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皮素、一氧化氮在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在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 )和婴幼儿哮喘 (哮喘 )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比色法分别检测毛支、哮喘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血ET和NO ,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 结果  血浆ET在毛支组和哮喘组 ,急性期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P均 <0 0 1) ,缓解期均下降 ,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P均 >0 0 5 ) ;两组急性期比较无差别 (P >0 0 5 )。与血浆ET一样 ,血清NO在毛支组和哮喘组 ,急性期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和P <0 0 5 ) ;缓解期则下降 ,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别 ,(P均 >0 0 5 ) ;两组急性期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急性期血浆ET与血清NO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结论  在毛支和哮喘中 ,血ET和NO均升高 ,二者关系密切 ,均可能参与毛支及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急救医学》2001,8(4):210-21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在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 )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比色法分别检测毛支患儿血ET和NO ,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 ;检测重症毛支患儿急性期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和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并与血ET和NO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血浆ET在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 ,急性期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分别 q =14 6 5 4、12 370 ,P均 <0 0 1) ,缓解期均下降 ,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分别 q =0 114、0 6 81,P均 >0 0 5 ) ;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自身对照比较 ,急性期均高于缓解期 (分别 q =16 2 37、11 413 ,P均 <0 0 1)。与血浆ET一样 ,血清NO在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 ,急性期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分别q =6 95 5、3 338,P分别 <0 0 1和 <0 0 5 ) ,缓解期则下降 ,与对照组无差别 (分别 q =0 771、0 0 89,P均 >0 0 5 ) ;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不同阶段NO值比较 ,急性期高于缓解期 (分别 q =8 6 30、2 984,P分别 <0 0 1和 <0 0 5 ) ;两组急性期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 q =2 0 83,P >0 0 5 ) ,但重症组低于轻症组。两组急性期血浆ET和血清NO呈明显正相关 (r =0 6 14 ,P <0 0 1)。血浆ET与PaO2 呈显著负相关 (r =-0 793 ,P <0 0  相似文献   

4.
毛细支气管炎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部分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炎 )可反复发作发展为婴幼儿哮喘。本实验室观察Th1/Th2失衡与毛支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1] ,毛支炎发作期Th1/Th2紊乱的程度是否与其后发展为哮喘有关[2 ,3 ] 。本研究前瞻性选择 5 6例毛支炎患儿 ,随访观察 1a ,比较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症患儿 (简称哮喘组 ) ,在初发毛支炎阶段与无哮喘发生的单纯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组 )免疫指标变化 ,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对象  1.毛支组 :5 6例急性期住院患儿 ,男 32例 ,女2 4例。平均年龄 5 .8个月。 16例有个人过敏史和 (或 )家族史 (简称特应症 ) ,均是喘息首…  相似文献   

5.
夏萍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2):738-739
为探讨哮喘患儿血浆内皮素(P-ET)和血清一氧化氮(S-NO)的变化及意义,用放免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哮喘患儿P-ET和S-NO,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对P-ET和S-NO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期儿童及婴幼儿哮喘组P-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 0.01),缓解期均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已无差异(P均>0.05);重症哮喘组急性期P-ET水平高于轻症哮喘组(P<0.01),两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急性期儿童和婴幼儿哮喘组S-NO均高于正常组(P均<0.01),缓解期则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重症哮喘组急性期S-NO水平与轻症哮喘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急性期S-NO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哮喘急性期P-ET水平与S-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1)。提示哮喘患儿P-ET、S-NO均增高,病情愈重,其值愈高;P-ET与S-NO呈正相关,提示它们均参与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对8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水平,并进行12~28个月随访观察。82例中30例(36.6%)发展为婴幼儿哮喘。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组患儿血浆内皮素-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组(P<0.001)。结果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内皮素-1水平高者以后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的可能性较大。推测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内皮素桔抗剂或封闭内皮素受体的治疗措施,可能有预防婴幼儿哮喘的作用。同时测定了患儿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以了解其与内皮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Astograph方法对33例婴幼儿期患过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儿童及60例正常儿童进行乙酰甲胆碱吸入气道反应性测定。研究显示:毛支组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率为48.48%,明显高于对照组(10%)(P〈0.01)。毛支组中有5例发展为哮喘,占15.15%,与对照组2例(3.33%)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本文探讨了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3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总IgE.结果 血清IgE支气管哮喘组较毛细支气管炎组显著升高(P<0.01),毛细支气管炎组较正常组略升高(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高发性可能是因为毛细支气管炎的过程改变了患儿气道的局部环境或体质,使其具有好发哮喘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79  
为探讨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与支气管哮喘(简称BA)在发病机理上相关性及毛支的诊治原则。测定了毛支患儿血清IgE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中各组分含量,同时作BA运动激发试验,蒸馏水激发试验,组织胺激发试验及色甘酸钠(SCG)保护试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监测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评价方面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呼出气标志物之一.该文综述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中的相关文献,旨在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中可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至9月收治的49例初发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结果分为RSV组(27例)和非RSV组(22例);另选取同期同年龄健康体检儿童1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各组进行潮气呼吸法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RSV组和非RSV组患儿在缓解期(1~2周)和恢复期(4~6周)再次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RSV组、非RSV组以及健康对照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组及非RSV组FeNO水平在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期,FeNO水平在RSV组、非RSV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RSV组FeNO水平最高。在急性期和缓解期,FeNO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包括RSV感染和非RSV感染)患儿在急性期和缓解期的FeNO水平与健康同龄儿童无差异,在恢复期高于健康同龄儿童。  相似文献   

