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从免疫活性细胞表型特征的角度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 (以下简称鳞癌 )原发灶的局部免疫状况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按一定的纳入标准在 6 0个病例中筛选出 16例口腔癌患者 ,取原发灶标本作冰冻连续切片 ,厚度6~ 8μm ,分别用抗CD3、CD4 、CD8、CD16及CD2 5单抗按ABC法染色 ,然后镜下观察及计数。【结果】①免疫细胞主要集中在肿瘤间质中 ,位于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区 ,呈带状分布 ;有时可见淋巴滤泡 ,但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滤泡周围 ;②CD3 、CD4 、CD16 和CD2 5 阳性细胞分布情况基本相似 ,主要位于癌巢周围 ,但CD8 与其他细胞不同 ,主要散在分布癌巢中 ;③肿瘤分化程度越高 ,免疫细胞数量越多 ,活性越强。【结论】口腔鳞癌原发灶局部存在一定的免疫功能 ,但这种免疫功能处于被抑制状态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微环境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Treg)与免疫细胞及肝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癌标本30例(包括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的Treg,应用TUNEL法标记凋亡的免疫细胞和肝癌细胞,并分别计算凋亡指数.结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Treg浸润程度及免疫细胞凋亡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Treg浸润程度与免疫细胞凋亡水平呈正相关(r=0.739,0.880,P<0.05),免疫细胞凋亡水平与肝癌细胞凋亡水平呈负相关(r=-0.827,P<0.05).结论:肝癌微环境中的Treg与免疫细胞凋亡及肿瘤局部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IDD基因表达量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CINIII患者20例;宫颈癌患者20例;健康妇女20例。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宫颈组织中IDO 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s数量。【结果】宫颈浸润癌、宫颈原位癌组织中IDO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01)。宫颈浸润癌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及CD4+/CD8+显著降低,CD4+CD25+Foxp3+Tregs数量显著增高(P〈0.05)。宫颈癌组IDO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呈负相关;与CD4+CD25+Foxp3+Tregs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癌组织中IDO表达增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IDO表达与肿瘤免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肿瘤原位免疫与机体整体免疫状况及肿瘤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直肠癌患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3、7 d外周静脉血中CD3+、CD4+、CD8+T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和CD4+/CD8+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手术标本中的肿瘤、癌旁和正常肠壁组织中CD3+、CD8+T细胞浸润情况;分析肿瘤原位免疫与外周血T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探讨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免疫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亚群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CD8+T细胞亚群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基本稳定。CD3+、CD4+T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在术后3 d时均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7 d时基本恢复术前水平。直肠癌组织内CD3+、CD8+细胞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均P〈0.05)。肿瘤组织中CD3+、CD8+细胞浸润比例与患者术前和术后7 d外周血CD3+、CD8+T细胞亚群水平成正相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不同的患者间CD3+、CD8+细胞浸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有免疫监视、控制微小转移灶和术后残留肿瘤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外周血T淋巴细胞状况可间接评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肿瘤生长过程中DCs的功能是否存在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用FACS分析荷瘤早、晚期时间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及其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DCs的细胞因子IL-4、IL-10、IFN-γ和TNF-α的分泌情况;观察DCs对CD4^+T细胞增殖及对CD8^+T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结果与荷瘤早期相比,荷瘤晚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从11.76±2.3%增加到17.45±3.2%(p〈0.05);晚期DCs下调表达MHC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6,而上调表达IL-4、IL-10;晚期DCs刺激CD4^+T细胞增值的能力明显减弱,并且对CD8^+T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刺激作用也显著降低。结论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DCs的成熟度及其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逐渐降低,这可能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异常聚集,探讨其在肺癌患者体内调节免疫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8例肺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的癌旁组织和外周血及15例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结果肺癌患者癌组织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是(10.5±1.6)%;外周血中和癌旁组织表达分别是(5.2±2.1)%和(3.6±1.2)%,癌组织明显高于外周血和癌旁组织(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5.2±2.1)%明显高于志愿者(1.8±1.2)%。