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应用方法、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动脉瘤手术的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选取2011-06—2014-10间住院的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行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对照组单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收集2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优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显著改善手术靶区的可视范围,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 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经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65例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眶上“锁孔”入路106例共108个动脉瘤,翼点“锁孔”入路59例,共62个动脉瘤。结果 眶上“锁孔”组有103个动脉瘤夹闭成功,行包裹术1例,孤立术2例,孤立加切除术2例。翼点“锁孔”组61个动脉瘤一次夹闭成功,行孤立术1例。根据GOS评估标准,眶上“锁孔”组恢复良好98例,轻残2例,死亡6例,翼点“锁孔”组恢复良好53例,轻残5例,死亡1例。结论 眶上与翼点“锁孔”入路疗效相近,均可适用于颈内动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垂直段近端、基底动脉分又部及大脑后动脉前段动脉瘤手术夹闭,欲行对侧眼动脉、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垂直段近端及颈内动脉动脉瘤手术,以选择眶上“锁孔”入路更合适。本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佳、并发症少、外观影响少和费用节省等优点,是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有效和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2例巨大(≥7cm)嗅沟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10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9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生活能自理。NRI随访9例,肿瘤无复发。结论利用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锁孔微创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 ST  Shi XF  Feng WF  Xu YM  Huang L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82-98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在锁孔手术中破裂的风险因素、适应证选择、手术难点、预防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及应急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5年115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的43例患者通过锁孔微创入路手术治疗(锁孔组),其余72例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常规组).锁孔组43例患者手术中翼点锁孔入路20例,眶上锁孔入路18例,纵裂锁孔入路5例.常规组72例患者风险高而采用常规翼点开颅31例,额下开颅11例,纵裂开颅7例,翼点-额下联合10例,翼点-纵裂联合6例,额下-纵裂联合4例,翼点-额下-纵裂联合3例.结果 锁孔组术中动脉瘤渗漏6例,破裂出血3例,发生率为7%,无手术死亡.2例在锁孔手术中无法夹闭动脉瘤而改为常规开颅.常规组术中发生动脉瘤渗漏18例,破裂出血9例,发生率为13%,手术后死亡2例.结论 尽管锁孔手术有微创、伤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在风险低的患者中动脉瘤渗漏和破裂的风险仍然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可增强光照并放大动脉瘤周围图像,属微创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重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内胆质瘤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内胆质瘤16例。以MRI显示的肿瘤核心部位选择锁孔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辅助使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 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应用神经内镜探查,13例仍能发现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3例无残余肿瘤;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15例手术后2周内原有症状明显缓解或恢复,1例发生了无菌性脑膜炎,经治疗2周后痊愈。无术后脑积水及继发性颅内出血。术后3~12个月随访10例,9例痊愈,1例存在三叉神经痛,需药物治疗。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内胆质瘤,尤其是生长广泛的巨大胆质瘤,有助于提高颅内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拟手术应用于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微创夹闭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2015-01—2017-05间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拟行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20例。A、B 2组均经行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微创夹闭术,其中A组在术前应用3D模型模拟手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可提升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微创夹闭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17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患者随访半个月-10年,按Sundt的随访结果评定标准评定:5例满意,2例好转,1例死亡(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术后1周)。结论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可尽早一期手术,特别是双侧动脉瘤患者,采用冠状切口双侧翼点入路,先夹闭容易出血侧的动脉瘤,再夹闭另外一侧为宜。此入路具有创伤小、暴露好,省时省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术中荧光造影、神经内镜多技术联合应用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17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3D-CTA、MRI和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动脉瘤夹闭前、后的神经功能保留和损害程度;通过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联合术中荧光造影评定动脉瘤和周围邻近血管的血液流速及通畅度;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区的局部解剖,辨认重要的穿支血管、瘤颈结构和动脉瘤夹情况。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采用载瘤动脉控制性技术、瘤颈成形技术、动脉瘤内减压和切除技术、多瘤夹夹闭技术和血管痉挛保护技术等进行联合治疗。 结果 在多技术联合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巨大动脉瘤17个,术后恢复良好15例,出现轻偏瘫1例,重度偏瘫l例,无死亡病例。DSA复查示瘤颈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远期随访仍在进行中。 结论 多技术联合显微手术技术,能有效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岩斜部脑膜瘤的微侵袭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在岩斜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锁孔技术治疗14例岩斜部脑膜瘤。累及上中斜坡8例,广基或宽基累及上中下斜坡5例,累及中下斜坡1例其中6例同时扩展至鞍旁或海绵窦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6例,颞下锁孔入路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6例。结果全切除肿瘤8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均为术后复发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完好或未见新增脑神经损伤8例,术后出现轻度面瘫4例,外展功能障碍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后组脑神经功能影响1例,均未发生术后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经11~19个月随访,轻度面瘫和动眼神经麻痹均有明显改善,但外展功能障碍恢复缓慢。结论针对岩斜部脑膜瘤累及范围,采用单独/联合采用颞下锁孔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有效切除肿瘤,并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和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联合运用微侵袭技术(锁孔入路联合),术中显微技术与术后放射外科治疗等是今后岩斜部脑膜瘤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8例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 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监测护理,本组病例全部获得了痊愈。结论 术前周密的准备和心理辅导与宣教、术中准确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测与护理是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42个动脉瘤中38个瘤腔完全闭塞,3个95%闭塞,1个被90%闭塞。术后41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2.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 1、一氧化氮 (NO)与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 颅内动脉瘤 3 0例 ,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脑血流速度 ,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ET 1和NO含量 ,进行手术前后对比研究。另选取 10例健康成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脑血管痉挛组术后 1~ 3d、5~ 7d血浆ET 1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未发脑血管痉挛组 (P <0 .0 1) ,与术前和正常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 (2 )脑血管痉挛组术后 1~ 3d血浆NO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和术后 5~ 7d(P <0 .0 1) ,术后 5~ 7d脑血管痉挛组的血浆NO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脑血管痉挛组和正常组 (P <0 .0 1)。结论  (1)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血浆ET 1、NO平均含量呈明显相关性。 (2 )ET 1/NO在维持脑血管张力上起着重要作用 ,当两者动态平衡破坏时 ,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发生。 (3 )对于术后血浆ET 1含量明显升高和 /或NO含量明显降低的患者应及时行经颅多普勒检查 ,有助于尽早发现脑血管痉挛 ,使脑缺血、脑梗死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期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瘤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1个、后循环动脉瘤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瘤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所有动脉瘤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13例鞍结节脑膜瘤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先在显微镜直视下切除部分肿瘤,再在内镜辅助下切除残余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Simpson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10例),次全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11例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平均2.3年,〈1年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9例,术后2年肿瘤复发1例,1年后恢复生活自理1例。结论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克服了显微镜直视下的盲区,并发症少,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