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成年人伴CD2表达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2 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单克隆抗体检测18例成年人CD+2 B-ALL及68例CD-2 B-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D+2 B-ALL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CD-2 B-ALL,18例成年人CD+2 B-ALL的大部分表面标志物与CD-2 B-ALL相似,其中CD10表达水平[(73.78±26.67)%]高于CD-2 B-ALL[(52.84±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CD33表达水平[(15.46±27.41)%]则低于CD-2 B-ALL[(31.15±2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所有B-ALL患者都高表达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 %(13/18)和80.9 %(5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CD+2 B-ALL的CD20阳性率明显低于CD-2 B-A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5)。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表达率为44.4 %(8/18),明显低于CD-2 B-ALL 的72.1 %(4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 成年人CD+2 B-ALL与CD-2 B-ALL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转化,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CD33)及CD20表达明显低于CD-2 B-ALL,提示成年人CD+2 B-ALL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的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107例A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 CD33、CD1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CD14有助于AML-M4、AML-M5与其他亚型的区别。CD2、CD7是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CD19、CD22是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17例ALL患者伴髓系抗原(My+ALL)表达率为11.76 %,85例AML患者伴淋系抗原(Ly+AML)表达率为24.71 %。My+ALL和My-ALL患者的CR率分别为0和71.4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y+AML和Ly-AML患者的CR率分别为33.33 %和80.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4 AML和CD-34 AML患者的CR率分别为40.74 %和8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AML和HLA-DR-AML的CR率分别为48.15 %和79.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免疫表型分析对AL的诊断以及治疗指导、预后判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L)免疫表型诊断意义并对急性白血病各亚型CD抗原表达进行比较。方法 对35例AL患者进行形态学检查,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结果 35例AL患者中,形态学分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1 2例,M2 4例,M3 6例,M4 7例,M5 8例,不能分型AL 1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 4例,L2 2例。免疫表型检查结果在AML各亚型中CD13、CD33、MPO均阳性,CD+34 18例,CD+14 5例。其中2例伴有CD+19,6例ALL患者中,CD19、CyCD79a均阳性,CD+10 4例,CD+20 2例,1例不能分型AL表达CD10、CD19、CD34、CyCD79a诊断为B-ALL,1例混合细胞白血病有淋系和髓系表达,故诊断为混合细胞白血病。结论 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能使AL的诊断率提高,因此对形态无法鉴别的AL,应进一步进行免疫表型检测。  相似文献   

4.
免疫分型对急性白血病诊断及预后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免疫分型对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及预后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复合物(APAAP)法检测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结果 免疫分型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7例,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8例,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10例,混合型自血病(ABL)6例,未分化型自血病(AUL)2例。T-ALL CD7阳性最常见,B-ALL CD19阳性最常见。AML中抗原表达依次为CD33>CD13>CD14>CD15,CD34/CD34/HLA-DR表达阳性率为64.2%。AML中阳性病例完全缓解率低于阴性病例。ABL及AUL治疗效果差。结论 白血病免疫分型可提高确诊率,并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CD117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抗原CD117在各型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9例A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CD11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D117阳性细胞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CD117阳性患者比例及阳性细胞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ALL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AML各亚型中,CD117阳性患者比例及阳性细胞表达水平以M0/M1最高,M5b最低;在5种髓系膜抗原标志中,虽然CD117检测AML的灵敏度低于CD13和CD33,但特异性都较高;CD117与CD34及HLA-DR在AML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但在M3中,CD117表达明显高于CD34和HLA-DR。结论 CD117可作为AL患者MIC诊断分型的重要髓系免疫表型指征,在AML的诊断分型以及AML和AL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及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运用瑞特染色法、FAB细胞形态分类标准、流式细胞术(FCM)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遗传学染色体吉姆萨显带技术及RT-PCR技术对70例确认有t(8;21)与AML1-ETO融合基因双阳性的AML患者及70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70例t(8;21)AML患者中M1 1例,M2 64例,M4 3例,无法分型的急性白血病(AL)2例;免疫表型分析发现CD13、CD33、CD34、CD117高表达,40 %表达CD19,11 %表达CD15,10 %表达CD11b,7 %表达CD7;遗传学显示50 %的t(8;21) AML患者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为性染色体丢失、9q-及超二倍体;RT-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100 %阳性。CD+19 t(8;21) A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72 %,CD+19伴CD+7 t(8;21)AML患者CR率为0,正常核型CR率31 %。结论 t(8;21) AML患者主要在M2中集中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较多见。