结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肺癌组织及外周血中高表达,促进了肿瘤的进一步恶化,在癌组织学分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肺腺癌表达阳性较高,可以作为肺癌免疫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CD44和nm2 3在预测葡萄胎恶变和滋养细胞肿瘤转移潜能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30例葡萄胎新鲜标本和 5 7例滋养细胞疾病石蜡标本中CD44v6和nm2 3H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nm2 3H1在 30例葡萄胎未恶变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恶变组 (P <0 0 5 ) ;② 5 7例滋养细胞疾病的石蜡标本中 ,nm2 3H1在葡萄胎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滋养细胞肿瘤 ,而CD44v6表达与之相反 (P <0 0 5 ) ;③CD44v6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临床Ⅱ~Ⅲ期的表达显著高于临床Ⅰ期 (P <0 0 5 )。【结论】nm2 3的缺失可能使葡萄胎恶变可能性增大 ;滋养细胞肿瘤中CD44v6过度表达者转移潜能增强 ;CD44v6和nm2 3H1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人脐血T/NK细胞KIR分子表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血中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 (NK)细胞上杀伤性抑制性受体 (KIR)的表达特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 6份正常分娩新生儿脐血的T/NK细胞表面KIR分子表达 (CD15 8a,CD15 8b和CD94) ,并与正常外周血比较。【结果】脐血中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均存在KIR分子表达 ;脐血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15 8分子表达低于NK细胞 (P<0 0 5 ) ,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15 8分子表达低于正常外周血 ;CD15 8几乎不表达于CD4 T细胞 ,主要表达于CD8 T细胞 ,且以CD15 8a 为主 ;脐血中NK细胞CD15 8分子表达高于T淋巴细胞 (P <0 0 5 ) ,但明显低于外周血NK细胞KIR表达 (P <0 0 1) ;脐血和外周血CD4 T细胞上CD94 表达无差异 (P >0 0 5 ) ,但脐血CD8 T细胞和NK细胞CD94 表达则明显低于外周血 (P <0 0 1)。【结论】脐血中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上KIR表达与正常外周血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成熟、有活性的树突状细胞 (DCs)对于活化的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在致癌过程中的再生和存活是至关重要的。肝细胞癌 (HCC)和肝硬化 (LC)患者的外周血中CD83阳性的DCs的浓度几乎是相同的。就肝组织而言 ,与LC相比 [(6 6± 10 9)比 (33 3± 2 4 )个DCs 组织切片 ,P <0 0 5 ) ],HCC中的CD83阳性的DCs却明显减少。更重要的是 ,HCC癌结节中完全缺乏CD83阳性的DCs。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在HCC的发病机制中肝内浸润的有活性的DC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11c,I-Ab)等方法观察小肠病理学及其DCs在MODS病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早期(3~6h),DCs显著增生且功能活跃;晚期(10~12d)大量DCs失活。【结论】小肠DCs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在MODS小鼠外周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石蜡包埋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患者CD3+T、CD4+T、CD8+T淋巴细胞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利用COX多因素和单因素分析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CD8+T淋巴细胞浸润和SBR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CD4+T淋巴细胞浸润与HER-2表达、SBR分级有关(P<0.05),CD3+T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结状态、HER-2表达、PR表达、ER表达、SBR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年龄等无关。结论 CD3+T淋巴细胞浸润广泛存在于乳腺癌原发灶中,病变程度受到CD8+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浸润的影响,CD3+T、CD4+T、CD8+T淋巴细胞都关系着乳腺癌的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The ubiquitin ligase Cbl-b potently modulates T lymphocyte immune responses and is critical in modulating tumor-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The influence of Cbl-b in modulating T lymphocyte activity against prostate cancer remains ill defined. We have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silencing Cbl-b expression in T lymphocytes and their subsequent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prostate cancer cells.MethodsT lymph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pleens of C57BL/6 mice. Lipofectamine-directed transfection of T lymphocytes with specific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silenced Cbl-b expression, which was confirmed by Western immunoblotting. The siRNA species were chosen that promoted the greatest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dampened Cbl-b expression in T lymphocytes. The expression of CD69, CD25, and CD71 by the transfected T lymphocytes