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范庭涛  江銮英 《江苏医药》2021,47(5):509-511,515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锻炼联合家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稳定期重度COPD的疗效.方法 76例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分为三组.在常规药物维持治疗及氧疗的基础上,A组(23例)加用呼吸功能锻炼治疗,B组(23例)加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家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组(30例)仅行常规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肺功能指标、改良呼吸困...  相似文献   

2.
齐天杰  阎锡新  张鲁涛  李帅 《河北医药》2011,33(8):1147-114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超长期(〉3个月)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细菌学变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到200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ICU住院的23例有创机械通气在3个月以上的超长期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9~88岁,中位年龄68岁。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03~710 d。痊愈出院1例,撤机好转出院3例,放弃治疗7例,仍机械通气中2例,死亡10例。23例患者在长时间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并非持续存在肺部或全身感染表现即使当时微生物培养阳性,且5例患者在明确无肺部及全身感染后停用抗生素1周以上无感染加重迹象。结论超长期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近乎100%,致病菌种类繁杂,多重耐药菌频发,需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甚至间隔一段时间后重复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使得抗生素的选择在后期十分困难。但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肺部感染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呈波动表现,此时宜加强支持治疗并可停用抗生素避免新的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鼾症患者全麻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静吸复合麻醉下择期鼾症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毕未醒且无自主呼吸,送入麻醉恢复室(PACU)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两组(n=30),试验组入PACU后即刻静脉滴注醒脑静(醒脑静注射液10mL加生理盐水共100mL),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呼唤反应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出室时间以及用药后停止机械通气时潮气量VT(mL)和分钟通气量MV(L)。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呼唤反应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出室时间显著缩短(P<0.01);停机时试验组潮气量VT(mL)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但分钟通气量MV(L)相似。结论醒脑静能加快全麻恢复期患者的苏醒和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4.
钟春苗 《江西医药》2003,38(2):131-132
危重哮喘是属于呼吸急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人工机械通气治疗18例危重哮喘,均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3~22年,平均病程11.5年。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重症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经吸氧、控制感染、解痉平喘、补液纠酸、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无效或加  相似文献   

5.
间歇指令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是指通气机以预设的频率向患者气道内输送定量的正压通气,在两次通气周期间允许患者自主呼吸。我们在总结了以往的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回顾并总结了我院胸内科1984~1997年收治的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在使用自行研制的简易间歇指令通气装置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胸内科1984~1997年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危重呼吸衰竭患者共100例。其中男77例、女23例,年龄(57.38±13.36)岁。病种:肺心病合并呼衰、心衰患者82例,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导致呼衰1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支气管扩张重症感染致呼衰3例、急  相似文献   

6.
无创正压通气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海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85-1385
呼吸衰竭患者由于长期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使呼吸功能受损,导致肺泡处于低通气状态,应用机械辅助通气,可以辅助患者呼吸,减少呼吸肌做功,利于呼吸肌肌力的恢复,改善由低通气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是抢救治疗的重要方法。我院对65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无创机械通气主要用于心源性肺水肿、失代偿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患者[1,3],也被广泛应用于术后,呼吸支持是心脏术后最重要的治疗,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心脏手术后的患者[4,5]。近年来,我院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辅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冠脉搭桥术后由于麻醉药物影响、创伤、病人年龄较大呼吸系统功能下降,以及心功能较差等多种因素,术后容易并发低氧血症,需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但长期有创机械通气可能造成患者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甚至可能需要进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9.
呼吸衰竭以缺氧或(和)二氧化碳潴留为标志,严重呼吸衰竭病人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护理外,重要的是恰当应用以机械通气为代表的呼吸支持技术,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直至呼吸功能好转和恢复。临床上,对呼吸衰竭病人通常采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短期多次机械通气治疗、护理的报道较少,笔者总结了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4月间的16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短期多次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重症冠心病不停跳搭桥术后患者在肺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重症冠心病不停跳搭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组(43例)和常规通气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序贯组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24h、48h较拔管时血气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及滞留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序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有利于重症冠心病不停跳搭桥术后早期拔管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但容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VAP病情反复,抗生素疗效差,病死率高。为了解VAP发生的影响因素、病原学及耐药情况,我们对近2年收治38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病例进行回顾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8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为我院ICU及急救中心住院患者,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23~86岁,平均67±12岁,60岁以上31例;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脑血管疾病昏迷17例,外科手术2例,多发性硬化1例。对照组17例为ICU及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19~43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14 h内拔除气管插管;在ICU监护的时间为72~98 h;出院时间为12~18 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患者免疫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等发生几率,有效保护患者心脏功能,并且减少呼吸神经系统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I)对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附催醒组(SFI组)静脉滴注SFI1ml/kg(用乳酸钠林格氏液稀释至100ml),自然清醒组(C组)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0ml。记录用药后呼唤反应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出室时间,并测定用药前的气道峰压(PIP)、动脉血气分析和用药后停止机械通气时的PIP、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动脉血气分析。结果:SFI组呼唤反应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出室时间均较C组明显缩短(P〈0.01);停机时SFI组PIP比用药前降低,也明显低于同时间点C组(P〈0.01),VT大于C组(P〈0.01),MV则两组相似;用药后SFI组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0.05),C组则改善不明显。结论:SFI能明显改善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加速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2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观察组采用胸部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于急性左心衰行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8例急性左心衰的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于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及血流机械通气治疗的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2h后,患者前诉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2例死亡,病死率为11.1%。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安聪娟  张林会  卢金菊 《河北医药》2002,24(12):1002-1003
呼吸机作为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的一种治疗措施 ,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 ,使呼吸衰竭的抢救率有了明显提高。目前 ,呼吸机也已广泛用于神经外科各种呼吸功能障碍病人的呼吸支持。通过我们开展的整体护理 ,认为清醒病人机械通气更加痛苦 ,更加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水平及高技术的护理。1 临床资料我科ICU自 2 0 0 1年至今共收治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 49例 ,其中清醒病人 8例 ,最后撤机好转 6例 ,带机出院 2例 ,出院时除自主呼吸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均正常。 2例高位颈椎占位病变的病人术前就已上呼吸机 ,术后 1例呼吸逐渐恢复 ,最后脱机 ;另 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资料,对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例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有16例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P〈0.05),2例病情无改善并最终死亡,死亡率为12.5%。结论紧急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曹德晨 《天津医药》2005,33(7):431-43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中采用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组),对比机械通气前后患者各项血气分析指标、达到亚低温治疗温度所需时间及颅内压的变化,并与32例正常呼吸组比较。完全机械通气组100例患者以肌松剂阻断了自主呼吸。以呼吸机行完全机械通气;不完全机械通气组68例保留自主呼吸。以同步呼吸模式辅助呼吸。结果:在应用呼吸机后。患者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达到亚低温所需治疗温度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结论:机械通气改善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迅速降低颅内压。减少了继发脑损害。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可改善患者通气和换气功能,减少呼吸做功,而对于自主呼吸较强的患者,如果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协调或发生对抗,则可增加呼吸做功的消耗,如处理不当会加重患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现回顾性分析我科人机对抗患者102例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基于气道分级管理的差异化胸部物理干预对其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我科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70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胸部物理干预,观察组35例给予基于气道分级管理予以差异化胸部物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动脉血氧分压(PO2)、氧合指数/吸入氧浓度(PO2/FiO2)、潮气量(VT)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呼吸频率(RR)、吸气阻力(Ri)、呼吸肌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肺不张发生率与对照组接近(P> 0.05)。结论:基于气道分级管理的差异化胸部物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呼吸功能,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呼吸肌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