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a SAH后发生脑积水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SAH后未发生脑积水的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成功率100%。a SAH后发生脑积水与年龄、SAH发生次数、Hunt-Hess分级和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存在相关性。结论对于高龄(≥60岁)、SAH发生次数超过1次、Hunt-Hess分级Ⅱ级以上、发生脑血管痉挛等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高度警惕脑积水的发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预防疾病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处理32例手术治疗的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慢胜脑积水的发生率在年龄大于60岁和小于60岁患者之间、Hunt-HessⅢ~Ⅴ级和Ⅰ~Ⅱ级之间、后循环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与其他部位动脉瘤之间、出血次数在两次以上与一次之间、有脑室积血与无脑室积血之间,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年龄大于60岁,Hunt-HessⅢ~Ⅴ级,后循环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两次以上出血和有脑室积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方法:选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则同期未发生脑积水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脑积水的相关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后循环、高血压病史、多发动脉瘤、动脉瘤侧左、脑室扩大、早期手术以及出血破入脑室等因素均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独立性因素,而Fisher分级、多次出血、高龄以及Hunt-Hess分级为引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多因素.结论:从单因素与多因素两方面分析引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并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汪春雷  朱洁 《医学综述》2013,(16):3002-300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所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患者与非脑积水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所在位置等9个相关指标上有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 676例中发生(慢性)脑积水129例,发生率为19.1%。发生脑积水患者及未发生脑积水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率、动脉瘤位置、Fisher及Hunt-Hess级别6个指标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慢性脑积水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破入脑室、有高血压病史及Fisher和Hunt-Hess级别高是导致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约19.1%的患者发生慢性脑积水,这些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出血破入脑室等特殊情况,临床医师可根据高危因素提早进行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为慢性脑积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aSAH患者发生慢性脑积水20例,发生率为1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多次出血与aSAH后慢性脑积水有关,而性别、动脉瘤位置、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与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多次出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多次出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对具上述高危因素的aSAH患者密切观察,早期诊断并及时处理以减少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及其他临床因素在成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慢性脑积水分为非脑积水组和脑积水组。首先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脑脊液中TGF-β1浓度的差异性;再通过回顾性分析,筛选可能导致慢性脑积水的临床危险因素;最后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加以确定。结果(1)16例患者(12.4%)并发慢性脑积水,诊断慢性脑积水的平均时间为31.6±17.0 d;(2)在第13天脑积水组的TGF-β1浓度显著性增高(P<0.05);(3)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在高血压病史、SAH次数和首诊时Hunt-Hess分级、脑室扩大、动脉瘤位置、Fisher分级、脑室脑池积血分布计分及术后颅内感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首诊时脑室扩大、动脉瘤位置、Fisher分级、脑室脑池积血分布计分和术后颅内感染为临床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成年aSAH患者,首诊时脑室扩大、动脉瘤位置、Fisher分级、脑室脑池积血Graeb评分和术后颅内感染是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预测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它们较脑脊液中TGF-β1浓度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水肿的易患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择民权县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5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慢性脑积水发生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进入脑室、高血压病史、Fisher级别、Hunt-Hess级别、出血位置、年龄均为导致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及时了解和关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否存在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有效借助CT扫描判断脑积水发病及病变程度,及时给予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类型、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35例动脉瘤性SAH后并发脑积水情况,分别对动脉瘤发生部位、SAH次数、Hunt-Hess分级和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全组GOS评分良好20例,轻残9例,中残4例,重残2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在处理动脉瘤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治疗为宜.慢性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最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季楠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3):151-15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 本组9l例患者均由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有CT证实的SAH存在,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危险因素与脑积水发生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①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H-H分级);②出血破入脑室;③既往高血压病史;④多次出血。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并发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早期形成急性脑积水给以脑室外引流,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可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头颅CT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引流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病情缓解后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但减压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应早期行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可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87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发生情况,将发生脑积水的42例纳入A组,未发生脑积水的145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性SAH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术后有无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时动脉瘤性SAH的临床状态(Hunt-Hess分级)、出血次数、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入院时SAH出血状态(Fisher分级)、早期腰池引流情况与脑积水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等级Hunt-Hess分级、出血破入脑室、高等级Fisher分级是动脉瘤性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早期腰池引流为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等级Hunt-Hess分级(≥Ⅲ级)、出血破入脑室、高等级Fisher分...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腩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归分析本院3年来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7个因素在SCVS组与无S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计数>15×10 9/L均为SCVS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以上、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96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有无晒积水分为脑积水组(11例)和非脑积水组(85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筹异。结果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出血破入恼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动脉瘤性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形成有较明确的影响因素,熟悉这些因素,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介入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以术后发生急性脑积水的9例患者作为脑积水组,术后未发生急性脑积水的27例患者作为非脑积水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动脉瘤位置和早期腰池置管持续引流作为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Hunt-Hess分级和早期腰池置管持续引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前者为危险因素(OR=14.54,95%CI为1.33~158.95),后者则为保护因素(OR=0.04,95%CI为0.00~0.44)。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示发生急性脑积水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而早期腰池置管持续引流则是明确的保护因素,有明确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震宇  叶新运  蒋秋华 《吉林医学》2012,33(9):1848-1849
目的:分析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8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出院时修订Rankin残疾量表为终点,评估多个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CT Fish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高CT Fisher分级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56例已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18例患者(32.14%)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Hunt-Hess≥Ⅲ级,Fisher≥Ⅲ级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高(P<0.05);入院及住院期间血糖水平越高,出现血管痉挛的比例越高(P<0.05),超过发病3d手术者其发生血管痉挛的几率也高于3d内手术者(P<0.05).结论 Hunt-Hess≥Ⅲ级、Fisher≥Ⅲ级、入院时血糖水平、住院期间血糖水平、手术时机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形成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形成脑积水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脑积水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元logistic分析得出,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形成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脑室积血与脑积水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OR分别为1.030、1.176、4.028和0.671。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形成脑积水与多种因素相关,对于这类脑积水患者必须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密切因素.方法:收集710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对其年龄、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范围、挫伤及血肿范围、脑室积血范围、去骨瓣减压情况、颅内感染、腰穿情况等因素与迟发性脑积水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与脑积水发生有关系的因素.结果: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6.34%.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首要危险因素,尤其对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腰穿可以明显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迟发性脑积水.去骨瓣减压术、脑室积血、颅内感染及高龄也是迟发性脑积水的重要相关因素,而颅内血肿量及GCS评分与外伤迟发性脑积水的相关度较低.结论: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腰穿及防治颅内感染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