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244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观察组130例反应1例,总反应率为0.77%,对照组114例反应15例,总反应率为13.15%,其中血液病区24例反应3例,反应率为12.50%,妇科病区40例反应5例,反应率为12.50%.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244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 观察组130例反应1例,总反应率为0.77%,对照组114例反应15例,总反应率为13.15%,其中血液病区24例反应3例,反应率为12.50%,妇科病区40例反应5例,反应率为12.50%.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选择10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对照组相类似5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240例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重症肝炎,烧伤癌症放,化疗等患者分为两组,各组120例随机接受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或未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观察FNHTR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在100例接受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未发生FNHTR,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16%;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去白细胞和未去白细胞的FNHTR发生7例和25例,发生率分别为5.83%和20.83%。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防止或减少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背景: 本院血液肿瘤患者所使用机采血小板用量十分庞大,每个月平均用量≥3 000 U(机采血小板1 U/袋),其中又以滤白机采血小板占>60%,包括每月大约150-250 U HLA匹配兼容机采血小板;而且以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等经常性长期输血小板的血液肿瘤患者为主要输血对象,所衍生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估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接受治疗疗的1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十一酸睾丸酮治疗,观察组采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血液病患者骨髓纤维组织和骨小梁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248例血液病患者骨髓纤维组和骨小梁变化的观察结果。恶性血液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转癌等)发生骨髓纤维组织和骨小梁增生远较良性血液病(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明显;髓细胞性白血病上述增生较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明显;骨小梁增生与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密切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组织减少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依赖输血的血液病所致铁过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长期依赖输血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去铁胺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肝、心脏功能改变及去铁胺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缓慢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个月及3个月对去铁胺治疗的总反应率分别为37.5%和62.5%,观察到不良反应少且可耐受。结论:静脉缓慢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血液病有效、安全,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患者值得坚持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对不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N28例正常对照者、4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3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和1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结果ITP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AA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于MDS(P〈0.05);白血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ALL组、ANLL组、CML组、CL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随病情发展、复发而降低,病情控制缓解而上升;AIH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的检测对鉴别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有重要意义,对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普通血液成分输血,观察组30例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CD4+、CD4+/CD8+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00%(27/30),对照组为66. 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输血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输血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率为3. 33%(1/30),对照组为23. 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白血病患者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可改善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方法观察70例患者的16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4%。其中急性白血病(AL)组为18.5%,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为36.8%,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7.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为23.1%。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情况作出综合判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去白细胞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冰冻血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方法采用本院的医疗信息系统,选择2004~2006年应用冰冻血浆的患者859例5401人次作为对照组,2006~2008年输注去白细胞冰冻血浆的患者1580例9048人次作为实验组。统计冰冻血浆组与去白细胞冰冻血浆组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率。结果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37例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67%,实验组输血不良反应15例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17%,有统计学意义(x^2=25.42,P〈0.005)。结论去白细胞冰冻血浆的应用和推广能够有效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3.
杨艺民 《临床医学》2011,31(3):117-118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益气生血养髓汤)联合环孢菌素A(CSA)与雄性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患者行治疗观察。通过评价治疗前后36、1、22、4个月的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数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半年有效者达54.2%1,年有效者达78.3%2,年有效者达95.4%。结论益气生血养髓汤联合CSA与雄性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显著,经济代价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不同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h蛋白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68例,对比不同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Shh蛋白表达水平、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根据患者Shh蛋白表达均值分析Shh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并分析Shh蛋白表达与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h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Shh蛋白表达水平与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h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免疫参数的变化以及这些免疫参数与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多次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和普通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输注的有效率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检测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循环免疫复合体(CIC)、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发生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结果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在观察组变化差异不大(P〉0.05);在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输血后CRP均明显升高,IgA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输注有效率84.9%,与对照组5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减低。对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患者进行分析,输血前其血清(IgG、IgM)、补体C3、CIC水平异常者比例较高,PTR患者在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CIC、CRP可能参与了血小板无效输注,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提高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过滤器在10例血液病患者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血及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可引起同种输血反应 ,特别是多次输全血的患者 ,体内更容易产生 HL A抗体等 ,从而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FNHTR)。白细胞过滤器已被证实是目前最有效的去除全血及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 ,减少输血反应的一种方法。笔者对 10例反复输血的患者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输注 ,结果无一例发生输血反应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1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 L -L2 ) 2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NL L - M2 ) 2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2例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1例 ;慢性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红细胞参数和血细胞变化,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提供筛选指标。方法:长期观察的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Ⅱ)病儿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儿标本中除治愈那例外,其他,全部标本MCV大于100fl、RDW小于14.6%。治愈1例在MCV下降前有6个月出现RDW上升,最高15.6%。结论:大MCV和小RDW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较为特异表现,可作为临床筛选SAA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环孢素A治疗,观察给予小剂量环孢素A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WBC、PLT均明显升高,RDW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12/4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18%(19/4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有效改善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WBC(白细胞)、PLT(血小板)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环孢素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司坦唑醇治疗,两组均用药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WBC、PLT、血清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WBC、PLT、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BC、PLT、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WBC、PLT、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凝集法对108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血小板同种抗体和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分析.结果 108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检测出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77例,阳性率为71.3%,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急性白血病14例,慢性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血小板减少症27例.对77例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同种异型和自身(结合、游离)抗体的检测,结果仅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同种异型、自身(结合、游离)抗体及同种异型+自身抗体三类情况均有阳性病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仅表现为单一同种异型抗体阳性.结论 患者机体对来自不同血小板抗原刺激可产生不同类型的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诊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