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液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AI活性明显减低,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PA活性升高,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及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维甲酸(ATRA)治疗对APL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观察42例AL治疗前及11例APL治疗前后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APL发病时血清α1抗胰蛋白酶(α1-AT)、血浆D-二聚体(D-D)升高,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降低、α2-抗纤溶酶(α2-PI)、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维蛋白原含量(FG)降低,且与其他类型AL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经ATRA治疗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APL存在较其他类型AL更为明显的抗凝和纤溶性增强,ATRA治疗能纠正这种异常,且在治疗早期即可减轻患者的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4.
杭永伦  赵华  刘应才 《四川医学》2001,22(9):826-826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三项纤溶指标对风心病房颤患者的意义。方法:27例健康人,31例风心病房颤患者进行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三项指标的活性和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浆PAI,D-二聚体活性或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风心病房颤患者血中纤溶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于血栓形成的早期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明糖尿病患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73例糖尿病患和71例非糖尿病患t-PA、PAI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t-PA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性(P<0.05);PAI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PAI占优势。结论 糖尿病患纤溶活性相对降低,较易患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检测2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和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结果表明,患者的t-PA:Ag低于正常,PAI:A,VWF:Ag高于正常,提示尿蛋白增多的糖尿病患者纤溶活性减低并可能伴血检形成。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TNF-α、t-PA/PAI-1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比值,证明2型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患者TNF-α水平明显增高,t-PA/PAI-1比值明显减低。以便正确分析2型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PA、PAI活性和D-dimer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WHO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和分型,选择89例T2DM微血管病变病人,根据尿白蛋白(UAER)排泄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UAER<20μg/min ),微量白蛋白尿组(DN1)(UAER=20μg -200μg/min )和临床蛋白尿组(DN2)(UAER>200μg/min )。此外,还选择了38例DM2大血管病变病人(DM+A组)。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浆t-PA和PAI的活性,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定量血浆D-dimer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DM,DN1和DN2组血浆t-PA活性递减,PAI的活性和D-dimer水平递增,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DM组血浆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DM+A组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和d-dimer水平升高,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t-PA与UAER呈负相关,PAI和D-dimer与UAER呈正相关。空腹血糖(FBG)进入纤溶指标(t-PA,PAI,D-dimer) 3个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T2DM患者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升高和D-dimer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脑血栓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头、针体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活性。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与一般治疗方法作对照。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电针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AI-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头、体穴位结合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血浆t-PA活性,降低PAI-1水平,促进纤溶功能,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状态的变化.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血栓通组,B组:对照组,采用酶免法及显色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质-140(GMP-140)、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四项标志物变化.结果血栓通组患者治疗后GMP-140、PAI、vWF明显降低,而t-PA活性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A组治疗后各标志物变化与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栓通能显著降低GMP-140、PAI、vWF,而且还能升高t-PA活性,具有调节纤溶系统功能及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的血浆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活性和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活性。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t-PA活性明显低于血压正常者,PAI-1和Plg活性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确实存在内源性纤溶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纤溶活性的变化 ,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案。 方法 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定量检测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的活性 ,并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 -二聚体 (D -D)。 结果 脑血栓患者治疗前t -PA活性较低 ,PLG、PAI活性较高 ,D -D含量增多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后 ,患者t-PA活性增强 ,PLG、PAI活性减弱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D -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但有升高趋势。 结论 脑血栓患者病程中纤溶系统存在着动态变化 ,测定其纤溶活性的变化 ,将有助于诊治。  相似文献   

13.
分别检测2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及D二聚体(D-D)含量等纤溶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观察组的t-PA活性明显降低(P<0.01),PAI活性明显上升(P<0.01),D-D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但两观察组间各指标平均值相差不显著(P均>0.05)。提示纤溶系统功能改变在COPD阶段已经开始,此点对临床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出血症状和分型与止凝血异常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一系列的止凝血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MF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g)、蛋白C抗原(PC:Ag)、纤溶酶原(PLG)及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低于正常;蛋白C活性(PC:A)、蛋白S抗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缓解后除PC:A和PC:Ag部分增高外,其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TM和P-选择素与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相关;血小板计数(PLT)、Fg,SFMC,PLG, α2-AP及D-D与出血程度有关;不同分型的AL患者止凝血改变又有所不同。结论:A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慢性房颤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房颤患者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交叉设计,选入30例慢性房颤患者分为三组,缬沙坦治疗组(口服80mg/天),苯那普利治疗组(口服10mg/天),对照组:三组均不限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前及治疗第10天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型(PAI-1)活性t-PA抗原含量,PAI-1抗原含量。结果:三组的t-PA活性,t-PA抗原含量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PAI-1活性,PAI-1抗原含量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性差异(P>0.05)。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相比较,t-PA活性,PAI-1活性和PAI-1抗原含量P<0.01,t-PA抗原含量P<0.05。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比较,tPA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t-PA抗原含量,PAI-1活性和PAI-1抗原含量均有差异(P<0.05)。缬沙坦和苯那普利组比较,t-PA活性,PAI-1活性,PAI-1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t-PA抗原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AT1受体拮抗剂和PAI-1活性,PAI-1抗原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t-PA抗原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AT1受体拮抗剂和PAI-1活性,PAI-1抗原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t-PA抗原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AT1受体拮抗剂和PAI-1活性,PAI-1抗原含量显著性差异(P<0.05),t-PA抗原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AT1受体拮抗剂和ACE抑制剂通过减轻内皮系统的损伤,对慢性房颤患者的纤溶系统有改善作用,并且AT1受体拮抗剂优于ACE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1例骨折后继发FES的患者和6名单纯骨折患者进行血浆t-PA和PAI-1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FES患者较非FES患者在发病后2天内血浆t—PA明显降低,而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P〈0.05);3~5天后血浆t-PA和PAI—1水平趋于恢复。结论:FES患者早期存在显著的纤溶激活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倒尿毒症血透治疗患者,使用生色法检测血浆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PA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G(纤维蛋白酶原),AT—III(抗凝血酶III)等凝血纤溶指标。旨在探讨尿毒症HD治疗阶段血浆t-PA、PAI、PLG及AT-III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表明20倒尿毒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甘油三酯与纤溶活性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患血浆高甘油三酯与纤溶系统异常对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度。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酶法、对51例脑梗死患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和甘油三酯(TG)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浆高TG,高PAI-1与低tPA含量变化为脑梗死患异常变化的特征,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高甘油三酯通过改变纤溶活性是诱发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介入治疗后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患早期血浆纤溶活性的差异,为介入治疗后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之内成功地进行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时间点采集周围静脉血,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的活性,并计算PAI-1/t-PA活性比值,根据心梗后心功能Killip分级标准,比较Killip I级组与KillipⅡ-Ⅳt-PA活性,PAI-1活性,PAI-1/t-PA活性比值的差异。结果: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心梗后功能为KillipI级40例,KillipⅡ-Ⅳ级40例,前较后血浆t-PA活性高,而PAI-1,PAI/t-PA活性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纤溶活性降低更明显,可能需要给予更强抗凝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小板活化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免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50例CHF患者(CHF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血管紧张素Ⅱ(AgⅡ)和醋固酮(Ald)水平。结果:CHF组的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GMP-140含量、PAI-1活性、AgⅡ及Ald水平显著升高(P<0.01);t-PA活性显著下降(P<0.01);且心功能越差,上述改变愈明显;CHF组GMP-140含量及PAI-1活性均与AgⅡ水平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425和0.434,P均<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