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高于对照组患者(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逆转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2.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5,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3,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6,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2,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4,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8,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7,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1,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上消化道早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FujinonEG590ZW型胃镜检查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70例患者。结果放大内镜加FICE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8%、92.6%和91.7%。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癌前病变及早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例,早期胃癌1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3.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6):982-983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17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正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接诊到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该病时常反复发作,加之对病情缺乏了解,他们常出现猜疑和心理负担。慢性胃炎分为两种,一种是浅表性胃炎(也就是非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的充血、水肿及糜烂;另一种则是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胃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目前认为,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断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进展,但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已经发生病变的黏膜病变可以逆转,尤其是已经发生肠化或异型增生的黏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学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2∶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采用常规化学药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及病理检查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疗效均有显著性。结论: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学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有逆转作用,提示中药有干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结果。结果:经过诊断,内镜诊断符合的9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8例,符合率为71.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33例,占48.53%,伴异型增生19例,占27.94%。内镜表现为A型+B型+C型的CAG诊断率远高于A型、B型(P0.05),内镜表现为C型的患者肠上皮内化、异型增生占比远高于A型、A型+B型(P0.05)。结论:CAG内镜检查表现为白相、胃黏膜变薄、粗糙,病理检查诊断能够符合率较高,在临床诊断中两者联合使用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胃粘膜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查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 ,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胃大弯及胃体各取一块行活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 ) ,收集同期病理诊断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 32 9例。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 :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 134例 ,经活检病理证实 12 8例 ,内镜诊断符合率 95 .5 % ,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 2 0 1例 ,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为 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 ,分别为 2 3.8%、4 8.5 %和5 1.7% ,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4 7.5 %、78.5 %和 75 .4 % ,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 14 .95 %、2 8.6 %和 34.9%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治疗肠上皮化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WHO于1972年提出,胃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肠上皮化生为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之一.现就肠上皮化生的特点、病理机制、评价方法、临床干预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复春片与增生平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55例,随机分成两组,胃复春片组28例,增生平片组27例。所有患者均行慢性胃炎一般治疗,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同时行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胃复春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坚持服用3个月。增生平片组口服增生平片每次6片,每天2次,温开水送服,坚持服用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学检查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胃复春片和增生平片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病理检查均有所改善。胃复春片组有效率为67.9%(19/28),增生平片组有效率为77.8%(21/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胃复春片与增生平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均有效果,疗效相似,且安全性良好,但若考虑治疗费用,则胃复春片更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加味四君子汤三联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属脾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及胃黏膜病理改变,对68例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服用甲硝唑与叶酸,其中中西医结合组34例同时服用加味四君子汤。甲硝唑服用1周,其他服用至第24周。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P〈0.05)和病理改变逆转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四君子汤三联疗法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一定程度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