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竞争性抑制已被应用于鉴定红细胞和裂殖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恶性疟原虫单克隆的分类。已知红细胞的唾液糖肽、血型糖蛋白A、B和N-乙酰-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几种增加或减少红细胞内、外游离钙技术,观察了钙在恶性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用泰国恶性疟原虫T_9分离株的克隆T_(9/960)用Percoll进行等密度离心分离裂殖体,加入含10%人血清和A型人红细胞的RPMI-1640培养基中连续培养,经4h虫体再侵入新的红细胞后,残存的裂殖体用山梨醇溶解,如此反复3次使虫体培养同步化而获得纯化裂殖体。此外,以PBS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3.
在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中,裂殖子对红细胞的识别结合,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在于宿主红细胞膜上存在裂殖子的受体。一般认为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可能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的受体,而对血型糖蛋白B在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过程的作用,报道甚少,因此,本实验试图对血型糖蛋白B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关系作一探讨。 本实验分二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改良的方法,制备了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B和A。首先,用蒸馏水溶破,酸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含血红蛋白的血影,然后用氯仿——甲醇抽提血影,得到了血型糖蛋白粗提物,再经制备性十二烷基硫酸  相似文献   

4.
作者按照Tragager和Jensen的方法,用含10%人血清的RPMI 1640-HEPES(称为RPS培基)在100mm的陪氏培养皿中培养恶性疟原虫。为收集大量的裂殖子,首先进行同步培养。最初,用山梨糖醇处理培养物,然后,在明胶中漂浮反复地分离环状体和滋养体。用这种方法(一般是5次)每40—42小时挑选一次感染滋养体的红细胞,直到3—4小时内原虫同步发育。在释放裂殖子预测时间的八小时前,吸出培养基,并用含下列任一基质:(a)[~(35)S]蛋氨酸,10μci/ml的培养基;(b)[~3H]亮氨酸,10μci/ml 60ci/mmol;(c)[~3H]葡萄糖胺,40μci/ml;(d)[~3H]甘露糖,25μci/ml的10ml RPS培养基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5.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入侵人红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为:1.人血型糖蛋白A在50及100μg/ml时抑制入侵率分别达91与100%;卵类粘蛋白在100μg/ml时抑制40%。2.红细胞用唾液酸酶或胰蛋白酶处理后,疟原虫入侵率减少33~37%。3.D-葡糖胺HCI、唾液酸及N-乙酰-D-葡糖胺有较强的抑制入侵作用,但无协同作用.4.麦胚凝集素在100μg/ml时表现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PRBCs)与细胞粘附因子1(ICAM1)之间的结合位点,研制治疗脑型疟的抗粘附药物。 方法 以抗ICAM1(I区)的单抗15.2为靶,采用亲和筛选法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通过ELISA、竞争抑制试验、dotELISA及Westernblotting鉴定获得的噬菌体短肽与单抗15.2之间的结合特性。对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推导其十二肽的氨基酸序列并与ICAM1氨基酸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经3轮亲和筛选后,结合噬菌体得到良好富集。从第3轮洗脱液铺制的琼脂板中随机挑取30个噬菌体单克隆,ELISA检测有26个为阳性,阳性率达86.7%。竞争性ELISA显示多数阳性噬菌体能竞争抑制ICAM1与15.2单抗结合。DNA及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半数以上的噬菌体克隆表达十二肽KLYLIAEGSVAA,该短肽中K(XX)L(XXX)GSV与ICAM1的64~73位aa有50%的同源性。 结论 阳性噬菌体表达的短肽是15.2单抗所识别的模拟表位,K··L···GSV几个氨基酸可能对ICAM1与PRBCs的结合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粘附于静脉内皮(深部血管内裂体生殖)和毛细血管的阻塞(脑型疟疾),是由于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膜局部和全部的改变所致。深部血管内裂体生殖和脑型疟疾的机制,已根据对猕猴体内的P.coatneyi和夜猴体内的恶性疟原虫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对猕猴感染诺氏疟原虫的流变学研究进行了推论。至今,在疟疾研究中,虽然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深部血管内裂体生殖,但在感染恶性疟原虫和P.coatneyi的红细胞膜上特有的结球突起是与明显的深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至少经5种不同的转运系统通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这些运载系统的活性较低。当原虫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时,由于宿主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这些运载系统发生了变化。作者选择了色氨酸转运系统,观察和比较了正常红细胞与恶性疟原虫感染后,L-色氨酸的运载系统对一些抑制剂的敏感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未感染的细胞中,血液经过贮存或在体外培养中均能增进转运系统。正常细胞中的色氨酸运转由专一可饱和的T系统和明显地不可饱和的L系统所调节。感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研究证明感染猴疟原虫的红细胞表膜上存有特异的疟疾抗原,但对人疟的了解尚少。为此,作者以人恶性疟原虫进行了研究。实验使用4种恶性疟原虫虫株,冈比亚的FCR3、泰国的T_2、巴西的IMTM25、乌干达的PLF,均按Trager等方法在体外进行培养,其中一批当原虫血症达到5%时,每3天加入新鲜的红细胞;另一批则连续培养2周以上不加入新鲜红细胞予以对比。试验阳性血清采自西非高疟区的11例冈比亚恶性疟病人,并以从未患疟的美洲人血清作对  相似文献   

