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比较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全国22省(市)2 506例围绝经期女性,其中城市1 240人,农村1 266人,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和自制一般状况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城市女性的围绝经期症状与每天工作时间、婚姻状况、婚姻质量、居住面积、居住环境、积极就医、子女关系、月经情况、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关注知识、注重调养有关(P<0.05);农村围绝经期女性与工作压力、每天工作时间、居住面积、子女关系、月经情况、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相关(P<0.05).结论 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症状与生理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应根据城乡围绝经期女性不同的影响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率变异性减低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减低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记录129例第一胎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24h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按心率变异性减低的程度分组观察和比较其围生儿结局。结果129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随着心率变异性的减低,其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也随之加大;心率变异性重度减低者其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率变异性轻度减低者,除阴道助产术外,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减低与其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增大有关,应该重点加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心率变异性重度减低者的临床监护。  相似文献   

3.
女性围绝经期抑郁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的研究新近展。方法查阅本领域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状的发生是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女性围绝经期抑郁应采用药物治疗配合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综合性的措施才会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此期患者与正常人的血压波动有无区别。  相似文献   

5.
试析围绝经期女性性激素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华 《中外医疗》2008,27(13):153-153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重要的生理时期,有2/3的妇女可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研究与治疗,现被列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是女性从生育期进入老年期的重要的过渡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女性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伴随而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女性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女性围绝经期主要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究如何帮助女性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同时对女性围绝经期保健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抑郁患者女性激素水平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选择围绝经期抑郁患者100例设为抑郁组,围绝经期无抑郁健康者1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定临床抑郁症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结果抑郁组E2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8±11.65 vs 21.31±10.97, P>0.05);P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7±0.25 vs 0.48±0.26, P<0.05);E2/P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0±11.97 vs 37.71±15.27, P<0.01); HAMD评定结果与P呈正相关,与E2/P比值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抑郁者内源性激素水平与健康者不同,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功能的紊乱可能是围绝经期抑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PS),是指绝经期前后出现女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更年期通常发生在 45 至 55 岁之间。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女性绝经期和围绝经期症状感受。 研究的目标包括:绝经期与围绝经期两组之间的症状的比较;相关症状因子结构的相互联系和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现状及与抑郁、焦虑、生活质量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对济南地区320例围绝经期女性进行测试,同时测试150例育龄女性和160例非围绝经期女性以作对照.结果 围绝经期女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为(6.45±3.79),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33.4%,高于育龄女性(4.49±2.57,16.7%)及相同年龄段月经规律的非围绝经期女性(5.21±3.64,20.0%)(P<0.01).焦虑、总的健康状况、抑郁、体育活动、年龄是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较普通中年女性差,年龄增加、健康状况差、焦虑、抑郁为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体育活动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围绝经期女性咽异感症的病因,寻求综合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300例围绝经期女性咽异感症症状、病因、心理特点,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结果围绝经期女性咽异感症的患者中,病因为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的较多。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咽异感症治疗应给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治疗,必要时行辅助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焦虑特质与心率变异性及心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焦虑特质与心率变异性及心率的关系。方法  186名飞行学员 ,完成焦虑问卷并记录 5分钟短时程心率变异性。分析焦虑与心率变异性、心率的相关 ,并分组比较。结果 焦虑与心率变异性无显著相关 ,外显焦虑与心率呈显著负相关。低外显焦虑个体心率较快 (P <0 .0 5 )。结论 用生理指标对焦虑进行评价缺乏敏感性 ,不同的指标对焦虑程度的变化敏感性不同 ,心率用于评价外显焦虑敏感性较好 ;个体自我陈述的焦虑程度与生理指标的变化可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杨爱玲  王婕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5):1077-1078
目的发展和建立促进围绝经期健康的因素,针对性地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55岁围绝经期女性122例,进行生存质量评分(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后,实施健康干预措施:膳食指导、体育锻炼指导、心理卫生指导、生活习惯指导、有害物质的控制,定期的健康教育以及针对干预对象所患疾病的防治等健康促进措施。干预1年后再进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围绝经期女性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健康干预模式对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存质量是有效的,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两院1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资料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HRV分析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比较查体者有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各时域和频域参数有无差别。结果有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心血管事件组),180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无心血管事件组),有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HRV各参数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一般老年冠心病患者如HRV明显降低,则易于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体检的40~60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05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出现第1次月经紊乱的平均年龄是(46±3.63)岁,出现第一次围绝经症状的平均年龄是(47.0±3.99)岁。本次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260人,发生率为64.2%,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人员、居住于城市、健康状况自评差是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围绝经期症状晚于月经改变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与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健康状况自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州市围绝经期女性绝经相关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温州市2 965例40~65岁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以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估其绝经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为68.2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报告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疲乏乏力1 948例(65.70%)、焦躁激动1 785例(60.20%)、失眠1 638例(55.24%)、骨关节痛1 506例(50.79%)、性欲下降1 466例(49.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已婚状态、医务及教育工作者、未绝经、对绝经持不期待态度者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因素。70.22%被调查女性表示对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有需求。结论:温州市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也较高,因此需普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加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改善女性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律失常三者的关系。方法观察统计64例冠心病病人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的变化程度和心率变异性参数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发现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变化的异常程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血压异常增高及HRV降低是导致患者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焦虑特质与心率变异性及心率的关系.方法 186名飞行学员,完成焦虑问卷并记录5分钟短时程心率变异性.分析焦虑与心率变异性、心率的相关,并分组比较.结果焦虑与心率变异性无显著相关,外显焦虑与心率呈显著负相关.低外显焦虑个体心率较快(P<0.05).结论用生理指标对焦虑进行评价缺乏敏感性,不同的指标对焦虑程度的变化敏感性不同,心率用于评价外显焦虑敏感性较好;个体自我陈述的焦虑程度与生理指标的变化可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人心肌缺血发作时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特点.方法 对5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与40例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HRV)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SDNN、SDANN、RMSSD、PNN50、HF显著低于对照组(t=3.125~4.510,P<0.01),LF/HF显著高于对照组(t=3.268,P<0.01).心肌缺血发作时HF显著低于ST段压低后1h(t=3.375,P<0.01),而LF、LF/HF显著增高(t=3.210、3.925,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自主神经活动受损,迷走神经张力减弱,而交感神经张力相对亢进,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老年冠心病短暂性心肌缺血与HR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