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积极采取电复律、电除颤是主要复苏手段 ,现将电除颤 5 3次成功抢救顽固性心律失常 1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 ,72岁 ,因反复胸闷、心悸 1个月余伴昏厥 1次于 2 0 0 0年 4月 6日收住我科。有心肌梗死史 ,原发性高血压病及肾动脉硬化史 ,予扩冠、抗凝、降压等治疗 ,入院后经心电图、2 4hHolter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前间壁心肌梗死、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心功能III级 ,予心律平15 0mg ,q 8h ,口服 ,治疗心律失常。同时予长效异乐定、异舒吉、多巴胺、ACEI…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theelectricalalternasnphenenon,JEAP)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见于心脏细胞除极和复极改变过程,尤其是复极化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性指标,已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28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的心电...  相似文献   

3.
电除颤是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救治手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以单相波进行体外除颤疗效较好,但副反应大。1996年美国学者首次使用了双相波除颤器,该除颤器在低能量的条件下,能自动分析病人胸阻抗,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及延长电流的作用时间,提高了除颤成功后的心肺复苏率,并尽最大限度地减小心肌损伤,达到良好的除颤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9月购买了PHILIPS双相波除颤仪,应用于56例心肺复苏室颤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能量之间的双相波在心肺复苏(CRP)患者中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期望找到合适的除颤能量.方法 将所有接受除颤的患者随机分入150 J组和100 J组(每组n=33),然后对比不同能量之间的双相波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之间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两组患者之间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首选100 J为双相波除颤的能量,以减轻电能对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缺血性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后心电图检查是否记录到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37例与非J波组59例,比较2组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 J波组2个及以上部位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J波组(51.3%比8.5%,χ2=10.978,P=0.027),且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J波组(48.6%比6.8%,χ2=13.069,P=0.011)。结论心电图缺血性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且可提示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多次除颤治疗恶性心律失常1例的抢救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若不能及时抢救可迅速危及患者生命。电击除颤是抢救心室颤动最有效、最迅速的手段,但电击除颤或转复成功后往往又很快复发室颤或室速,致使不得不多次反复电击。这样反复多次电击不但对心肌有损伤,更重要的是延误抢救。本文就多次除颤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为2大严重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导管消融临床应用较多,而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和直接导致猝死的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方面的进展较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作为首选,同时有伦理和法律方面原因,本文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J波亦称Osbom波,它是由心电图J点上移达一定振幅,持续一定时间,形成尖峰状、驼峰状或圆顶状的波形。常起始于R波降支部分,其发生多数认为是最后除极与最早复极的心肌相互重叠所致,正常情况下,重叠时间约10ms,形成J点,重叠区越宽,J波越明显。根据病因,临床将J波分为特发性、神经性、高钙性、低温性4种类型。特发性J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而首先要判定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如需药物治疗,以选择何种药物为最佳。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合理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病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苏耀勋  苏正辉 《新医学》2002,33(3):138-139
1引言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脏性猝死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约占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20%.在我国大约每年有30万人猝死,其中95%归因于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熟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与防治,是临床医生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低血钾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钾浓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及其救治措施。方法通过观察162例低血钾病人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总结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62例低血钾病人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6例。结论随着血钾浓度的降低,更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同的心律失常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强调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与室颤病人,应早期直流电转复与除颤,并必须纠正低血钾及诱因。  相似文献   

12.
论题 新技术能扩展治疗方案的选择,但经常也会带来困惑,这时就需要有大量的临床经验及研究的支持以提供更清晰的指南。在将双相电流引进体外除颤时也会出现这一情况。其中一个实例就是人们误解>200 J的双相波电击是有损伤性的。事实上,损伤的危险取决于波形的峰值电流而不是使用能量的焦耳数。单相波除颤的心脏损伤从未构成人们的主要忧虑,并且大多数双相波除颤器的优越性表现在同样能量水平(焦耳设定值)时,其释放的电击比单相波电击的峰值电流低得多。与传统的单相波相比,双相波技术在改善电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或电复律成功后及心电监护下,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1例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好转,总有效率为95.5%;用药期间死亡1例。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谷云飞  惠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172-4174
自从Lown等[1]将直流电除颤引入室颤治疗后,电击除颤的发展日新月异。1996年,在用于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双相波除颤效率及安全性都得到很好证明后,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双相波体外自动除颤器(AED)——ForeRunner应用于临床。自此,双相波的除颤复律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将就双相波的放电波形特点、复律及除颤的效果、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应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转归。方法分析2002年8月~2005年12月间位院治疗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应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和相关问题。结果43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应用较大剂量的胺碘酮治疗后,显效率为58.1%,有效率为32.6%,总有效率为90.7%,病死率为9、3%。结论胺碘酮静脉应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作用快、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收入 CCU符合入选条件的 6 7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治疗组 32例 :部分病例采用胺碘酮转复 ;其余采用电转复 ,成功后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 (窦律 )。对照组 35例 :应用利多卡因转复及维持窦律 ;利多卡因无效者改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治疗组转复成功率 83.33% (10 /12 ) ,维持窦律成功率 81.2 5 % (13/16 ) ,总有效率 78.12 % (2 5 /32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5 7.14 % (8/14 )、6 2 .2 5 % (10 /16 )和 5 4 .2 9% (18/35 )〕,且对照组中应用利多卡因转复及维持窦律失败的部分病例使用胺碘酮仍有效。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特别是应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 ,应用胺碘酮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Tp—Te间期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1例,选择同年龄组正常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计算各导联Tp—Te间期,并测定Tp—Te间期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Tp-Te间期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Tp-Te间期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比较低能量和高能量双相方波(BSW)体外除颤的效能和电击引起的心肌损伤程度,以探讨RBW体外除颤的更理想的能量水平。方法 建立成年猪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将18只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用BSW50-50-50J、30-50—75J和120-150—200J三种能量方案分别体外除颤治疗持续3min无干预室颤。结果 30J不能体外除颤成功,50J和120J的首次成功比例为5/6,三组总的除颤成功率都为100%,所有动物除颤后立即恢复自主循环,存活超过24h,低能量较高能量除颤后的心电图损伤性ST-T改变较少,复苏后心功能下降,但血流动力学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研究中,30J不能体外除颤成功,BSW的低能量50J和120J有相似的体外除颤效能,BSW比较理想的首次体外除颤能量为50J。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