was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was assessed by CCK-8 assa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ecretion of interleukin (IL)-2, interferon (IFN)-γ,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β. The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e cytotoxic activity of transfected T lymphocytes and nontransfected (i.e., negative control) T lymphocytes against the murine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 target RM-1 in vitro.ResultsWe selected a specific siRNA that decreased T lymphocyte Cbl-b expression to 15%. The siRNA-transfected T lymphocytes showed higher proliferation; higher CD69, CD25, and CD71 expression (p < 0.001); and higher IL-2, IFN-γ, and TNF-β secretion (p < 0.05), compared to the nontransfected cells. Transfected T lymphocytes were also more potent at killing RM-1 prostate cancer cells, compared to the negative control in vitro.ConclusionSilencing Cbl-b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 lymphocyte function and T lymphocyte cytotoxicity activity against a model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 in vitro. This study suggests a potentially novel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y against prostate canc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喉鳞癌组织中成熟与非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分布。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1例喉鳞癌病人原发肿瘤及癌周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分布。用抗CD1a、CD83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非成熟与成熟树突状细胞。结果 非成熟树突状细胞绝大部分散在地位于癌巢内,而成熟树突状细胞则成群地位于癌周组织,且有淋巴细胞成簇分布于其周围。结论 喉癌组织中非成熟与成熟状态树突状细胞在分布上存在差异性。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囊癌(PBC)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的浸润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探讨PBC组织局部免疫状态变化与其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胆囊手术标本,采用连续切片法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树突状细胞(DCs)(联合单抗CD1a和S-100标记)的浸润和IL-10的表达。结果以CD1a和S-100为标志的DCs在PBC癌组织中的浸润比其在慢性胆囊炎、胆囊腺瘤组织中的浸润下降(P<0.05),并与其分化程度、浸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IL-10的表达与病变性质有关,但与PBC的进展无关。结论PB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病人自身以DC为代表的免疫功能下降与抑制有关。IL-10可能有抑制DC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卵巢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将大鼠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进行DC体外培养,其余大鼠随后取脾脏淋巴细胞进行杀伤率试验,实验组于培养的第3天加入大鼠卵巢癌细胞系NuTu-19的冻融抗原,培养14 d后将两组DC分别与各组剩余大鼠脾脏分离的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形态学.结果 实验组DC在体外试验中可以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生成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在效靶比(SC:RC)为1:3、1:10、1:30和1:100时: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相同效靶比(SC:RC=3:1,10:1,30:1)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实验组分别为(40.9±1.2)%、(69.8±1.8)%及(89.0±0.4)%,对照组分别为(30.9±1.9)%、(34.4±2.1)%及(51.0±1.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后的DC疫苗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体外免疫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技术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探讨乳腺IDC的光谱学特点、生物学特征和鉴别方法。方法:收集行乳腺外科手术患者的乳腺组织冰冻切片,共24例,均为女性,年龄27~59岁;其中乳腺IDC组织15例,正常乳腺组织9例。冰冻切片解冻后先行普通拉曼光谱检测,加壳层隔绝纳米粒子(SHINs)后再次检测。共收集了263个拉曼光谱和249个SHINERS光谱,所有光谱均进行基线修正拟合,再将所有的光谱用Adjacent-Averaging算法进行15点平滑。结果:正常乳腺组织特征峰出现在1 090、1 157、1 262、1 300、1 442、1 658、1 745和1 874 cm-1;在加入SHINs后,少数特征峰的峰位出现2~3 cm-1位移,其中1 090和1 157 cm-1相对强度明显增加,出现1 496 cm-1特征峰。乳腺IDC组织普通拉曼光谱检测可见多个核酸特征峰(包括878、1 086和1 157 cm-1);加入SHINs后,明显看到1 004、1 157、1 526和1 658 cm-1相对强度增加,脂类的特征峰1 745和1 442 cm-1为C=O和CH2伸缩振动,IDC组织相对于正常组织表现出2~3 cm-1的蓝移;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峰出现在1 527 cm-1;核酸的特征峰1 090cm-1蓝移至1 086 cm-1
。结论:拉曼光谱能够发现乳腺IDC组织DNA、蛋白质及类胡萝卜素与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SHINERS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组织最大增强的特征峰不同,可以用来区分乳腺IDC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
  相似文献   

17.
