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2.
“烦”字,散见于《伤寒论》六经诸篇,凡63条次。准确地理解论中“烦”字之义,对于正确领会论中诸条原文,必定大有裨益。《伤寒论》“烦”字之义,大抵有以下几种:其一,《说文》谓:“烦,热头痛也。”段玉裁注曰:“烦,如炎如焚。可见,热乃烦之本义。《伤寒论》用此义的条文很多,诸如121条云:“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厥阴篇“蚘厥”证,不少注家约皆被“厥”字印定眼目,以为蚘厥者,蚘虫所致之厥逆也。如喻昌曰:“蚘厥则时厥时烦……”,程知曰:“蚘厥者:手足冷而吐蚘……”。近人则多以腹痛、吐蛔、厥逆作解,而径言虫蚘厥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胆道蛔虫病相类似。然余临证四十余年间,尝见数例蚘厥,患者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伤寒论》338条原文所述蚘厥“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之特征性证候若合符节。如患儿江某某,女,一岁半,麻疹靥后阵阵心烦,初以为麻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剂罔效,而烦躁益频。患儿每见家人进餐(甚至闻碗筷声)即索食,甫入口,烦躁顿作,摔碗抛匙,不容制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烦”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记载“烦”字条文计69条,“烦”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过77次。其中有的用来叙述症状,如大青龙汤之烦躁。栀子豉汤之虚烦等;有的用来判断其疾病传变,如“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条);亦有的用来推断预后,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上述之烦,皆为烦扰不宁之意。然而,将《伤寒论》中含“烦”字条文均作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欣读您刊1982年第4期“《伤寒论》‘须臾’小议”一文,启发良多。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查考,初步认为《伤寒论》中“须臾”一词的本义,可能仍属古汉语原有的“不定词”一类,而非梵典所指具体为“一须臾是48分钟”的概念,理由如下; (一)早在佛经传华之前,先秦典籍已有“须臾”一词。如《礼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仪礼》:“寡君有不腆之酒,请吾子与寡君须臾焉(注曰:言不敢久)”。都只强调时间短暂,而无确切的若干分钟的概念。 (二)《伤寒论》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其时佛教虽已传入中土一个半世纪左右,象张仲景这样博学的知识分子也很可能涉猎过佛经。然而通观仲景原著,他的儒学根底较深,且富有朴素唯物论思想,还批判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曰:“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至于“厥”为何病,其病状若何,《伤寒论》则曰:“厥者,其人当吐,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故后世医...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伤寒论》第38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人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从此,乌梅丸就以安蛔、  相似文献   

8.
一、乌梅丸治久利乌梅丸系《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善治蚘厥证与厥阴久利。《伤寒论》第326条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又338条云:“……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  相似文献   

9.
对于《伤寒论》第103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解释,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释义》(78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认为“……一证是指柴胡主证之一而言,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其它或见证,如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等,自不必悉具。”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译释》(624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则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的“虚”字,因其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其含义不尽相同。兹将笔者管见所及,条例如下,以供学习《伤寒论》时参考。一、病愈 391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相似文献   

11.
“烦”是临床常见症状,张仲景《伤寒论》涉及“烦”的条文多达76条,外感六经病均可见此症;《金匮要略》有48条原文中出现,另外属明显省文者约32条,涉及40余种杂病,贯穿全书。两书方证可互参者有22处。但历代医家对烦症研究较少,现代学者也只侧重对《伤寒论》中烦症的研究,而缺乏对《金匮要略》的整理,  相似文献   

12.
余每览《伤寒论》对石膏的妙用,无不废书三叹,深赞仲师之善能辨证遣方用药。兹就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石膏的应用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道赐教。一、石膏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石膏,辛,甘,性寒,入肺、胃二经,具有较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为外感热病的常用药物,在《伤寒论》的具体应用下,突出了它“清”的特性,其主要适应证,可概括有六个方面: 1、大热:《伤寒》27条,“热多寒少”,168条“热结在里,表里俱热”,169条“无大热”(热已入里)。  相似文献   

13.
张瑀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315-315,487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相似文献   

14.
脏厥与蛔厥之辨,原载于《伤寒论》厥阴篇338条(宋本),原文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它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两千年前祖国医学对此就有记载。如《灵枢.厥病》说:“肠中有虫瘕及蛟……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是蛟也”。《伤寒论》说:“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等。古人在针灸治疗方面也有记载。如晋《针灸甲乙经》说:“肠中有虫瘕,有蜻蛟,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渴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对烦躁一症,论述颇详,治法明晰井然,笔者依据有关条文内容,浅析、归纳如下:一、在临床上的意义1.作为辨证依据“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宜桂枝汤”(57)。又如:“太阳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又《金匮要略》:"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相似文献   

18.
略论食复     
食复一语,源于《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仲景始详而论之,指出“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伤寒论》398条);又谓:“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此论食复,专指发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烦躁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烦与躁的区别1.1饭与躁病形有别颁为心烦,症在胸内,或做或甚,不易被他人察觉,为病者自觉症状一如《伤寒论》第四条“心烦”,第76条“虚烦不得眠……心中澳”,第79条“胸中满而烦”,第303条“心中烦,不得卧”.第398条“日喜而烦”等,轻者仅日喜而烦,甚者心中烦不得卧,心中澳依。饭乱再甚,亦无体征可察。躁为躁扰,症在手足.病形在外,一目了然,为他觉症状。如第111条“手足躁扰”,第338条“躁无脊安时”等,所论之躁多病情危笃.兼见亡明亡阳之衰竭征象,而且手足躁扰症状在外.临证时最易被察觉。诚如《伤寒指掌》曰:“…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载黄连阿胶汤方只少阴篇第303条一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现通过古今医案例统计分析归纳黄连阿胶汤证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