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家庭内的感染情况并找出可能的传播途径。方法采用13 C呼气试验对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行 H p感染检测的患者893例,找出不同年龄段儿童 H p的感染率;随机抽取其中389例儿童的父/母同时行13 C呼气试验,比较父/母 H p感染与儿童 H p感染有无相关性。结果13 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显示,Hp感染率1.9~3.5岁达21.2%,3.6~6.5岁增至43.6%,6.6~12.0岁增至47.8%,12.1~16.0岁时感染率维持在52.4%;父/母 H p检测阳性率为63.5%。父/母 H p检测阳性时,儿童 H p感染率为84.61%;父/母 H p检测阴性时,儿童H p感染率为44.3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2, P<0.01)。结论儿童 Hp感染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呈上升趋势,Hp阳性父/母的儿童更易被 Hp感染,Hp传播呈家庭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分析抗Hp治疗对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医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经13C呼气试验检测将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组(45例)和B组(44例),13例Hp阴性患者作为C组。A、B、C组均给予依巴斯汀片10毫克/次,1次/日,连续服用3个月,A组联合抗HP四联疗法,观察各组疗效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Hp阳性率87.25%显著高于健康者HP阳性率30.39%(x2=68.0810,P〈0.05);经治疗后,A、C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41/45)、84.62%(12/13)显著高于B组的43.18%(19/44)(x2=23.2653、9.7624,P〈0.05);治疗后A组13C呼气检测值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前后Hp感染情况明显好转(P〈0.05),B组治疗前后HP感染无显著变化;A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总复发率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畀(P〉0.05);治疗前A、B组Ig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发病可能与Hp感染相关,Hp阳性患者联合抗Hp四联疗法有利于治疗慢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深层次的相关性关系,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疗策略。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21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同期就诊的131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其Hp感染情况,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组Hp阳性率为31.3%,健康对照组为21.4%,慢性荨麻疹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8,P0.05)。更进一步地,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Hp阳性率与年龄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并无相关性;41~55岁年龄段慢性荨麻疹患者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6,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幽门螺杆菌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发展。尤其是对于41~55岁之间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由于其相对更高的Hp感染率,十分有必要进行Hp检测。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对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选71例HP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给予枸缘酸铋钾、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进行根除治疗。对照组32例用乳果糖治疗。结果:Hp在慢性肝病中的感染率(47.3%)明显高于对照组(25%,P<0.01)。Hp阳性组中肝性脑病为46.5%,进行Hp根除治疗后,治疗组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中上消化道出血为39.4%,Hp阴性组中上消化道出血为13.9%;结论:慢性肝病中Hp阳性率明显增高,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治疗对降低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崔振芹 《新医学》2009,40(4):239-24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76例IBS患者,检测其胃部Hp感染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30名)比较;测定Hp阳性、Hp阴性IBS患者的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IBS患者Hp感染率为41%(31/76),对照组为13%(4/30),2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S患者中,Hp阳性组血浆胃泌素水平高于Hp阴性组,而血浆胃动素水平低于Hp阴性组(均为P〈0.05)。结论:IBS患者Hp感染率较高,Hp阳性的IBS患者血浆胃泌素较高,胃动素较低,提示Hp感染可能影响IBS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而参与其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地区健康体检者及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 p )的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404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65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患者组)采用14 C 呼气试验(14 C‐UBT )法检测 Hp感染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阳性率(53.83%)明显低于患者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汉族阳性率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克拉玛依地区 Hp感染率较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状况,观察根除Hp是否有助血小板数的提升。