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儿均在首次发生呼吸暂停后予以氨茶碱治疗,用至呼吸暂停终止发作后48h,并随机分为纳洛酮大剂量治疗组和小剂量治疗组。结果与小剂量治疗组比较,大剂量组日平均发生呼吸暂停次数减少(P〈0.01),暂停持续时间、消失时间、氨茶碱使用时间缩短(P〈0.01),发生呼吸暂停时心率、SpO2下降程度减轻(P〈0.01)。大剂量治疗组总有效率95,0%,而小剂量组总有效率为72.5%,大剂量治疗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应用较大剂量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较小剂量更为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刘兵  虎春元 《中国卫生产业》2012,(14):8+10-8,10
目的 探讨氨茶碱联用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氨茶碱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32例,显效率34.4%,有效率28.1%,治疗组:显效率62.5%,有效率25%.两组之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氨茶碱联用纳络酮来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林艳 《现代医院》2007,7(5):30-31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纳洛酮和氨茶碱,纳洛酮的剂量为首次0.05~0.10mg/kg静注,然后0.03~0.05mg/(kg.h)静滴,间隔12h加用氨茶碱,每次2mg/kg;对照组加用氨茶碱。两组均用药至呼吸暂停消失。结果治疗组日平均发生呼吸暂停次数减少(p<0.01),呼吸暂停的消失时间、氨茶碱使用时间缩短(p<0.01),发生呼吸暂停时心率、SpO2下降程度减轻(p<0.01)。结论纳洛酮联用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纳洛酮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8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应用氨茶碱治疗呼吸暂停,观察组加用纳洛酮,首次按0.1mg/kg静脉注入,继以0.03~0.05mg/(kg.h)速度静脉注射,连用3d。比较两组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和发生次数,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时间均明显减少和缩短,p<0.01;SpO2及心率均下降程度明显减轻,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络酮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apneaofpremature ,AOP)疗效。  【方法】  12 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纳络酮治疗 ,对照组采用氨茶碱治疗。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5 %、72 .4% ,显效率分别为 61.3 %、43 .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0 .0 5 )。 【结论】 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两组均应用氨茶碱治疗呼吸暂停,观察组加用纳洛酮。每次0.1mg/kg静脉注射,继之0.1mg/kg静脉滴注,连用3d。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76%(χ2=6.38,P<0.01)。结论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赵龙英 《职业与健康》2010,26(4):471-472
目的观察氨茶碱和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在使用氨茶硷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对照组50例单用氨茶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呼吸暂停次数分别为(1.8±0.2)、(3.4±1.2)次/d,治疗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呼吸暂停时间分别为(18.9±3.1)、(23.2±2.51)s,治疗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呼吸暂停时SPO2下降程度及心率减慢程度分别为(83.0±8.4)%和(75.7±5.2)%,(95.3±12.8)和(86.6±13.5)次/min,(均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68%(χ2=9.00,P0.01)。结论氨茶碱和纳络酮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比单用氨茶碱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吴湘兰  王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23-3925
目的:探讨纳美芬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效果。方法:将98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36例)、B组(32例)和C组(30例),3组早产儿分别给予纳美芬、纳洛酮和氨茶碱治疗,连用3~5天,用药48 h后评价疗效。观察用药48 h内不良反应,用药前及用药1周时查头颅B超了解颅内出血情况。结果:A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1.7%,均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高血糖、心率增快、烦躁不安、喂养不耐受、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C组(P<0.05)。结论:应用纳美芬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有效、合理,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纳洛酮注射液0.1 mg/(kg·次),稀释后静脉滴注,12 h 1次;氨茶碱注射液2mg/(kg·次),稀释后静脉滴注,12 h 1次;对照组仅予以氨茶碱注射液,用药方法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33%、98.33%,对照组分别为41.67%、73.33%.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明显,且安全,优于单纯使用氨茶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纳络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2001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呼吸暂停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54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治疗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的处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纳络酮治疗,连用3天,对照组氨茶碱治疗3天。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氨茶碱治疗有效率68.5%(P<0.05)。结论纳络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成玲  黎浴曦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10-1611
