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以2006年1月至12月收住郑州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小儿危重症评分≤70分的SIRS患儿9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感染性SIRS 54例,原发病包括重症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痢疾.非感染性SIRS 42例,原发病包括颅内出血、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捂热综合征、溺水、脊髓肿瘤、小脑肿瘤.观察两组PCT、IL-6、IL-8、CRP、WBC水平及动态变化.结果 感染性SIRS组血清PCT水平高于非感染性SIRS组(P<0.001);脓毒症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72 h血清PCT水平进行性升高(P<0.001).脓毒症患儿IL-6、IL-8水平高于严重脓毒症和MODS患儿(P<0.05);严重脓毒症与MODS患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感染性SIRS脓毒症发展成MODS的患儿中,72 h的CRP、WBC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CT可作为小儿细菌感染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敏感性、特异性优于传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作用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对我院ICU收治的102例危重患儿进行分组.第1组为感染不伴脓毒症者32例,第Ⅱ组脓毒症24例,第Ⅲ组严重脓毒症25例,第Ⅳ组为非感染无SIRS者10例,第Ⅴ组为非感染伴SIRS者11例.患儿于入院后24 h内进行常规的感染筛查,并留取血清查PCT.结果 Ⅱ组患儿的血清PCI、水平与Ⅴ组患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307);Ⅰ组与Ⅳ组PC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357).Ⅲ组与Ⅴ组PC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41);Ⅰ组与Ⅱ组血清PCT差异有显著性(P=0.002);Ⅳ组和Ⅴ组比较PCT差异有显著性(P=0.03);Ⅱ组与Ⅲ组P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92).结论 PCT可能只在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时才明显增高,此时可以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PCT值有助于SIRS的诊断,并对判断脓毒症的危重程度及预后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中的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PICU收治的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危重病患儿80例及健康对照80例,其中SIRS患儿依据是否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分为MODS组(20例)和非MODS组(60例);依据原发病病因分为细菌感染组(60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0例);依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2例)和存活组(68例)。入院24 h内检测PCT和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IRS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较非细菌感染组明显增高(P<0.05),2组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血清PCT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1),2组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2组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患儿血清PCT水平与简化PCI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随着PCIS评分降低,血清PCT水平升高。结论血清PCT水平较CRP能更特异的反映全身炎症反应及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在判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方法 ,选取PICU住院的SIRS患儿67例,按有无感染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PCT、D-D、CRP、WBC,并进行小儿危重评分(PCIS)。将有差异指标与PCIS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28 d临床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预测28 d生存效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脓毒症组中血清PCT和D-D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PCIS低于非脓毒症组(均PPPPOR值分别为1.684,1.003,均P结论 SIRS患儿血清PCT有助于早期识别脓毒症和非脓毒症;血清PCT和D-D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可能是预测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前降钙素(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35例SIRS未合并感染的CTD患儿(CTD组)和30例伴SIRS的细菌感染患儿(细菌感染组)为研究对象,均在患儿入院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测量法测定血清PCT水平.结果 CTD组、细菌感染组PCT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3±0.2)μg/L、(1.6±0.7)μg/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10.51,P<0.001).35例CTD患儿中,3例PCT>0.5μg/L(均为川崎病患儿),阳性率8.6%;30例细菌感染患儿中有22例PCT≥0.5μg/L,阳性率为73.3%,明显高于CTD组(X2=28.62,P<0.001).结论 在伴发SIRS的CTD患儿中PCT水平一般不升高,但合并细菌感染时PCT水平可明显增高.因此,血清PCT值检测是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诊断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价值。方法 检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病史系统中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资料,分为全身细菌感染组(血培养阳性的严重脓毒症和败血症),局部细菌感染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及化脓性骨关节炎),病毒感染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手足口病)。比较各组PCT、CRP水平和阳性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CT和CRP对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148例患儿进入分析,全身细菌感染组19例,局部细菌感染组55例,病毒感染组74例。①CRP水平(mg·L-1)、PCT水平(μg·L-1)和PCT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组低于全身细菌感染组(CRP:21.35 vs 76.0,P=0.001;PCT:0.10 vs 28.09, 32.7% vs 100%,P均<0.001);CRP水平和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组高于病毒感染组(21.35 vs 4.0, 73.1% vs 27.0%, P均<0.001), PCT水平和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阳性率全身细菌感染组高于病毒感染组(84.5% vs 54.0%,P=0.017),局部细菌感染组与全身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PCT水平和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显著高于不合并SIRS者(0.40 vs 0.08,P=0.002;60.0% vs 17.1%, P=0.001),CRP水平和阳性率无显著差异。③PCT和CRP诊断全身细菌感染的ROC AUC分别为0.99和0.84;诊断局部细菌感染的ROC AUC分别为0.54和0.78。结论 PCT是识别全身细菌感染和监测局部细菌感染进展而合并SIRS的敏感指标。鉴别局部细菌感染时,CRP较PCT敏感。  相似文献   