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取材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80例ITP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选择80名健只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80例受检者中的52例Hp(+)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Hp治疗,对照组26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结果ITP组Hp感染率为65.0%,而健康对照组Hp感染率43.7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26例Hp(+)患者经抗Hp治疗后总有效率88.5%(23/26),对照组总有效率61.5%(16/26),两组比较P〈0.05;结论ITP患者较正常人有更高Hp感染率,抗Hp治疗有助于Hp感染的ITP患者血小板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掌跖脓疱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观察抗Hp治疗对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掌跖脓疱病患者(观察组)及70例健康体检者(体检组)进行Hp感染检测,比较两组Hp阳性感染率;Hp阳性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给予抗Hp三联治疗及外用维A酸软膏,对照组仅外用维A酸软膏,观察分析掌跖脓疱病患者皮损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和体检组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2.4%和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p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损改善差异不明显,4周、8周后治疗组皮损改善程度和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脓疱在治疗中改善最快,红斑最慢,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40-23.33,P〈0.05)。结论掌跖脓疱病Hp感染率高于健康体检者,在治疗掌跖脓疱病的同时宜进行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caga阳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并与内镜检查正常者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比较,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Barrett食管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至2008年2月,纳入比较Barrett食管患者和内镜检查正常者及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Hp感染率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统计分析采用RevMan4.2.8,计算比值比OR(95%CI)。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16篇病例对照研究和3篇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Barrett食管患者比内镜检查正常者Hp感染率低[OR0.56,95%CI(0.40,0.79)],与GERD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95%CI(0.74,1.00)]。队列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Barrett食管患者与内镜检查正常者及GERD患者相比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2,95%CI(0.77,1.61);OR1.10,95%CI(0.32,3.83)]。cagA阳性Hp感染率较内镜正常者及GERD患者低[OR0.30,95%CI(0.12,0.74);OR0.55,95%CI(0.33,0.94)]。病例对照研究长节段较短节段Barrett食管Hp感染率低[OR0.32,95%CI(0.16,0.66)]。而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长节段较短节段Barrett食管患者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6,95%CI(0.29,1.48)]。结论Barrett食管患者和GERD患者Hp感染率无差别,Barrett食管患者Hp感染率,特别是cagA阳性Hp菌株感染率较内镜检查正常者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方法将胃镜确诊的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应用奥美拉唑、替硝唑、羟氨苄青霉素、丽珠得乐治疗,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复发率及再感染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7.1%,Hp根除率94.3%,1年后溃疡复发率8.6%,Hp再感染率17.1%。对照组治愈率74.3%,Hp根除率22.9%,1年后溃疡复发率51.4%,Hp再感染率68.6%。结论奥美拉唑联合替硝唑、羟氨苄青霉素、丽珠得乐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治愈率和Hp根除率高,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蔡奇志  蒋承霖 《临床荟萃》2013,(12):1358-1360,1364
目的调查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患者家庭成员内的感染情况,探讨Hp家庭聚集因素对根除Hp感染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内镜检查确诊的195例Hp感染患者的家庭成员采用C^13或C^14呼气试验(UBT)进行HP感染调查,排除3个其他家庭成员Hp均阴性的患者,将192例患者随机分成家庭成员同治组和非同治组,并根据生活习惯分为核心家庭组141个及非核心家庭组51个,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及家庭因素在Hp根除的差异。结果所有195个家庭568例家庭成员中Hp总感染率为91.2%,192个Hp阳性家庭中,核心家庭成员总Hp阳性率达98.6%,非核心家庭成员阳性率为81.7%,通过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治疗两周后,所有192例患者Hp总根除率达91.2%。同治组与非同治组Hp根除率分别为92.2%、88.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患者家庭成员内存在较高感染率,并可增加患者Hp根除后复发机会。在存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感染家庭成员共同根除治疗,对于有效根除患者Hp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金标渗滤法(DIGFA)检测血清中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结果 三组患者的Hp阳性率分别为44.2%(23/52)、59.1%(25/44)、19.5%(8/41)。IT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胛组Hp阳性率显著升高(x^2=6.30,P〈0.05)。胃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炎组Hp阳性率显著升高(x^2=13.83,P〈0.05)。邢组与胃炎组比较邢组Hp阳性率略低(x^2=2.11,P〉0.05),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TP患者H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Hp感染可能是部分ITP患者的发病原因。因此作者认为对于ITP患者应常规检测Hp,阳性患者应及时给予根除Hp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晔  邓兰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360-2361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UBT),对86例冠心病和71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Hp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Hp感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冠心病组Hp强阳性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结论】Hp感染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认为Hp感染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由于其感染的可治愈性,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关系。方法:FD患者342例和健康对照组36例均在内镜下从胃窦部取粘膜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做^14C尿素呼气试验,两试验都阳性者确诊Hp感染。