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对原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原因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52例UPJO患者经MSCT扫描CTA、CTU重组后,对引起梗阻的原因做出分析,再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2例患者共54处UPJO,CT怀疑39处为肾盂输尿管狭窄,14处为迷走血管压迫所致,1处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息肉。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影像结果与手术病理相一致。结论MSCT扫描和重组可作为原发性UPJO术前评估的重要和常规方法,以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2.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因、X线、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病因诊断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CT检查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阻梗16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的连接部形态特征及尿路积水情况。结论:尿路造影结合CT检查是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病因定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治疗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罗敏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07,22(9):942-94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增强肾皮质期尿路成像(MSCTU)对非结石尿路梗阻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MSCT平扫结石阴性的梗阻性肾积水患者行肾脏三期扫描即肾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扫描,将肾皮质期原始图像数据重建后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多种3D重组图像再做出诊断,将诊断结果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肾皮质期MSCTU图像结合轴面图像诊断输尿管结核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18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5例,邻近部位恶性肿瘤侵犯输尿管7例,输尿管炎症5例(其中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输尿管息肉),梗阻性膀胱6例,结石排出后尿路扩张2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合并输尿管囊肿1例,血管压迫1例.均显示梗阻的部位,病变的形态、大小及尿路扩张情况.诊断敏感度100%,诊断符合率97.2%.结论:静脉增强肾皮质期MSCTU图像结合轴面图像对非结石性尿路梗阻疾病能准确定位和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次团注技术对迷走血管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断价值. 方法 52例UPJO患者采用分次团注技术扫描,观察有无迷走血管、迷走血管的起源及其与UPJO之间的关系,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 结果 52例患者中,CT怀疑14例为迷走血管压迫所致,其中10例为左侧副肾动脉,1例为起源于左肾动脉的卵巢动脉,1例为右侧副肾动脉,2例为左侧性腺静脉,均与手术病理相吻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结论采用分次团注技术能准确对迷走血管压迫所致的UPJO患者做出病因诊断,以指导手术,并且减低了患者所接受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对儿童泌尿系集合系统及输尿管畸形诊断的最佳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方法,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行MSCTU多期扫描的集合管系统及输尿管畸形患者159例,分别计算MSCTU平扫+多平面重组(MPR)、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轴位+图像后处理技术[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对泌尿系各种畸形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159例患者中MSCTU平扫+MPR和增强三期扫描(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轴位+图像后处理技术(MPR、MIP、VR)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狭窄(63.49%、79.37%、87.30%、95.24%);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7.54%、29.82%、29.82%、92.98%);单纯输尿管囊肿(73.33%、73.33%、73.33%、100%);肾外型肾盂(66.67%、66.67%、66.67%、83.33%).MSCTU平扫可显示合并的结石,MSCTU增强扫描排泄期MPR图像可分段追踪显示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囊肿等,且MIP及VR图像可直观、全貌显示泌尿系管道系统.结论 MSCTU平扫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有限,MSCTU多期相的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儿童泌尿系集合系统和输尿管畸形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泌尿系统先天异常的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诊断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在诊断泌尿系先天异常方面的特点、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3年间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先天异常患者33例,均行MSCTU成像,对全泌尿系扫描,排泄期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仿真膀胱镜(VC)检查,获得完整、立体的尿路影像。结果 经MSCTU诊断泌尿系先天异常33例,包括异位肾、马蹄肾、肾盂旋转不良各1例,附加肾、输尿管瓣膜症、腔静脉后输尿管各2例,巨输尿管4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6例,双肾盂双输尿管9例,膀胱憩室5例。输尿管显示率91%(61/66侧),所有显影输尿管中上段腔内对比剂平均CT值520HU,后处理图像显示泌尿系解剖结构清晰、立体感强,完全能满足诊断。