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为了确定前臂骨密度的遗传因子,对来源于96个核心家庭的218名后代进行了常染色体基因组扫描,旨在研究前臂骨密度与染色体的连锁证据。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引物对367个常染色体基因组微卫星生物标记物进行基因型测定,应用pDXA法测定前臂近端与远端的骨密度。结果 前臂骨密度与D2S2141,D2S1400,和D2S405,以及前臂远端骨密度与D13S788和D13S800具有连锁关系。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经性别、年龄调整后的前臂骨密度与第2和13号染色体某些区域相关。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骨微观结构退化和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度增加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继发性骨折是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已证实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及其继发骨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2 ] ,现对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作一综述。一、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流行病学Cummings等[3 ] 的研究表明 ,有母亲髋部骨折史的妇女发生髋部骨折的机率比没有母亲髋部骨折史的的妇女发生髋部骨折的机率高 2倍 ,Jouanny等[4 ] 的研究表明 ,如果单亲是低骨密度 ,那么其子女出现低骨密度的…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骨质疏松骨折具有相当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探究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骨质疏松发病原因复杂,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具有高度的遗传决定性。近几年,骨质疏松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启了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新时代。本文对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是各种脆性骨折,也是引起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文献报道,对近几年来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医务工作人员做一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峰值骨密度(以下用BMD)是推测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危险性的主要依据,BMD低下的妇女中约有60%会在绝经后遭遇骨质疏松性骨折[1,2]。对家系和双胞胎的研究分析证实BMD受遗传因素影响,VDRG(VitaminDreceptorgene)和ER... 相似文献
7.
不同区域骨密度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受检区域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的差异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诊断的影响。方法 回顾在我院进行BMD检查的1233例患者,男414例,女819例;年龄20 ̄89岁;除外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及皮质激素治疗史人群。用比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腰椎、髋部及全身进行扫描,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采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91例骨密度检测结果,提出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一些难点,与同行商榷。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0日至2013年1月11日两天在我院行双能X线检查的患者、体检者共91人。其中男性51例,女性40例。记录91例受检者年龄、身高、体重,采用法国MEDI MINK公司生产的OSTEOCORE 3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患者腰椎、左髋、右髋骨密度,系统自动求出均值,以最低T值作为诊断依据,计算骨质疏松发病率并加以分析,提出诊断难点。结果 通过分析认为骨质疏松诊断存在以下难点:1. 骨质疏松的诊断应采用什么标准、2.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主要检测腰椎、左髋、右髋,应采用哪个部位的检测结果?3.青少年如何诊断?4.病史与骨密度检测结果不符、高骨密度如何诊断?5.骨质疏松科普知识匮乏,患者不能主动求医,6.临床医师对骨质疏松的认知不够,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等。结论 骨质疏松作为导致老年人骨折、致残、致死,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骨质疏松的诊断手断亦日愈发展,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使得骨质疏松的诊断变得准确且容易了,但骨质疏松的诊断仍存在许多难点,这些难点有的存在分岐,有的还没有研究方法和结果,改进、提高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率,需要医务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正常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组成,是人体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笔者试从酒精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述酒精导致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认为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改变了菌群组成和肠道环境,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增加了拟杆菌门,减少了厚壁菌门(尤其是乳酸杆菌),加之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破坏了骨代谢平衡,最终导致了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患病率。方法按多级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采用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516名调查对象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本组POP的患病率为21.5%,其中男性为14.2%,女性为26%,不同性别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69岁组患病率最高,年龄与POP患病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0);绝经时间与POP的发病有关(P=0.00);与民族间POP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本地区女性的POP患病率比男性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POP的危险性增高;绝经时间则是POP的危险因素;不同民族间POP患病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 探讨针刺和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动物实验采用12月龄雌性大鼠6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针刺组和艾灸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症的模型。造模3个月后治疗3个月,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性激素水平、骨小梁等观测针刺和艾灸的辽效。临床研究选择骨质疏松女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艾灸组各15例,治疗测针刺和艾灸的疗效,临床研究选择骨质疏松女性患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为了解广西贺州地区正常人群腰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3000名贺州地区健康人群应用意大利产I′acn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体检者的正位腰椎(L2~L4)、髋部的股骨颈(Neck)、三角区(Wards)、大转子(Troch)的BMD值,并咨询调查其一般生活方式.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5岁作为一个年龄段,OP的患病率以仪器设定的L2~L4、Neck为诊断区域.结果 除女性Neck骨量峰值(PBM)出现在25~29岁外,男女性其他部位的骨量蜂值均出现在30~34岁.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BMD逐渐下降,女性各部位BMD值下降明显高于男性(P<0.05).进入50~59岁组,女性的骨量丢失速度呈明显加快.OP的患病率分别为:男性的Neck为16.69%,L2~L4为18.64%,女性的Neck为15.98%,L2~L4为28.14%,男女L2~L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ec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54岁OP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贺州地区男女PBM出现在25~34岁,4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女性BMD下降明显快于男性.OP的患病率与生活方式、增龄有关,应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和牙周炎均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并都有骨的吸收破坏,骨量减少。为了阐明两者的关系,本研究对29例中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和25例骨密度正常者的牙周状况进行了检查与对比。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和骨密度正常者的牙周炎患病率无明显差别,表明骨质疏松症与牙周炎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根据本研究结果提示:骨质疏松症在牙周炎的发生上并不起主要作用,局部(菌斑诱导的非特异性炎症)因素比全身因素在牙周炎的发病机理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药密骨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药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方法本对实验大鼠及绝经后妇女进行了骨密度测定,分为中药组,对照组及模型组。结果服用中药组其治疗后的骨密度0.902±0.124,高于治疗前骨密度0.753±0.103,而服用安慰剂后骨密度0.738±0.102,与服用安慰剂前0.743±0.089无明显变化。结论中药对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日趋突出,使得骨密度的测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颌骨作为全身骨骼的一部分,其骨矿量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本文就骨质疏松症患者颌骨骨密度与全身骨密度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测量方法进行综述,由于颌骨骨密度的测量方法远未成熟,研究适合于颌骨测量的探测器及先进的软件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75例(女55例,男20例)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50例(女30例,男20例)老年对照者进行了骨密度及尿中吡啶酚,脱氧吡啶酚,羟脯氨酸,尿钙,尿肌酐测定。血中钙、磷、碱性磷酸酶,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测定。结果表明:(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组尿中PYD及DP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2)POP组治疗前与治疗后PYD及DPD相比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1),HOP/Cr及Ca/ 相似文献
19.
QCT椎体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标准.方法 对53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68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L4椎体BMD测定.结果 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以BMD≤x-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有68例,且各年龄段的BMD值均明显低于骨量截断值;如以BMD≤x-2.5SD为诊断标准则有60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以BMD≤x-2.0SD为诊断标准,更符合临床实际病例,并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东省女性绝经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50~87岁的1772名中老年人完成骨质疏松症问卷调查和进行双能X-ray骨密度测量。筛选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74例,以5岁为1个年龄段,将其分成7个组。分析腰椎和髋部BMD值的变化规律。体重指数、脂肪含量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广东省不同城市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1.1%~19.2%,总体患病率为15.5%。体重指数与髋部neck、Total骨密度相关系数(r=0.282,r=0.272,P<0.05),脂肪含量与腰椎正位Total骨密度相关系数(r=0.086,P<0.05)。结论广东省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在55~65岁和70~79岁两个年龄段丢失明显,髋部骨密度丢失在65岁以后下降速率加快。体重指数与髋部骨密度值有一定相关性,脂肪含量和腰椎骨密度值有较小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