,一次穿刺成功为260例,成功率为82.5%;发生皮下血肿30次,发生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动脉瘤1例;对照组发生内瘘堵塞5例,内瘘狭窄6例,动脉瘤9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出路采取动静脉内瘘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可使血流量得到保障,减少对内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方法将6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处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30例选择距瘘口近侧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1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可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内瘘功能不良行内瘘血管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狭窄位置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关键的认识。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因内瘘功能不良行血管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动脉端-侧吻合,病史及影像资料完整。由两名专门从事血管通路建立及维护工作的肾内科医生复习所有内瘘血管造影影像,独立界定内瘘狭窄类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64例患者在我院完成81例次内瘘血管造影,其中女性患者29例39例次,男性患者35例42例次。所有64例患者平均年龄(55.52±1.71)26~80岁,平均透析龄(31.22±3.67)月。其中有明确吻合口动脉端狭窄(狭窄组)的患者27例40例次,27例患者中,吻合口动脉近端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动脉近端狭窄伴吻合口后静脉局限性狭窄患者10例,吻合口动脉近端狭窄伴吻合口后静脉长段狭窄患者13例。吻合口动脉远端狭窄患者2例,吻合口动脉远近端均狭窄患者2例。无吻合口动脉端狭窄(对照组)的患者37例41例次。狭窄组患者内瘘平均成熟时间(59.94±4.36)天,对照组患者内瘘平均成熟时间(37.83±3.59)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8,P0.001)。狭窄组患者内瘘平均使用时间(27.12±5.45)w,对照组患者内瘘平均使用时间(129.44±19.77)w,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0,P0.001)。结论吻合口动脉端狭窄会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过长,并可能短期内即发生内瘘功能不良,手术缝合失误可能是导致该类狭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术前超声检查对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患者术后内瘘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的57例尿毒症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其中30例行术前血管超声检查(超声组)评估桡动脉和头静脉造瘘血管条件;27例仅行物理检查(对照组).术后1-6个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方法进行评估,主要观察血管走行、内径及血流通畅情况,比较两组内瘘术后成功率.结果超声组内瘘术后成功率83.3%,对照组内瘘术后成功率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检查不仅能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状况进行评价,且能对术前桡动脉和头静脉等造瘘血管条件进行详细评估,以确立内瘘手术适应证和最佳手术部位,减少手术的盲目性,降低内瘘术后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4岁,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术式为端侧吻合。术后第2天瘘口血管杂音消失行超声检查。超声所见:桡动脉内径0.21cm,内-中膜光滑,血流通畅,血流频谱呈三相波改变。瘘口血流暗淡,血流频谱恢复三相波改变。瘘口后头静脉内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33岁,尿毒症期,血液透析3个月,于2003年10月28日作右桡动脉与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常规局麻后于右腕头静脉与桡动脉间皮肤切开约3cm.后沿切口分别游离动静脉,用6号无创伤缝合线做端端吻合,吻合口径修整呈弧形,吻合一次成功.术后内瘘形成良好,一周后作内瘘穿刺,血流量达250ml/min符合血液透析要求,但患者血压一直波动在190~230/90~100 mmHg(1mmHg=0.133kpa),四联降压药物无效.  相似文献   

16.
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常规穿刺方法与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在穿刺时出血率及成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20例,观察患者连续10次内瘘穿刺出血及成功情况。其中,单次操作时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双次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作为实验组。结果穿刺时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能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且不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用于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头静脉侧支转位术重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治疗内瘘近心端堵闭塞造成的肿胀手综合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集11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近心端闭塞造成肿胀手综合征的患者。全部进行了头静脉侧支转位术重建内瘘手术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术后3月内回访的内瘘使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手部肿胀和皮肤溃烂好转。11例转位术所重建的内瘘有10例(90.9%)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内瘘使用情况良好。结论内瘘口附近有通往远心端的已经动脉化的头静脉侧支的患者,可行头静脉侧支转位术重建内瘘,既消除肿胀症状,又保留原内瘘,节省静脉,方便透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早期穿刺使用情况。方法收集入组患者基线资料,超声检查计划手术侧的肱动脉及上臂静脉内径;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端侧吻合,建立U型人工血管袢。术后观察前臂肿胀情况,根据患者治疗需要及前臂肿胀情况行人工血管内瘘穿刺,透析结束后拔针局部按压15~20min。结果入组患者中有17例(58.6%)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大部分患者既往有多次置管或动静脉内瘘建立史。吻合动脉平均直径为(3.81±0.67)mm,吻合静脉平均束臂直径为(4.46±1.47)mm。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均一次性建立成功,术后前臂未见中重度肿胀,24例(82.8%)患者在术后1周之内开始穿刺,且76.2%的中心静脉置管者术后1周内拔除导管。结论ACUSEAL人工血管内瘘建立后较少出现肢体肿胀,避免了中心静脉置管或缩短了其留置时间,为内瘘的早期穿刺使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内瘘穿刺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17例次.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3例次,人造血管内瘘4例次.经自体内瘘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或将留置针置入人造血管内,经上述通路向内瘘血栓注入尿激酶(25~75)万U/d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1例次内瘘血管在3~25小时内溶通,平均(11.82±7.31)小时,成功率为64.7%;6例次溶栓失败.溶栓成功的患者治疗前血栓形成时间[(8.27±7.35)小时]明显短于不成功者[(29.33±21.30)小时].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溶栓后出现轻度的前臂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的栓塞现象.结论 内瘘血管穿刺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改良端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8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的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改良端侧吻合术86例病例资料,以及常规端侧吻合术43例病例资料。对比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静脉注水充盈法组与常规端侧吻合组比较,血管缝合时间,吻合口渗血补针率,吻合口直径,术后3个月内瘘成熟率,内瘘成熟时间均为静脉注水充盈法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χ~2/Z值分别为14.276,4.963,-7.086,4.203,5.179;P值分别为0.001,0.032,0.001,0.043,0.031),但2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χ~2=0.028,P=0.415)。结论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改良动静脉端侧吻合自体血管内瘘术较常规端侧吻合术,血管缝合时间短,手术野清楚,缝合简单可靠,有较为理想的吻合口宽度,内瘘容易成熟,尤其适用于静脉直径较小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