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 09—2006 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 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09—2006-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263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出现心电图变化者进行分析。结果出现异常心电图变化有77例(心律失常57例),其中围手术期出现变化的有65例[交界性2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7例,CRBBB+交界速5例,CRBBB+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3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2例,CRBBB+早搏2例,CRBBB+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LAH 4例,电轴左偏19例;术后1个月出现变化4例(其中CRBBB3例,电轴左偏1例);术后3个月出现变化5例(其中交界性1例,CRBBB 3例,CLBBB 1例);术后6个月出现变化3例(其中交界性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对心脏电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从而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近期、中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容忽视,术后长期密切随访观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18例VSD封堵术后C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接受VSD封堵术并经心电图检测确诊CLBBB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9±2.33岁(3岁2个月~10岁5个月),男性11例、女性7例,随访时间中位数5年(3个月~10年)。14例无心力衰竭患儿中4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CLBBB即恢复,随访3~6个月各项指标均无异常;8例随访5~10年,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心房利钠肽均无异常,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大;2例接受封堵器取出及VSD修补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余无异常,另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随访1年QRS波时限较术前缩短,心功能无异常,LVDD增大。4例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中3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术,1例行左室起搏,术后QRS波均150 ms;1例行CRT术后3天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另3例随访1~2年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CLBBB患儿,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若无效,可选择手术取出封堵器,但有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若合并心力衰竭,CRT或左室起搏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中远期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VSD介入封堵术的1 071例患儿在术后第l、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的门诊随访资料。结果1 071例患儿中,早期(术后1个月内)出现心律失常者272例(25.4%),主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期前收缩等,其中Ⅱ度以上AV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22例(2.1%),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在以后的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2.8±1.7)年(1~107个月),持续存在心律失常者161例(18.2%),主要为AVB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严重心律失常10例(1.1%);4例迟发型AVB中3例在术后早期就已出现过AVB,1例患儿随访过程中复发CLBBB并出现左心室增大,最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4例患儿随访过程中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AVB或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复发可能性大;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可出现复发或加重;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大多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分析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儿科行经皮 VSD 封堵术后出现 CLBBB 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 CLBBB 出现的时间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11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3.9岁(3.4~17.5岁),术后出现 CLBBB的中位时间为2.8个月(1 d ~25.4个月),其中4例为术后1周内出现,1例为术后1周~1个月,6例为术后1个月以上,最迟出现为术后25.4个月。11例患儿中,5例经药物治疗早期心电图恢复正常;3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其中2例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 VSD,术后1例恢复正常心律,1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1例未行手术取出封堵器,仍为 CLBBB;3例患儿因 CLBBB 出现时间晚(≥6个月)且无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至随访结束,4例患儿心电正常;4例持续存在 CLBBB;1例转为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转为正常心电后再次复发 CLBBB,其中1例复发病例出现左心室增大,最后因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VSD 封堵术后早期及中远期均有可能发生 CLBBB,早期出现的 CLBBB 经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心电;持续存在的 CLBBB 可致心肌收缩不同步引起心功能不全。对 VSD 封堵术后出现的 CLBBB 应及时予适当治疗,并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术后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VSD介入术后并发CLBBB 9例患儿的一般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9例患儿年龄、VSD及封堵器类型、术后CLBBB出现时间及转归、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年龄:除1例年龄偏大外,其余8例均在5岁以内。VSD及封堵器类型:膜周型VSD伴假性膨出瘤3例,嵴内型VSD 6例;1例选择对称型封堵器,2例选择小腰大边型封堵器,6例选择偏心型封堵器。术后CLBBB出现时间及转归:术后3 d内8例、术后1个月1例;8例术后早期并发CLBBB患儿在住院期间经药物治疗后有4例恢复正常,其中2例术后1个月复查,再次出现CLBBB;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CLBBB的患儿接受外科手术后,次日CLBBB恢复正常。LVEDD及LVEF变化:2例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出现不同程度LVEDD增大,其余7例未出现明显LVEDD增大,9例均未出现LVEF下降。结论VSD介入治疗应严格遵循专家共识、规范化操作;对低龄VSD患儿介入封堵治疗应谨慎;在保证封堵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称型封堵器。VSD介入术后并发CLBBB近期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远期出现LVEDD增大,对于术后出现CLBBB病例,应严格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访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并发的传导阻滞,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2002-06—2005-07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经导管介入治疗89例VSD患儿,对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儿应用Amp latzer膜部VSD封堵器67例,国产对称型VSD封堵器20例,Amp latzer导管封堵器1例,pfm弹簧圈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次,其中1例应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20天恢复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3例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次,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次,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5例次,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次。结论传导阻滞是VSD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经治疗预后良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诊疗的关键,对心内传导系统远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关闭术后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双盘封堵器关闭膜周型室缺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患儿年龄、性别、缺损位置、缺损直径、封堵器大小、封堵器直径与缺损直径的差值及封堵器形状与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性。结果220例患儿室缺封堵术后,发生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55例(发生率25%)。其中以束支传导阻滞最多见,Ⅱ度Ⅱ型以上的传导阻滞发生率较低。其构成比分别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27.3%,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5.5%,左前半支阻滞(LABBB)23.6%,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半支阻滞(RBBB+LABBB)30.9%,Ⅱ度Ⅱ型1.8%,高度3.6%,Ⅲ度7.3%。结论经双盘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与患儿年龄、缺损位置、缺损直径相关。膜周型室缺与房室传导束密切的解剖关系是经导管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术前如何通过影像学分型,选择恰当的病例,以及封堵方式和封堵器材的改进将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6例IVSD患儿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显示VSD直径(6.8±5.3) mm.所有患儿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24个月通过TTE、心电图检查等方法,从患儿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及心律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封堵器置入成功40例,未成功6例,成功率82.6 %;4例封堵器释放后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复查残余分流消失.随访中未发现新出现的三尖瓣返流病例;2例原为少量三尖瓣返流者,封堵术后出现中量返流;1例术前伴中度三尖瓣返流,术后出现了重度返流.4例于术后3~6 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规应用激素等药物治疗,2例痊愈,2例置入临时起搏器8~10 d完全恢复;术后出现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性期前收缩,随访3个月均完全恢复.结论 部分IVSD可选择介入治疗,近中期效果良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加强其并发症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