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了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在不同阶段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60例符合SIRS诊断的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行血清CRP测定。同时选择同期住院无SIRS的非危重病儿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CRP水平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MODS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SIRS患儿血清CRP水平在急性期显著升高(92.8mg/L),急性期与对照组(15.1mg/L)  相似文献   

9.
200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1671例患儿中 ,符合1996年第二届世界儿科危重医学大会提出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诊断标准共328例 ,其中男212例 ,女116例 ,发生率19.6 % ,死亡14例 (感染3例 ,非感染11例 ) ,占4.2 %。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计230例 ,未见死亡 ;符合3项计11例 ,死亡2例 ,病死率2.8 % ;符合4项计27例 ,死亡12例 ,病死率44.4 % ;后两者病死率统计学分析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P<0.01)。本组感染性疾病254例 (77.4 % ) ,包括颅内感染8例 ,热性惊厥2…  相似文献   

10.
27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筛选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敏感炎症因子指标,为今后的合理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测定SIRS患儿血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比色法(ELISA)测定血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结果SIRS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TNFα-明显升高,血IL-6阳性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是SIRS早期检测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止血障碍及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机体对病因刺激发生的炎症反应和继而发生的抗炎反应失衡的一种表现。若炎症反应失控,不断自动放大,最后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许多生理、生化、代谢通路被激活,其中凝血过程被激活后引起的凝血系统紊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凝血系统激活又可促进SIRS的发展和恶化,因而认为SIRS就是失控的炎症、凝血和纤溶同时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出凝血系统的功能改变和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按照小儿/新生儿SIRS新定义将收住ICU的患儿分为SIRS组(24例)、非SIRS组(21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SIRS组按预后再分为死亡组(10例)和生存组(14例),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共10项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结果 (1)SIRS组中PT、APTT、TAT、TM、DD、TPA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升高(P<0.05);AT-Ⅲ、PC水平均较非SIRS组及对照组降低(P<0.05),非SIRS组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LT、FBG水平在SIRS组、非SIRS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SIRS患儿中,死亡组与生存组各出凝血指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1)SIRS患儿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活化、抗凝活性的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2)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是疾病早期针对性反映患儿凝血系统所处状态的良好指标;(3)分子标志物对预后的意义尚需大样本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按危重症评分将患儿分为SIRS1(≥90分)、SIRS2(80~90分)及SIRS3(≤80分)3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于急性期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AT-Ⅲ)、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活性,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SIRS患儿急性期血浆DD及PAI-1含量均增高,AT-Ⅲ、PLG、t-PA含量降低,随着危重症评分的减少,变化程度更显著;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及PAI-1含量与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AT-Ⅲ、PLG、t-PA含量与危重症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AT-Ⅲ、DD、PLG、t-PA、PAI-1水平可反映SIRS患儿体内凝血纤溶紊乱程度,并与病情的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D11b表达对诊断和判断病情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SIRS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D11b表达水平,28例一般感染性疾病,不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对诊断SIRS的灵敏度、特异度,评价它们对诊断SIRS和判断病情的价值。结果:急性期SIRS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为(96.7±8.1)%,高于对照组的(85.1±5.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性粒细胞CD11b>92.24%为阳性标准,诊断SIR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2%,92.9%。急性期SIRS组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为(13.4±8.6)%,对照组为(19.2±6.4)%,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为(7.3±3.0)%,低于非感染SIRS组的(19.3±2.9)%和脓毒症组的(15.9±12.5)%(P<0.01)。恢复期SIRS组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为(13.35±4.89)%,对照组为(13.8±4.7)%,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11b可作为诊断SIRS的可靠指标,淋巴细胞CD11b表达下调可能是SIRS患儿病情加重的信号。[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7):540-54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危重症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酶学变化对疾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对该院1998~2000年危重症伴SIRS患儿80例及同期住院非SIRS非危重患儿40例6项血清酶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危重症伴SIRS患儿6种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血清酶学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酶学改变可作为MODS的预测指标,全面监测血清酶学变化对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