结果:对照组36例中,Hp阳性8例,阴性28例,Hp阳性率22.2%;342例FD病人中,Hp阳性230例,阴性112例,Hp感染率67.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FD病人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53表达和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Hp)感染在慢性胃炎、胃黏膜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变化,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在胃癌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在胃黏膜慢性炎症(40例)、胃黏膜异型增生(59例)和胃腺癌(68例)组织中的表达.采用亚甲蓝染色检测上述标本中Hp感染.分析P53表达与Hp感染的相关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意义.结果 p53在慢性炎症组中偶见个别细胞呈阳性表达(2/40,5.0%),异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中p53阳性表达率分别28.8%(17/59)和51.5%(35/68),从慢性炎症组、胃黏膜异型增生到胃腺癌,呈逐渐增高趋势;Hp在慢性炎症组中的检出率为32.5%(13/40),在异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中检出率分别为72.9%(43/59)和58.8%(40/68),均明显高于慢性炎症组(P<0.05).在异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p53阳性表达率在Hp感染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p53阳性表达与Hp感染均呈正相关(r=0.304、0.383,均P<0.05).结论 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胃腺癌组织p53表达与Hp感染密切相关,p53和Hp在胃腺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2例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脑梗死患者,7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单克隆抗体蛋白芯片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3种Hp抗体,比较两组抗体的阳性率及菌株分型的差异,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子。结果 CI组血清中的CagA、Ure、VaeA抗体的阳性率和Hp的感染率分别为:46.1%、88.2%、48.0%、88.2%,对照组相应的阳性率为:18.1%、43.1%、19.4%和43.1%,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中CI组90例Hp感染者菌株分型比例为:Ⅰ型33.3%、Ⅱ型26.7%、中间型加.0%,2对照组32例Hp感染者菌株分型比例为:Ⅰ型15.6%、Ⅱ型53.1%、中间型31.3%,两组的菌株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子之一,Ⅰ型Hp感染者比Ⅱ型Hp感染者患CI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用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进行随机临床对比观察。结果;共观察患者87例,地氯雷他定组44例,盐酸西替利嗪组43例。地氯雷他定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91%和84.09%,盐酸西替利嗪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9.53%和86.05%,两组间比较在疗效。症状积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胆汁反流(BR)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84例门诊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7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分别行内镜检查BR及检测 Hp感染。【结果】观察组患者84例:BR23例,Hp阳性28例;对照组患者74例,BR8例,Hp阳性39例。观察组患者内镜下所观察到的BR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患者Hp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肝硬化对BR有促进作用,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Hp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63例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术后的残胃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以同期163例非残胃病变为对照组,进行H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1)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为27.61%,62.14%(P<0.01),(2)Billroth-I式,Billroth-Ⅱ式和Roux-en=-Y重建术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18.75%,61.2%和10.0%,前两者比较和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上述3种术式的Hp感染率分别为46.1%,29.4%,39.0%,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术后6个月-5年,-10年,-20年,>2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30.1%,24.3%,7.1%,0;前两个年限与后两个年限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4)不同年龄组Hp感染不尽相同,40岁以下组为55%,41-69岁组为42%,70岁以上组为26%,前两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5)残胃黏膜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57.1%,对照组异型增生Hp感染率为61.5%,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rroth-I式的胆汁反流率,颃是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胃大部切除术后年限越长,Hp感染率越低,年龄越大,Hp 感染越少,残胃黏膜异型增生是Hp感染及其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治Hp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桂方  张志广 《临床荟萃》2009,24(6):498-50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乳腺癌扩增1(amplified in breast cancer1,AIB1)基因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法和改良吉姆萨(Giemsa)染色法检测Hp,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AIB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分别为73.3%、71.4%和43.3%,AIB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75±0.24、1.92±0.26和1.10±0.19。胃癌组及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率及AIB1mRNA的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或〈0.01)。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Hp阳性AIB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P〈0.01)。结论Hp感染可能与胃黏膜组织中AIB1mRNA的过表达有关,可能是其新的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