12.
毛细支气管炎是引起2岁以下婴幼儿喘息发作的主要病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鼻病毒(RV)是最常见的病原体。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后早期RSV和RV感染诱发的毛细支气管可能与患儿日后反复喘息发作甚至发展为哮喘密切相关。该文拟对RSV和RV感染后诱发的毛细支气管炎与日后反复喘息发作及发展为哮喘的关系、病毒感染后对肺功能的长期影响、发展为哮喘可能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等方面问题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5月住院的11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统计,包括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发病季节、肥胖情况、病情轻重、病原学及过敏原检测、湿疹史、哮喘家族史、母孕期吸烟、喂养方式等;出院后门诊或电话随访5 a,包括呼吸道感染及喘息发作情况,并记录居住环境污染(煤/矿)、养宠物等资料;根据5 a内是否发生哮喘,采用Logistic统计学方法对各可能因素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5例5 a内有39例发生哮喘(占33.9%).哮喘组与非哮喘组单因素比较,在哮喘家族史、1岁内反复下呼吸道感染(LRTI)和患毛细支气管炎时的年龄、病情轻重、肥胖构成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0.004,0.004,0.020).毛细支气管炎患病季节、病情轻重、哮喘家族史、婴幼儿湿疹、1岁内反复LRTI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哮喘的发生(OR=0.49,3.82,6.12,3.76,3.14P=0.000 7,0.026 0,0,0.030 9,0.000 5).性别、出生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居住环境污染、动物接触、喂养方式、母孕期吸烟及患毛细支气管炎时的年龄、感染病原、血IgE、肥胖等因素与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均无相关性.结论重型毛细支气管炎、哮喘家族史、婴幼儿湿疹、1岁内反复LRTI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而毛细支气管炎冬季患病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血清IgE、ECP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性中评估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2岁以内小儿近100 %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其中有4 %因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 )而住院 ,住院的患儿中38 %在5岁时成为哮喘患儿 ,而对照组仅2 % [1],因此认为毛支与哮喘有着内在的联系。本组检测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 ,试图从特应性体质和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角度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毛细支气管炎组(30例) ,为急性期住院患儿 ,均符合毛支诊断标准[2],男2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6.5±3.2)月。哮喘组(30例)为急性发作期住院患儿 ,诊断符合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吸入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01年6月~2004年12月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220例患儿,分组观察在临床症状控制后,吸入和不吸入布地奈德,随访两年后哮喘的患病率.结果 治疗组110例中,发生哮喘3例,占2.7%(3/110),对照组110例中,发生哮喘24例,占21.8%(24/11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吸入布地奈德能有效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毛细支气管炎后吸入激素干预治疗与哮喘相关研究   总被引:84,自引:1,他引:84  
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毛支炎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由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引起达50%~80% ,其次为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 ,少数为肺炎支原体、流感杆菌引起 ,近来报道由多种病毒或病毒与支原体、细菌的混合感染所致。病变主要侵犯直径为75~300μm的细支气管、肺泡、间质 ,是喘憋性肺炎的一种类型[1]。一、毛支炎转归与哮喘的关系毛支炎日后有可能气道损伤、阻塞、肺气肿、肺不张、渐进的肺功能异常 ;临床方面都有典型的病状。特异性IgE产生等方面均与哮喘有许多共同点和内在联系 ;从毛支炎和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前后的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对比分析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家属满意度、治愈率、出院后1周再入院率、院内感染率的差异,以及临床路径管理变异情况。结果共204例患儿符合入选标准,临床路径研究组96例,对照组108例。两组性别,年龄,入院时呼吸、心率、体温、鼻咽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及痰培养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路径管理后患儿的药物总费用、抗生素费用及平均住院天数均较管理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儿家属满意度、治愈率、出院后1周再入院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在临床路径管理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6例研究组入径患儿中,完成49例(51.04%),正性变异43例(44.79%),负性变异4例(4.17%),退出2例(2.08%)。结论临床路径管理应用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能有效控制和降低医药费用,同时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8.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有观点认为,毛细支气管炎实际上是哮喘在婴幼儿中的一种特殊或早期表现,并且一部分毛细支气管炎可能发展为儿童哮喘.研究表明有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患儿的特应性体质、遗传因素已被证实为主要危险因素婴幼儿早期生活方式对哮喘的发生有重...  相似文献   

19.
李宏  王亚亭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1646-1647,1649
目的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80例3~10 a随访,观察其日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临床随访方法,选择1995年1月-2002年12月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在本科住院治疗患儿280例为研究对象。男220例,女60例。就是否进行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是否按时接种卡介苗(BCG)、喂养方式、哮喘家族史及有无过敏性体质等调查和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80例中,发展成支气管哮喘82例,发生率为29.29%。大剂量IVIG组、按时接种BCG组、无过敏性体质患儿、无哮喘家族史患儿及母乳喂养儿哮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大剂量IVIG组、未按时接种BCG组、过敏性体质患儿、哮喘家族史患儿及非母乳喂养儿(Pa〈0.01)。结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易发展为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体质和哮喘家族史是哮喘发生、发展高危因素,而大剂量IVIG治疗、及时接种BCG及单纯母乳喂养对哮喘发生呈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婴幼儿喘息的最常见的疾病,与婴幼儿反复喘息和哮喘有密切关系.有关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临床对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多样,但疗效多不肯定.文章就近年来对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