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国庆  康爱英 《医学争鸣》2005,26(3):F002-F00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白细 胞介素6(IL 6)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hs CRP, IL 6含量.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hs CRP和IL 6含量均 明显高于对照组[(5.5±2.5)mg/Lvs(0.9±0.7)mg/L, (13.9±4.5)ng/Lvs(5.6±2.0)ng/L,P<0.01],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 6参与 诱导肝脏急性时相蛋白C反应蛋白(CRP)的合成,CRP反馈 促进IL 6的产生,两者共同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8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hsCRP、IL-6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sCRP(16.20±4.86)mg/L、IL-6(98.23±35.61)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1.67±0.72)mg/L、IL-6(29.54±15.87)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梗死组的血浆hs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与中、小梗死组。结论:炎性血清标志物hsCRP、IL-6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早期应用抗炎制剂治疗脑梗死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贾广亮  张海柱 《中原医刊》2007,34(12):37-3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评估IL-6及CRP在对脑梗死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ACI患者(ACI组)、3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37名健康体检自愿者(对照组)分别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IL-6水平进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15 d时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计算出评分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ACI组及LCI组,IL-6与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ACI组IL-6及CRP故LCI高(P〈0.01);此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值小者,其血清IL-6及CRP水平较高。结论IL-6与CRP水平是临床评估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近期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自细胞介素-6(IL-6)在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中豹价值.方法:铡定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5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41例及40例健康对照者的HS-CRP和IL-6斑清中的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UAP组与SAP组、对照组比较,其HS-CRP、IL-6水平呈显著升高(P<0.01).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其CRP、IL-6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UAP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测定血清HS-CRP和IL-6水平有助于UAP的早期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方法:对55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对照者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 CR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结果:脑梗死组的hs- CRP和IL6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组hs- CRP与IL-6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参与诱导hs -CRP的合成,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者血中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及白细胞介素 - 6 (interleukin - 6 ,IL - 6 )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亚硝酸盐还原法、酶联免疫法对 4 3例CHD ,2 2例CHD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heartfailure ,CHF)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血中CRP ,NO和IL - 6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CHD患者组CRP ,NO及IL - 6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浓度升高与病程有关 ;CRP与NO ,IL - 6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1=0 .6 7,P <0 .0 5 ;r2 =0 .84 ,P <0 .0 5 ) ,NO与IL - 6相关良好 (r =0 .6 1,P <0 .0 5 ) ;2 2例CHD所致CHF患者中 ,心功能Ⅲ~Ⅳ级患者CRP ,NO及IL - 6含量均显著高于Ⅱ级患者 (P <0 .0 5 ;P <0 .0 1)。结论 :CRP ,NO及IL - 6参与CHD病变过程 ,监测其浓度变化对CHD及CHF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对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66例,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3 、5、7、14 d的血清IL-6及CRP水平.结果 患者术前血清IL-6水平为(38.5±8.2)pg/mL,术后1 d急剧升高,之后迅速下降,术后3 d恢复至正常值,与术前比较,术后1 d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血清CRP水平为(5.3±2.2)mg/L,术后逐渐升高,术后第3天达到最高峰(126.7±43.6)mg/L,之后逐渐回落,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未感染组(60例)和感染组(6例),术前2组血清IL-6、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感染组血清IL-6、CRP水平的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和CRP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血清IL-6和CRP水平对早期诊断术后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并分析尘肺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为尘肺病的诊断、分期以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住院不同期别尘肺患者(病例组)94例以及未接触过粉尘作业门诊体检人员(对照组)30人进行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尘肺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期、Ⅱ期、Ⅲ期尘肺患者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含量有递增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肺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升高对尘肺患者临床诊断、分期,预后以及尘肺病发病机理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晶 《中原医刊》2011,(2):45-46,4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CRP、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升高,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CRP、IL-6和IL-8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IL-6、CRP水平变化,并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判断是否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另选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7例(33.75%)于7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发病后第1、3、7、14天外周血IL-6、CRP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P〈0.05),第14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当天IL-6、CRP水平与入院时体温、血白细胞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0.66、0.51,P均〈0.01),IL-6、CRP是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CRP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血清IL-6、CRP水平对于监测疾病活动情况及严重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分别用胶乳免疫增强法和ELISA法测定6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及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组血清hs-CRP、IL-6水平,同时测定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及周围白细胞变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组分为1支、2支、3支病变组,观察其与hs-CRP、IL-6的关系。