CD19表达较高,而CD7表达极低,CD34、CD117高表达,这些抗原的表达可能与核型密切相关。CD+19 是预后良好的指标,但同时出现CD+7,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各亚型免疫分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CD45/SSC 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81例 ALL 的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并对其中45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1)B-ALL 中 CD19表达最常见(阳性率为100%),而 T-ALL 中 CD5和 CD7表达阳性率最高,均为90%;B-ALL 和 T-ALL 都存在抗原交叉表达的现象;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 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2)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 ALL)比较常见,本组达到39.5%,常累及 B 淋巴系统(占 My~+ ALL 的84.4%);各髓系抗原中以 CD13表达阳性率最高;此类患者的 CR 率较高,儿童 CR 率为72.2%,成人为78.6%。(3)急性杂合性白血病(HAL)的发病率为19.8%,以髓系、B 系共同表达者居多;并且 CD34表达阳性率较高(81.3%),该类患者 CR 率较低(儿童和成人分别为50%和40%)。(4)CD34在 B-ALL,My~+ALL 和 HAL 中表达阳性率较高,而 T-ALL 中少见(P<0.025)。结论免疫分型在诊断特殊类型的 ALL(如 HAL,My~+ ALL)中具有显著优势;CD19和 CD5诊断 B-ALL 和 T-ALL 的灵敏度较好,但特异性不高,存在抗原交叉表达;CD34和髓系抗原的表达与 CR 率无相关性,但在 HAL,CD34的表达与 CR 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cytic leukemia,ALL)伴CD13表达的免疫表型特点,对包括CD33在内的其他抗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85例初诊ALL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以是否表达My把B-ALL和T-ALL分为My+ALL和My-ALL,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全部85例B-ALL和T-ALL患者均高表达B系和T系相关抗原(100%,100%).所有的B-ALL均不表达T-ALL相关抗原,所有T-ALL均不表达B-ALL相关抗原.CD13的表达率为31%(B-ALL31.4%,T-ALL 28.6%).My+B-ALL和My+T-ALL患者的CD13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和My-T-ALL患者,P值分别为0.013和0.04.My+B-ALL患者的CD15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患者,P=0.000 1.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对于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很大帮助,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推广将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CD13在My+ALL中表达较高(31%),白血病细胞在恶性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表现出特征反映,其临床意义有待于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cytic leukemia,ALL)伴CD13表达的免疫表型特点,对包括CD33在内的其他抗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85例初诊ALL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以是否表达My把B-ALL和T-ALL分为My+ALL和My-ALL,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全部85例B-ALL和T-ALL患者均高表达B系和T系相关抗原(100%,100%).所有的B-ALL均不表达T-ALL相关抗原,所有T-ALL均不表达B-ALL相关抗原.CD13的表达率为31%(B-ALL31.4%,T-ALL 28.6%).My+B-ALL和My+T-ALL患者的CD13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和My-T-ALL患者,P值分别为0.013和0.04.My+B-ALL患者的CD15阳性细胞的中位数高于My-B-ALL患者,P=0.000 1.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对于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很大帮助,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推广将有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CD13在My+ALL中表达较高(31%),白血病细胞在恶性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表现出特征反映,其临床意义有待于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CD+4 CD+25 调节性T(Treg)细胞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及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研究CD+4 CD+25 Treg细胞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儿组20例及非白血病患儿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的数量及比例。结果 初诊患儿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57±1.04)%和(6.75±0.75)%,在初诊患儿组高于对照组(t=16.808,P<0.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数量升高,提示CD+4 CD+25 Treg细胞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判复方参鹿颗粒对肾阳虚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造血异常)(RA/RCMD)造血调控情况。方法 30例MDS-RA/RCMD患者随机分成复方参鹿颗粒组(简称参鹿组)(15例)和十一酸睾酮组(15例),测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结果 参鹿组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有明显上升,治疗前分别为(2.39±0.99)×1012/L、(84.47±28.68)g/L、(81.13±96.85)×109/L,治疗后分别为(2.80±0.98)×1012/L、(94.87±25.63)g/L、(98.67±107.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59、t=2.7009、t=2.2573,均P<0.05 ),十一酸睾酮组仅有血红蛋白数量上升,治疗前为(71.93±27.53)g/L,治疗后为(80.07±26.0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5,P=0.0365);参鹿组治疗后CD+4、CD+8、CD+4/CD+8、NK细胞均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分别为(37.9±5.9)%、(24.0±5.8)%、1.75±0.83、(13.0±6.9)%,与治疗前的(29.3±11.7)%、(29.6±5.8)%、1.12±0.59、(8.8±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94、t=2.6595、t=2.6581、t=2.2288,均P<0.05),十一酸睾酮组治疗后仅CD+8、CD+4/CD+8接近正常值,分别为(22.1±7.5)%、1.50±0.74,与治疗前(26.6±7.5)%、1.18±0.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77,P=0.0420;t=2.9352,P=0.0109),治疗后,参鹿组CD+4表达率为(37.9±5.9)%,十一酸睾酮组为(30.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8,P=0.0474);参鹿组对骨髓细胞CD+13、CD+33、CD+34、CD+64、CD+117的异常阳性表达调控能力强于安雄组(前三者u=2.76、u=3.39、u=2.85,均P<0.01,后两者u=2.17、u=2.46,均P<0.05)。