张国 《中外医疗》2016,(23):26-28
目的: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患恶性肿瘤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且将其分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名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CD3+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抑制性T细胞(CD8+细胞)、CD4+/ CD8+细胞等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D3+细胞(57.31±7.76)%,显著低于对照组(72.34±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D4+细胞(35.75±7.47)%,显著低于对照组(45.2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D8+细胞(33.9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37±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D4+/CD8+细胞(0.93±0.49),显著低于对照组(1.5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的重要参考,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田文亮  王勇  屈建平 《现代医学》2002,30(4):227-229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内树突状细胞(DC)及T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选用抗S-100蛋白多克隆抗体和CD45RO单克隆抗体对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内的DC和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内DC及T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预后关系十分密切,结论: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DC和具有特异抗肿瘤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膀胱移行细胞癌宿主局部抗肿瘤免疫状态,两者是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诱导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30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rAAV/PSA感染DC前体细胞,采用系列细胞因子诱导DC前体细胞成熟。第6天收集成熟DC并与T细胞按比例混合培养,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分别于DC与T细胞混合培养前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reg)的表达水平。结果 PSA基因转染DC刺激T淋巴细胞爆发增殖,与培养前比较,混合培养6d后CD8+、CD8+CD69+、CD8+CD28+T细胞的比例和CD8+/CD4+比值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8+CD28-T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细胞比例较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A基因转染DC能够有效地激活CD8+抗原特异性CTL,下调免疫抑制性T细胞,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K-ras突变多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胰腺癌特异性免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K-ras(12-Val)突变多肽负载树突状细胞(DC),诱导胰腺癌特异性免疫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未成熟Dc体外负载K-ras多肽(YKLVVVGAV)后诱导成熟,抗K-ras(12-Val)单抗检测突变抗原位点表达后与T淋巴细胞混合扩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MTT法测定CTL对胰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免疫杀伤活性.建市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分别予K-ras特异性CTL肿瘤瘤内及尾静脉注射,观察不同治疗途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 负载K-ras(12-Val)多肽的DC成熟后表达突变抗原位点并有效地刺激自体[CD8+:(44.8±2.1)%]和同种异体T细胞活化;诱导的特异性CTL对胰腺癌细胞杀伤率按效靶比(10:1、20:1、50:1)分别为(21.2±1.9)%、(32.4±2.1)%、(45.7±5.3)%,杀伤效率均显著高于非特异性激活的T细胞治疗组(均P<0.05),对正常组织无损伤(均P>0.05).裸鼠K-ras特异性CTL治疗后8 d,瘤内治疗组肿瘤体积(68±13)mm3即明显低于对照组(87±14)mm3及IL-2非特异性治疗组(79±19)mm3(均P<0.05),K-ras特异性CTL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裸鼠的生存率(P<0.05).免疫组化染色证实K-ras特异性CTL具有体内迁移到肿瘤病灶的能力.结论 利用K-ras(12-Val)突变多肽体外负载树突状细胞,能诱导有效的抗胰腺癌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