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典的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心肌的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其实施的不便和对机体的潜在性伤害,使得经典的缺血预处理方法在临床上不能有效的应用;根据缺血预处理发生的机制,利用药物来诱导缺血预处理的发生,产生于经典缺血预处理同样的保护效果已成为缺血预处理方法研究的主题。阿片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广泛;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在心脏、血管、消化道、肾脏等组织中存在。阿片物质心脏自身合成、释放来调节心脏正常活动。阿片受体激动后,能够抑制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内流减弱,防止钙离子超载,并通过激活内源性保护物质,减轻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诱导下内源性强啡肽(Dyn)在血浆水平与心肌mRNA水平的变化以及κ阿片受体Dyn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PC+I/R组,选择性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IPC+I/R组.用放射免疫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测定大鼠血浆Dyn与心肌Dyn mRNA表达水平,观察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对于大鼠心肌IPC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大鼠心肌IPC可以使血浆Oyn浓度明显增高(P〈0.05),但心肌mRNA水平尚无明显变化.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能够阻断心肌IPC对于I/R组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结论:IPC可通过增加血浆Dyn水平激活κ阿片受体产生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阿片受体参与大鼠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中应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和阻滞剂纳络酮,研究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和吗啡药物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行Langendorff心脏灌流:①停灌/再灌组(I/R);②纳络酮组(NAL);③缺血后处理组(Post-con);④纳络酮加后处理组(NAL Post-con);⑤吗啡组(MOR);⑥吗啡加纳络酮组(MOR NAL)。观测左室内压变化速率(±dp/dtmax),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含量(LDH),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心脏复灌初期采取缺血后处理或灌注吗啡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纳络酮对停灌/再灌心肌没有影响,但可削弱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果并完全取消吗啡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阿片受体的激活是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再灌之初给予吗啡能起到缺血后处理样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茜  周荣华  刘斌 《西部医学》2009,21(1):16-18
目的研究单纯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缺彬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幼兔(3—4周龄),利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灌注其离体心脏,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KH液自主动脉逆行灌注心脏,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mmHg(1 mmHg=0.133kPa),平衡灌注心脏15min,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Control)组:继续灌注15min;缺血预处理(IPC)组:缺血5分钟,再灌注10分钟。然后两组心脏均st.Thomas停搏液诱导停跳,常温(37℃)缺血60min(保湿保温),再灌注60min。记录冠脉流量(CF),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功能指标,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心肌细胞内丙二醛(MDA),高压液相色谱测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甘(ATP)含量,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计算心肌含水量(WC)。结果除IPC组再灌注60min时点的CF恢复率与对照组相近,其余再灌注时点IPC组的LVDP恢复率、+dp/dtmax恢复率、-dp/dtmax恢复率和CAF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IPC组LDH、心肌含水量、MDA低于对照组,而ATP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预处理能减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的对抗心肌缺血/复灌(I/R)损伤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全心停灌30 m in、复灌120 m in复制I/R模型,测定心室力学指标和复灌各时点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实验结束测定心肌组织form azan含量。酶解分离的心肌细胞采用缺氧60 m in、复氧60m in复制H/R模型,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结果:在离体心脏模型上,与I/R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组织的form azan含量明显增高,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明显降低,同时缺血后处理明显改善心室力学指标,缓解冠脉流量的减少;在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缺氧后处理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 inaltorph im ine(nor-BN I)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 itoKATP)阻断剂5-hydroxydecanoate(5-HD)在离体大鼠心脏模型和分离心肌细胞模型上均能明显减弱缺血后处理的作用。同时在心肌细胞模型上,与H/R组相比,κ-阿片受体激动剂U 50488H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其作用可被m itoKATP阻断剂5-HD所阻断。结论:缺血后处理具有抗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κ-阿片受体和m itoKATP有关。  相似文献   

6.
阿片受体诱导心肌冬眠与心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使用低温晶体液保护供心有一定效果,如何进一步延长供心保存时间,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新近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冬眠期间心肌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变化与心脏手术中应用低温和冷晶体液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7.
周必强  郭酉新 《广东医学》2002,23(12):1248-1249
目的研究吗啡受体在离体大鼠心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大白鼠工作心模型,比较缺血预处理和纳络酮+缺血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后模型,左室压(LVP)、左室舒张末期压(LVDEP)、左心室内压上升及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主动脉压(AP)、冠脉流量(CF)、主动脉流量(AF)和测定冠脉流出液乳酸脱氢酶(LDH),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及自灌注停搏液至完全停搏的时间(AT)。结果纳络酮明显抑制了心肌缺血预处理所产生的心肌功能恢复,使ATP含量和SOD活性下降,增加了LDH的漏出,纳络酮抑制了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吗啡受体介入了离体大鼠心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阿片样物质(opioid)种类繁多,其作用通过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OR)实现.OR在体内分布广泛,目前公认的亚型主要为μ、κ、δ、σ、ε及孤儿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 1 receptor, ORL1)6类,各类亚型激动后产生的作用不一致.心血管系统主要存在μ、κ及δ受体,人体心房肌3种均有分布,主要是δ和μ受体,血管上存在κ受体和μ受体;成年大鼠心脏以κ和δ受体为主,血管上主要是κ受体[1].阿片样物质的心肌预处理保护作用研究较为深入,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6年Murry等首次提出了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的概念,提出心肌在经受多次短暂缺血再灌后能在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中延迟并减轻心肌的损伤,从而提高心肌的耐受性。缺血预处理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对心肌功能也有保护作用。这一现象的发现,促使人们对其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在缺血性心脏病的I临床防治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对家兔股以复短暂夹闭与开放进行IPC,然后复制在体心脏I/R模型,观察肢体IPC对于皇续长期I/R损伤所致心肌细胞乳酸氢酶(LDH)漏出和心肌梗面积的影响,并与相应的心脏IPC组时间比较。结果:肢体缺血预处理明显缩小民梗互面积,减少心肌组织乳酸脱氢酶漏出,与心脏IP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I/R  相似文献   

11.