结论 复方参鹿颗粒能有效调控肾阳虚型MDS-RA/RCMD正常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采集68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1d和化疗后第10天的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CD3+、CD4+及CD8+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定量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化疗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4.77±0.76)%比(0.68%±0.36)%,t=21.176,P=0.000]。化疗后CD4+/CD8+较化疗前升高[(1.95±0.72)%比(1.19±0.43)%,t=8.280,P=0.000];化疗后Treg细胞较化疗前明显降低[(1.59±0.58)%比(4.77±0.76)%,t=19.041,P=0.000]。化疗有效组Treg细胞较无效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27,P=0.000)。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调控乳腺癌患者机体的肿瘤免疫耐受,改善其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2例高龄患者和57例中青年患者经化疗+生长因子动员后,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Baxter公司)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集成功。高龄患者动员获得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47±7.04)×10^9/L,中青年患者获得MNC数为(10.89±9.50)×10^9/L,差异有显著性。高龄患者采集获得的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5.24±1.05)×10^8/kg和(2.74±1.04)×10^6/kg,中青年患者采集获得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6.71±2.62)×10^8/kg和(4.82±2.62)×10^6/kg,差异具有显著性。高龄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高龄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相当。结论做好采集前的充分准备,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般会成功地动员采集高龄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 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 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 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106/kg;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 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201,P=0.0035;r=0.8420,P=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0.0013;F=4.622,P=0.0006)。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观察激素敏感的MCF-7细胞在体外干细胞培养和常规培养条件下雌激素受体(ER)变化及对内分泌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变化,初步探讨肿瘤干细胞与内分泌耐药的关系。方法分别于常规培养及干细胞培养条件下(悬浮球培养)培养激素敏感的MCF-7细胞株,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子表型CD44^+CD24^-/low与CD44+CD24+亚群细胞比例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ERa和ERl3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对他莫西芬的敏感程度。分别以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细胞培养条件下CD44^+CD24^-/low亚群细胞的比例为(1.60±0.08)%,比常规培养条件下的(0.27±0.08)%显著增加(t=-12.10,P=0.00),而CD44+CD24+亚群细胞比例由(5.59±0.88)%增至(30.63±4.40)%(t=-5.58,P=0.00)。干细胞培养条件培养下ERα和ERβ表达率较常规培养下调,分别由85.27%和90.53%降至69.43%和7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4,P=0.00;χ^2=303.58,P=0.00),且对他莫西芬的敏感性降低,IC50值由(9.82±0.31)μmol/L升至(16.46±0.50)μmol/L,再次诱导分化后ER并未出现上调,对他莫西芬的敏感性仍旧降低(F=113.63,P=0.00)。结论与常规培养相比较,体外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可以培养出含高比例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44+CD24^-/low与CD44+CD24+亚群细胞的微球囊,其ER仍为阳性表达,但对他莫昔芬治疗敏感性减低,推测其可能是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及其亚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胃癌和21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表达(53.61±13.84)/(72.07±7.83)%,P〈0.01;CD3^+CD4^+T细胞表达(29.84±9.71)/(38.79±5.08)%。P〈0.01;CD3^+ICOS^+T细胞表达(25.80±10.56)/(0.82±0.98)%,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57±1.99)/(0.02±0.04)%,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6.06±6.94)/(20.56±6.54)%,P〈0.05。胃癌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增高,CD4^+T细胞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后早期自然杀伤(NK)细胞的重建情况。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法、T细胞活化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10例NAST后白血病患者及10位健康对照者细胞表面标志及体外免疫功能。结果 移植后28~35 d,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比例降低,分别为(2.03±15.60)%和(22.69±12.29)%,CD+8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平均为(29.26±8.99)%;T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反应减低,其增殖反应刺激指数为94.60±44.87;NK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或增高,为(18.77±9.11)%;NK细胞表面IL-2R表达阳性率增高,平均为(3.71±2.23)%,和正常对照组的(2.05±0.9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44);部分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增强,移植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5.30±12.39)%和(16.60±3.53)%(t=2.135,P=0.047)。结论 NK细胞在NAST后早期即恢复,当特异性免疫功能仍低下时,它可能在机体抗感染和抗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对白血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常规检测与细胞形态学分析,同时抽取骨髓进行骨髓免疫检测和骨髓增生程度判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细胞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细胞大小明显不均匀,核形态分叶过多、形态异常,染色质网状排列等。观察组患者的CD+34CD+123/CD+34比例为(38.24±14.74)%,而对照组为(1.9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