结论 MSCTU对显示泌尿系先天异常的整体解剖形态和细微病理变化能力强,能明显提高诊断率,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外生性肝细胞肝癌的MSCTA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外生性肝细胞肝癌(EHC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EHCC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容积再现重组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在肿瘤定位及周围器官侵犯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23例25个EHCC最大径6.5~17.5cm,平均10.8cm。肿瘤与肝脏以蒂带连接2处,基底连接23处,起源于肝右叶及尾状叶者(12个)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左叶者(11个)主要由肝左动脉供血,MSCTA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5/25)。肿瘤侵犯周围器官4例5处,MSCTA仅显示3处侧支供血动脉。结论:MSCTA通过显示EHCC供血动脉,能准确进行定位诊断,对判断周围器官的侵犯亦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倩  刘浩  周昕  陈俊  朱善良 《放射学实践》2023,(9):1195-1199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泌尿系超声检查流程在儿童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UFP)致肾积水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行UFP切除术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行超声检查前30min内大量饮水(500~1000mL),超声仔细检查肾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近端输尿管是否有肿块导致肾积水,手术后3及6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结果:43例患者中男42例(97.7%),女1例(2.3%),年龄3~15岁,平均(9±3)岁。单发40例,多发3例;左侧输尿管息肉37例(44枚),右侧输尿管息肉4例(4枚),双侧输尿管息肉2例(4枚)。超声于术前准确定位并正确诊断31例(35枚),诊断符合率为72.1%(31/43),其中左侧输尿管息肉30枚,右侧输尿管息肉1枚,2例患者双侧输尿管息肉共4枚。息肉呈条索状、乳头状或柱状,低回声,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示息肉内可见血流信号,频谱呈低速高阻型,息肉中位长度为 15mm(5~50mm)。所有病例的息肉经手术完整切除并取得病理结果,术后均进行随访,无1例息肉复发,积水程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UFP引起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有效评估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在肾盂、输尿管、膀胱尿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证实发生尿漏的患者进行三期MSCTU检查,采用多种CT图像后处理技术(MPR、MIP、VR)综合分析其MSCTU表现特点。结果:15例尿漏患者中,肾盂尿漏5例,输尿管漏8例,膀胱漏2例。尿漏患者MSCTU的排泄期表现为对比剂外溢,MIP、VR并结合MPR可以清晰显示漏口的部位及范围,并可显示伴发的肾实质破裂,肾包膜下血肿、肾周间隙积液、原发肿瘤(宫颈癌转移瘤侵及右输尿管)及泌尿系先天畸形等。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能清晰显示尿漏的部位、漏口并初步判断尿漏发生的原因,可以作为诊断尿漏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MSCTU)在肾盂和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年间临床资料完整的肾盂和输尿管疾病患者46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排泄期图像进行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获得完整的尿路影像。结果46例中,肾盂和输尿管结石16例,先天畸形12例(包括重复肾盂输尿管、腔静脉后输尿管、肾盂输尿管交处狭窄、额外肾),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肾盂、输尿管癌7例,膀胱癌累及输尿管4例,外压性病变2例。结论MSCTU对肾盂和输尿管疾病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技术对泌尿系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此技术相对IVU检查的优越性。方法:40例泌尿系病变患者分别行3期CT增强扫描、CT尿路成像及IVP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MSCTU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果:40例CT检查(包括常规轴位扫描和重组图像)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性质、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以及继发改变,明显优于IVP。结论:MSCTU具有图像质量好、对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IVP检查的特点,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基本可以取代IVP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1例患者分别行腹部加压IVU及腹部加压MSCTU。将MSCTU获得的图像传输至独立工作站,并进行三维(3D)、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等技术处理。结果:MSCTU诊断符合率、肾脏显影率及输尿管梗阻扩张显示率分别比IVU高41.9%、16.1%和6.5%。结论:MSCT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诊断、判断肾功能和显示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均优于IVU。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的MSCT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18例,所有的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法进行图像重组。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DSA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后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MSCTA漏诊,经DSA检查发现。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0mm。MSCTA所发现的17个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的表现。结果:21例中,MSCTA发现21个动脉瘤,DSA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DSA只发现1侧,另1例MSCTA及DSA均未发现病变;21个动脉瘤中18个为圆形或类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6.9mm(2.2~15mm);21个动脉瘤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5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位于前交通动脉。