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红慧  林燕 《上海医药》2004,25(6):268-271
目的: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和及时、正确诊治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对2002年我院住院病人住院期间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20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5例中药物性肝损害48例,涉及药物10类、28种,依次为抗肿瘤药、抗生素、降血脂药、降糖药及激素类药,肝损害类型呈多样性。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上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药物,以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94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4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6岁,平均49.82(±16.32);既往有药物过敏史24例(25.53%)、既往有肝病史8例(8.51%);涉及药物55种,降脂药物居首位(31.92%)、抗菌药物第二位(20.21%)、解热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占第三位(9.57%);临床分型: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19例(21.27%)、混合型14例(14.89%);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多见;潜伏期1~4周。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且大部分病例起病隐匿。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药是减轻药源性肝损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问世、联合用药的增多,药物性肝损害(DILD)也逐渐增多。回顾性分析我院116例DILD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问世、联合用药的增多,药物性肝损害(DILD)也逐渐增多.回顾性分析我院116例DILD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致病药物以及药物治疗情况,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对2005—2011年某三级医院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以纳差、乏力、黄疸和腹部不适为主。87例中,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者31例,占35.63%;抗菌药物引起者13例,占14.94%;心血管药物引起者11例,占12.64%。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胺作为治疗用药在临床上使用较多。药物性肝损害治疗用药分析显示,四联及四联以上用药者57例,占65.51%;硫普罗宁超剂量用药占58.33%(35/60);复方甘草酸苷溶剂选用不当占22.73%(5/22);门冬氨酸钾镁溶剂用量偏小占62.50%(20/32)。87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0例,占11.49%;好转74例,占85.06%;未愈3例,占3.45%。结论:部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存在较强肝毒性。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临床医师宜控制联合用药品种、单次剂量,选用适当溶剂及溶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是最常见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物副作用之一。原因是药物种类繁多、且随新药的不断问世,应用于临床。抗癌药的大量应用。造成肝损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多。要想必免造成肝损害。必须了解和掌握造成肝损害的诸多因素:造成肝损害的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的时间和临床表现。掌握这些要点才能明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86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3岁,平均42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50.00%(43/86)。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2.09%(19/86)。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7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1.3%),其次为抗结核药(16%);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r-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40例(53.3%),好转33例(44%),恶化自动出院2例(2.7%)。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自2007月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性90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45.6±9.7)岁,涉及药物115种,其中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居首位占38.4%,中成药占22.6%,中草药占15.8%;其次是抗结核类药物(13.2%)、抗肿瘤药物(10.5%)和抗感染药物(10.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38.4%),其次混合型肝损害(35.8%)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5.8%);用药2周~1月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34.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77.9%)、乏力(70.0%)、消化道症状(61.6%);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治愈率为36.8%、好转率57.4%。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药物引起的肝毒性是老年人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发生率是年轻人的4倍多,且类型几乎包括了所有已知的肝脏疾病。因为大多数的临床试验排除了大于75~80岁年龄组患者,有关药物副作用的报告在大于60岁年龄组中相当罕见。为此,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老年患者肝脏的药物副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近年来常见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微生物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临床情况。  相似文献   

12.
张小灵  何朝  杨建国  徐东  尹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2270-2271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药物应用的数量不断增加和各级医疗机构中重复用药,不合理用药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将我科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6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约占所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10% ~ 15%[1].本文病例为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致药物性肝损害,提示临床对心肌梗死患者要加强肝功能的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1 病例 患者,男,34岁,发作性前胸部胀痛10天,持续加重3天,2011年11月23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I、AVL、V1 ~ V5导联ST段轻度弓背向上抬高,T波双相或倒置,V1 ~ V3导联为QS型.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于2011年11月23日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  相似文献   

14.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肝损害问题。方法: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1464例肺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后出现肝损害的17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LL)的高发年龄为20~60岁(70.3%),消化道症状出现和肝功能改变多发于用药后8周内的强化治疗期,占73,8%,轻者加保肝药治疗可不停用抗结核药,重者须停药并着重保肝治疗,157例(91.4%)恢复正常,13例(7.6%)好转,2例自动出院,41例(23.8%)需减量或停药,对化疗效果产生影响。结论:DLL的发生率为11.8%,体重<50kg的老年男性、既往已有肝损害或嗜肝病毒感染、饮酒、合并肺外疾病、HRZ三药联用等为易感因素。DLL一旦发生,应及早行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星 《海峡药学》2008,20(11):138-140
对43例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诱发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生素比例最大(32.6%),其次为他汀类降脂药、解热镇痛药等. 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细胞型多见(65.1%).主要临床表现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及黄疸,肝功能受损以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红素(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2例(74.4%),好转11例(25.6%).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之一,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10%~15%[1]。本文病例为冠心病患者服用调脂药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提示临床药师及医师对使用调脂药的患者要加强肝功能的监测,保障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水平,减少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 对8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病人占同期住院肝病病人的0.96%。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临床类型以急性肝损害为主(73例)。治愈62例,好转14例,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5例。结论 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早期诊断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利用医院集中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系统监测药物性肝损害的方法。方法 :应用自制程序 ,从医院住院患者数据库中提取2001年12月~2002年2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异常的住院患者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与适时性分析。结果 :可能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有50例 ,相关药物有11类、30种 ;属不合理用药的有11例 ,相关药物有10种。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可及时获得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信息 ,同时这也为医院集中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老年药物性肝损害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脏器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多,服用药物种类较多,而且剂量较大,因而极易造成肝脏损害。这类肝损害是老年人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潜在的致命性毒害,因而对这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9例,占23.68%,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抗肿瘤药物7例,占18.42%;抗结核药物7例,占18.42%;抗精神病药物5例,占13.16%;减肥药物4例,占10.53%;抗甲状腺药物2例;占5.26%;抗生素、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各1例,各占2.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