10.
对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机理目前知道得尚少。有人认为在寄生虫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中需在局部破坏表膜成份,寄生虫与宿主细胞表膜接触时有一个溶解蛋白的过程,某些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红细胞受感染。作者研究了蛋白酶抑制剂抑蛋白酶醛肽和抑胰凝乳蛋白霉素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作用,观察到抑蛋白酶醛肽和抑胰凝乳蛋白霉素能抑制恶性疟原虫感染人红细胞。如果红细胞预先用胰凝乳蛋白酶处理,则抑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松鼠猴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决定簇。实验用的原虫有两株:乌干达I/PLF-3和泰国柬埔寨-I,后者用夜猴及去脾的松鼠猴保种。以约10(?)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静脉接种正常或去脾松鼠猴获得感染,感染血于液氮中保存。用于检查表面抗原的方法见Da-vid等。取1~15%虫血症的样品100ul,在含10%免疫血清的RPMI-16401ml中室温共育30分钟,用pH7.2的PBS洗2次,尔后加2ml PBS制成悬液。通过A蛋白琼脂糖凝胶珠柱,再用6ml PBS洗脱。流出的液体为“通过样本”。用吸管将吸附于小珠上的感染细胞在1ml PBS中反复冲洗,使之脱落,得到的液体为“栏留样本”。  相似文献   

12.
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其抗原成份在红细胞膜表面有不同形式的表达,即感染红细胞抗原的多样性,使得疟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作者通过对巴基斯坦15例感染恶性疟原虫幼儿的红细胞及相应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以及当地成人的高免疫血清的分析,观察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表面表达抗原的血清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将恶性疟原虫 FVO 株用烛缸连续培养。当培养皿中原虫血症达2~7%时,取0. 2~0. 5毫升红细胞放在含 pH 7. 2的 PBS的15毫升离心管中。沉下的细胞洗3次,加少量 PBS 混悬,采样涂薄血片。将红细胞配成含18~22%压积细胞的悬液(POV)备用。葡聚糖粉用 pH 7. 2的 PBS 配成50%的母液,置4℃下过夜,再根据梯度离心的需要配成不同浓度。  相似文献   

14.
将体外培养的海南株恶性疟原虫感染宿主红细胞后,发现感染红细胞抗氧化体系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明显下降,过氧化氢显著增加,表明疟原虫感染可使宿主红细胞内抗氧化体系的抗氧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单克隆抗体抗单一的抗原决定簇及其抑制体外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生长。所用的恶性疟原虫采自从塞内加尔回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P195中的红细胞结合位点,为设计疫苗阻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将得到的各段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段蛋白及其相应的抗血清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及其抗体对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M6),595~897(M7),1397~1663(M11)的三段蛋白的抗血清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而其中M6蛋白片段也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结论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的一段序列,M6可能含恶性疟原虫识别人红细胞的位点,该位点可以作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7.
将含8%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的培养液置于3厘米直径的培养皿内,密闭,经抽气到100毫米汞柱的大气压,并输入所需要的不同混合气体,用数字血液气体分析仪和压力计调节。大部分实验系统采用了烛罐保持干燥器内的二氧化碳在1. 1~3. 3%,氧在14. 5~17. 8%范围。每24小时打开干燥器,取各培养皿内的血,作吉氏染色涂片,并更换培养液,用通气冒泡法使新鲜培养液达到所需的混合气体浓度。每涂片至少计算1,000个红细胞,观察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百分数。每次  相似文献   

18.
过去认为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的受体。Wr~b抗原位于血型糖蛋白A氨基酸序列的第55~70位间。用Wr~b抗体处理或用极罕见的有正常血型糖蛋白A而Wr~b抗原缺如的Wr(a~+b~-)红细胞,裂殖子亦不能入侵。因而认为Wr~b抗原是恶性疟原虫入侵入红细胞的另一种受体。作者的实验否认了这一观点。实验用Wr(a~+b~-)红细胞采自Fr家族,同时采得的对照Wr(a~-b~+)红细胞预先经人抗Wr~a抗体及Wr~b鼠单克隆抗体抗球蛋白试验鉴定。在同样条件下,用同一保存时间的  相似文献   

19.
Trager等曾报道,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其膜上常出现电子密集的小结状突起物。这些小结和内皮细胞膜或和其他红细胞膜上的小结形成局部的连接,结果使感染的红细胞贴附在血管内皮上。Kilejian等也曾指出,遮盖小结的红细胞膜部位和其无小结的红细胞膜有着免疫学上的差异。鉴于小结的形态学至今没有弄清,作者试图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冰冻断裂及蚀刻技术来观察感染红细胞的膜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人体红细胞中的血型蛋白A对于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体外侵入红细胞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如将N-乙酰基葡萄糖胺接到象牛血清白蛋白(BSA)这样的大分子载体上,它也能抑制疟原虫感染。另外,还发现被抽去外在糖基化组的唾液糖蛋白同完整无损的分子一样,阻止疟原虫侵入红细胞,这些现象说明了在这些抑制剂中可能是某个组分在起作用或经过某个特定反应。为了研究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