再灌注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有利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从而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缺血预处理是一种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诱发的心律失常最为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其主要通过释放"触发物质"启动心肌保护,然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上较重要的物质启动信号转导,最终产生效应子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去甲肾上腺素和腺苷联合应用预调心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和腺苷模拟缺血预调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腺苷预处理组,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腺苷预处理组,先分别缺血或药物预处理5min,间隙10min后心肌局部缺血30min,再灌注3h,连续监测心率和血压并在预处理前和再灌注后3h经右心房采血检测肌酸磷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结果:CK和MDA值各组基础值无显著差异,再灌注后3h各预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间无差异,但腺苷预处理时血压剧烈下降,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时血压剧烈升高,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腺苷预处理时血压平衡,结论: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腺苷可使心肌对缺血产生有效预适应,同时避免单独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腺苷模拟缺血预调时血压的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无创性肢体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无创性肢体预适应(RIP)后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后心肌形态学、梗死面积和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 通过连续3d,每天1次3个循环下肢无创性5min缺血、5min再灌注,建立RIP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心肌缺血再灌组(I/R组)、心肌缺血预适应组(CIP组)和RIP组。以HE染色法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以红四氮唑染色法确定心肌梗死范围;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MMP-2、MMP-9和TIMP-1的水平。结果 与I/R组比较,CIP和RIP均能明显改善心肌损害的形态学改变,降低心肌细胞的肿胀、减少间质出血和炎性细胞的浸润;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1);降低缺血区心肌MMP-2和MMP-9的水平,增加TIMP-1的水平(P〈0.05)。结论 RIP不仅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而且能降低心肌细胞基质的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立春  陈国桢  方中良 《医学综述》2008,14(15):2252-2254
缺血预适应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强大的自身保护机制。近20年来,对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对其确切机制以及与热休克蛋白的关系还存在争议。近几年来,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保护作用特别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延迟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与热休克蛋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理抗心肌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上海  梁伟钧 《医学综述》2007,13(24):1957-1959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心肌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启动许多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有相关,如fas家族基因、Bcl家族基因、c-fos基因、c-jun基因、核因子κB等。而缺血预处理可以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这可能是抑制相关凋亡基因有关。全面了解这些基因表达改变及其意义,对于揭示缺血预处理的分子机制,从而进一步探索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调对离体鼠心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离体灌注的大鼠工作心脏模型,研究常温及低温缺血条件下不同预调方案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在常温或低温缺血条件下,缺血预调均可促进缺血后心肌功能的恢复,诱导心肌保护作用。对常温缺血心肌单次5min缺血再灌注的预调方案产生最佳的保护作用,但在低温缺血心肌,两次5min缺血再灌注才可诱导最佳的保护作用。当最大的保护作用诱导后,进一步预调不再增强保护作用,缺血预调诱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具有饱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探讨止血带下肢体的缺血预处理对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实验分对照组、短时间缺血预处理组和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各组兔分别于松止血带前、松止血带后 10、20、40、60 min取腓肠肌测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预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在长时间应用止血带前进行短时间缺血预处理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地氟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氟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P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地氟醚预处理组(D组),每组10只;后两组接受左冠脉前降支3h阻断和3h再灌注。D组在缺血前吸入肺泡最小有效浓度(1MAC)的地氟醚,30min后吸入纯氧15min。每组在再灌注30、120min时选择6例,抽颈外静脉血2ml检测血清TNF-α含量。实验结束时取心肌缺血区边缘组织剪碎,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缺血前吸入IMAC地氟醚的D组较I/R组心肌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TNF-α的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地氟醚预处理可通过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I3K-Akt信号转导系统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及缺血预处理(IPC)后的激活规律,探讨其与IPC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 将6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C)、阻断剂组(LY)、溶剂对照组(DMSO)5组,于复灌0、1/2、1、2、4h各不同时间点取材,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肝组织中Akt1、p-Akt1等信号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显微结构;同时测定血清肝功酶水平.结果 IR组大鼠在各复灌时间点上都显示明显肝细胞损伤,并随复灌时间延长加重;肝细胞质内有p-Akt1(Thr-308)表达.IPC组大鼠血清肝功酶指标在复灌0、2、4h较IR组明显降低(P<0.01),p-Akt1(Thr-308)表达更强、时程延长;同时,IPC使Akt1下游底物Bad(Ser-136)磷酸化水平增强、caspase-3的活化减少.应用PI3K特异性阻断剂LY294002阻断PI3K-Akt信号系统活化的同时,也抑制了IPC的保护作用.结论 IPC通过对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发挥了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该信号通路的激活水平上调,可能是肝IPC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指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是否有缺血预适应现象,将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对两组的基线指标、临床指标、短期预后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缺血预适应组的LVEF值明显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CK-MB、MYO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及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