目的:观察纳洛酮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中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5月收治呼吸暂停早产儿54例作为观察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连用3d,1998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该病患儿48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3d,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为77.1%,经χ2检验,P<0.05。结论:纳洛酮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中,疗效确切,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菊萍  许振林 《职业与健康》2009,25(23):2643-2644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76.1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0例(胎龄≤32周,体重≤2 000 g)随机分成3组各30例,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1.0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中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小剂量组生后24 h内给予0.5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结果:各组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浓度大剂量组与中剂量、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各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可以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岩  王金兰  王长雷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3905-390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对产妇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150例阴道分娩健康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浓度的不同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瑞芬太尼背景输注浓度分别为0.02μg/kg/min、0.04μg/kg/min、0.06μg/kg/min。比较3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宫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应用催产素情况、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3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分别为(255±112)min、(274±136)min及(214±106)min,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54±39)min、(59±41)min及(66±45)min,第三产程时间分别为(15±9)min、(9±9)min、(12±10)min。VAS评分C组最高,A组最低,Ramsay评分C组最高且2例出现过度镇静,3例胎心监测出现心率减慢,停用瑞芬太尼后好转。3组产妇在宫缩、应用催产素及器械助产的情况、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实施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无明显影响,瑞芬太尼背景输注速度不宜超过0.04μg/kg/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超前镇痛联合丙泊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早孕妇女90例,ASAI~II级,停经6~10周。无心血管疾患,无手术及麻醉药物禁忌。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喷他佐辛30mg与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B组:芬太尼1μg·kg-1与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C组:单纯丙泊酚静脉麻醉。三组丙泊酚诱导剂量均是2mg·kg-1。观察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体动)、术后(下腹痛)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A,B两组的诱导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少于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离院时间三组没有明显的差异;镇痛效果比较:三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A,B两组占优秀的显著高于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下腹疼痛程度的VAS评分,A,B两组显著轻于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抑制方面A,C两组显著轻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生命体征较平稳。结论喷他佐辛超前镇痛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人流术优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和单纯异丙酚麻醉,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用纳洛酮注射液0.1mg·kg-1·次-1,1次/8h,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常规用氨茶碱,首剂5mg/kg,12h后予维持量2mg/kg,静脉滴注,1次/8h.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米力农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力农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治疗效果。方法 35例确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应用米力农以0.5μg·kg-1·min-1速度持续静脉滴注在治疗中根据血压变化适当增加或减少米力农输入速度,连用3天,于治疗前、治疗后动态监测患儿血压、肺动脉收缩压(PASP)、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动脉PaO2等变化。结果应用米力农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35例接受米力农治疗的PPHN患儿治愈22例,好转8例,无效5例,有效率85.7%。结论米力农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具有良好治疗效应,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6例早产儿随机纳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于出生第1周即给rHu-EPO750U.kg-1.w-1,隔日1次,每周3次,共6周,两组均给予维生素K1及补充水、电解质和能量等治疗。矫正胎(年)龄40周、3个月、12个月时两组早产儿均分别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和神经系统发育评估(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结果:矫正胎龄40周时,治疗组早产儿行为神经测定得分(39.14±0.51),明显高于对照组(35.10±0.97)(P<0.05);矫正年龄3个月、12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和神经行为发育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3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A组20例,高剂量B组16例,日龄2~10天,平均5.56±3.03天。静脉输糖速率分别为8mg·kg~(-1)/min及12mg·kg~(-1)/min,观察空腹时、补糖3h及停止补糖后3h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表明高剂量B组婴儿血糖值显著高于A组,高血糖发生率高达100%。两组各时项血清胰岛素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早产儿胰岛素β细胞对较高剂量的葡萄糖输入缺乏合适的应答反应,为避免高血糖,早产儿静脉补糖时需控制补糖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