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正常及异位起源支气管动脉(BA)的检出及其对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108例肺结核大咳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 MSCTA 检查,对其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获得起源正常及异位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分支类型等解剖信息。MSCTA 检查后3天内所有病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与 MSCTA 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8例肺结核大咳血患者中,MSCTA 发现起源正常支气管动脉254支(254/273,93.0%),异位起源支气管动脉19支(19/273,7.0%);发现咯血责任血管170支。以 DSA 为金标准,MSCTA对支气管动脉的检出率为97.5%,MSCTA 对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为95.0%。结论:支气管动脉 MSCTA 对发现正常及异位起源支气管动脉及辅助介入手术治疗大咯血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并能同时对肺部疾病进行评价,可作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输尿管梗阻IVU不全时MSCTU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在IVU显影不佳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管梗阻性疾病,包括10例结石共12枚(其中8例伴管壁增生,1例合并炎性息肉,1例合并炎性息肉及对侧双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例炎性息肉狭窄,2例输尿管周围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2例乳头状上皮癌。在IVU显影不佳时,30min松压即刻采用MSCT行尿路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MSCTU),在工作站(AW42)上对原始图像进行MPR、CPR、VRT、MIP等多种后处理。结果:18例均为单侧输尿管阻塞性病变,MSCTU均获得高质量图像显示梗阻部位,并揭示梗阻原因。结论:IVU显影不佳即刻行MSCTU是可行的,并有助于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定位、定性,是对不足IVU的一个成本-效益比较高的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with volume rendering (VR)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reconstructions in recognizing 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UPJO).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seven patients with UPJO underwent MSCT. To visualise the excretory system, 50 ml of uroangiografic contrast medium was administered by drip infusion via the cubital vein 180 minutes before the CT scan. MSCT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injection of 120 ml of contrast medium at a flow rate of 3.5 ml/sec. Dual-phase scanning was performed 25s and 55s after contrast medium administration. MIP and VR reconstructions were obtained on a dedicated workstation. RESULTS: In 11/27 (41%) patients, UPJO was due to an anomalous ureteropelvic junction (UPJ). In 9/27 (33%), the stenosis was caused by anomalous vessels. In 3/27 (11%), stenosis was due to an anomalous UPJ position even though anomalous accessory vessels could be seen. In 4/27 (15%), anomalous vessels were also identified but the presence of a pyeloureteral stent did not allow us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se vessels were the cause of UPJO. CONCLUSIONS: MSCT and MIP and VR reconstructions allow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uses of congenital UPJO an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appropriate treatment planning.  相似文献   

18.
谢春  沈文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09,24(1):54-58
目的:分析脾动脉瘤(SAA)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探讨MSCTA的诊断价值及SAA的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由MSCT诊断并经原位肝移植术证实的脾动脉瘤合并门脉高压的1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法(VR)等后处理方法评价脾动脉瘤的特点,对动脉瘤长径与脾动脉主干直径做相关性分析。观察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通道,判断门体分流的类型。结果:应用MSCT进行血管结构三维重组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15例SAA中单发7例和多发8例,共25个瘤体,20个为囊袋状,5个为梭形,14个位于脾门区(56%),8个位于脾动脉主干远段(32%),其中2个伴瘤体钙化,2个伴瘤体内血栓形成。门静脉血管成像15例均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大,其中4例合并脾肾分流,1例存在胃肾分流,3例伴有附脐静脉开通。动脉瘤长径为1.0~6.2cm(1.93±1.07)cm,脾动脉主干直径为4.4~11.4mm(6.90±1.65)mm,脾动脉瘤大小与脾动脉主干直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84,P〈0.001)。结论:MSC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能准确显示脾动脉瘤的大小及位置,以及门体分流的类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做为随访和指导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14例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证实。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征象,可作为假性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