结果CHD组血清hs-CRP、IL-6及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hs-CRP与IL-6呈正相关(r=0.4829,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其水平逐渐增高。hs-CRP、IL-6、L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4327,0.3958,0.3584,P<0.05)。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检测hs-CRP、IL-6、LDL-C对心血管病变的存在和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预测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榆林市星元医院神经内二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hs-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7.81±1.64)分、(6.79±1.57)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3±2.28)分、(8.99±1.9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比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府逐瘀汤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84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02例(缺血组)和出血性脑卒中82例(出血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6、8周测血hs-CRP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2例在发病后2周病死予以剔除。2组患者治疗后1~8周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2~8周hs-CRP亦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周(P<0.01)。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1~8周hs-CRP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P<0.01)。2组随访观察1年,hs-CRP持续未恢复正常者再发脑血管病率为44.23%,高于hs-CRP恢复正常者的发生率为11.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hs-CRP均明显增高,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s-CRP恢复较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快,hs-CRP持续未恢复者再发脑血管病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确诊的CHD患者86例为CHD组,另外选择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其中单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34例。测定胆红素、hs-CRP和Hcy的含量。结果CHD组hs-CRP[(16.04±5.19)mg/L]及Hcy[(27.42±5.14)μmol/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7±1.53)mg/L、(7.49±1.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hs-CRP[(17.05±5.25)mg/L]、Hey[(36.10±3.25)μmol/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8.16±3.17)mg/L、(22.08±4.92)μmol/L]和对照组[(1.57±1.53)mg/L、(7.49±1.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总胆红素水平[(10.12±3.21)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4.02±5.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总胆红素水平[(9.22±3.05)μmol/L]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11.39±4.57)μmol/L]和对照组[(14.02±5.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hs-CRP和Hcy与CHD发病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对CHD患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敏C-反应蛋白(his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一种重要的炎性标志物。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疗效判断,也可在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中应用。该文就hs-CRP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入院后立即给予依达拉奉30mg,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d,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45例,只给予基础治疗。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14d的血清CRP水平,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CRP水平在梗死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第14天血清CRP水平和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第7天、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施能胜 《吉林医学》2010,31(13):1744-174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灯盏花素对其影响。方法:65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胞二磷胆碱750 mg,曲克芦丁注射液0.6 g,每天静脉滴注,疗程2周;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5%葡萄糖500ml加入注射用灯盏花素50 mg,每天静脉滴注,疗程2周。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变化及进行中国卒中评分(CSS)。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CS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灯盏花素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解学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1555-1557,156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感染中的相关性,并分析二者在细菌感染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5月在我院诊治的165例细菌感染者及122例非细菌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组患者血中Hs—CRP与PCT的水平,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其用于预测细菌感染的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Hs—CRP、PCT水平及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t分别为15.35、9.72、13.36、13.92,P均〈0.05)。细菌感染组患者HS—CRP与PCT之间存在相关性(r=0.826,P〈0.05)。预测细菌感染时,PCT的临界值为0.39ri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2%和77.1%;Hs—CRP的临界值为41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2%和71.5%;两者联合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2.3%和81.5%。结论:Hs—CRP与PCT可作为细菌感染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两者联合检测可相互补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成人腺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特征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3~4月在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住院的成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者37例(腺病毒组)及普通病毒组(流行性腮腺炎、水痘)4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清hs-CRP变化.将腺病毒组分为轻症组15例(发热时间≤4 d)和重症组22例(发热时间≥5d),比较两组hs-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水平.结果 ①成人腺病毒感染后有多系统受损,临床特征为高热、眼球结膜充血、咽部白色分泌物.②发病3d内及1周时,腺病毒组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26.4±18.1)、(10.2±9.6)mg/L,显著高于普通病毒组血清hs-CRP水平[(11.8±9.6)、(4.6±2.6) m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发病3d内腺病毒组与普通病毒组在hs-CRP的分层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1.71,P< 0.01).④发病3d内腺病毒组中轻症组hs-CRP、GR%均明显高于重症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轻症组与重症组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腺病毒感染后,有较特异的临床特征.hs-CRP可作为病情轻重的观察指标.依据hs-CRP的升高可疑混合细菌感染加用抗菌药物时,要综合分析后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