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栽培太子参的遗传多样性与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栽培太子参的遗传多样性与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太子参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太子参12个栽培种源的遗传多样性,HPLC法测定各种源药材中太子参环肽B的量。结果 10条ISSR引物扩增出8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9.0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257 9,Shannon’s多态性指数(I)平均值为0.388 4,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74 1,种源间基因流(Nm)为1.323 8。基于遗传一致度,12个种源可聚为3类。12个种源间及种源内个体中的太子参环肽B量差异明显,种源4的变异系数(9.51%)较小,且太子参环肽B量(0.049 4%)明显高于其他种源。结论 栽培太子参各产地间的换种及其生物学特性是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丰富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太子参环肽B的量,种源3和4种质较为优良,可作为太子参种质资源保存及品种选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丹参品种资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目的从生态型出发,研究国产著名道地药材川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大叶型、小叶型和野生型品种资源特性.方法采用道地主产区专题调研法和系统选择法,在无公害的适宜丘陵生态区,应用系统分离纯化种源和规范化种植(SOP)技术,3×5随机区组排列,连续3年品比试验及其专题实验研究,t检验比较.结果丹参大叶型、小叶型、野生型品种间的生物学性状及生产力、抗病性、商品产量特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生态适应性、植株特征、花粉粒、染色体、同功酶和品质特性均有显著差别,综述了丹参品种资源特性.结论首次确立了川丹参的品种资源类型,建立了丹参品种资源分型研究的性状和生产力特性指标体系,小叶型丹参为川丹参的优质商高产新品种,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川野丹参品种资源填补了栽培川丹参不能有性繁殖生产的研究空白,传统主流大叶型丹参应十分注重复壮研究.本研究为丹参品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实施丹参的GAP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滇龙胆成熟种子为试验材料,探讨磷对滇龙胆种子漂浮育苗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珍珠岩、蛭石、草炭等混合成育苗基质,采用漂浮育苗法及植物生理学实验方法研究磷对滇龙胆种子漂浮育苗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 对滇龙胆漂浮育苗幼苗进行适宜浓度的施磷处理,不仅滇龙胆幼苗株高、根长、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P<0.01)极显著高于未施磷处理,而且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根系活力极显著高于未施磷处理(P<0.01)。结论: 探明磷对滇龙胆漂浮育苗幼苗植物学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滇龙胆漂浮育苗营养液中磷质量浓度以50~100 mg·L-1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不同产地的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及其混淆品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法、常规显微鉴别法及偏振光显微鉴别法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大型图像拼接及实时景深扩展技术获取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麦冬的2种道地药材川麦冬、浙麦冬;山麦冬2个基原品种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湖北麦冬L.spicata var. prolifera;及其他常见麦冬类药材混淆品种阔叶山麦冬L.platyphylla、金边阔叶麦冬L.platyphylla var. variegata共32批次药材进行系统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结果 性状鉴别从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外观、质地、长度/直径比例及横断面能将基本区分6种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横断面显微首次获取全息彩色影像数据,木化部位及草酸钙针晶在偏振光下具有清晰可辨的识别度,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中柱部分中柱比(中柱直径与横断面直径的比值)、石细胞层数、韧皮部束个数、木质部导管层数差异较大;粉末显微草酸钙结晶长度、石细胞璧厚度及内皮层直径具有微小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能快速鉴别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种。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3)
目的:对太子参"施太1号"药材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选育的品种"施太1号"与对照品种"黔太子参1号"、对照品系"SB-C"3个品种(系)、4个种植区域的120份种质为研究对象,测量药材产量、商品性状、浸出物含量、多糖含量、太子参环肽B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于2个对照品种(系),新品种"施太1号"的单株药材重、单个块根重、中上部直径和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系),50 g块根数少于对照品种(系),药材商品等级优于对照品种(系),Ⅰ级和Ⅱ级比例占总等级的57%以上;太子参环肽B含量与"SB-C"品系无显著差异,而显著高于"黔太子参1号"品种;浸出物含量与对照品种(系)间无显著差异;氨基酸含量略低于对照品种(系);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新品种"施太1号"药材产量、商品等级、多糖含量和太子参环肽B含量优于对照品种(系),在贵州适宜生态区域有较大的推广和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平  孙越鹏  甄会贤  程侯莲  韩晓静  冀小君  杨红 《中草药》2023,54(17):5734-5741
目的 建立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HPLC多成分定量检测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和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对不同产地太子参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以Agilent Zorbax ODS C18柱为色谱柱,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54、285、203 nm,采用HPLC法同时检测尿苷、肌苷、鸟苷、川陈皮素、染料木苷、木犀草素、金合欢素、白杨素、水杨酸、阿魏酸、肉桂酸、太子参环肽B、太子参环肽A、乌苏酸和β-谷甾醇的含量。利用SIMCA 14.1和SPSS 26.0软件对上述15种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挖掘影响太子参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运用加权TOPSIS法进行7省17批次太子参药材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HPLC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要求。PCA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843%,17批次太子参样品分为3类。OPLS-DA筛选出尿苷、金合欢素、肌苷、太子参环肽A、太子参环肽B、β-谷甾醇和阿魏酸为影响太子参产品质量的差异标志物。EW-TOPSIS欧氏贴近度在0.258 5~0.642 5,表明不同产地太子参质量差异较大,其中江苏、安徽地区太子参排名靠前,其次为福建、江西和湖南地区,云南、四川地区太子参排名靠后。结论 建立的太子参HPLC多成分定量检测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可靠,PCA、OPLS-DA联合加权TOPSIS法可用于不同产地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不同品种红花指标成分、建立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识别模式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建立不同品种红花质量比较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32批不同品种红花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山柰酚含量;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32批红花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并采用Origin 2022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32批红花样品除3批未检出外,其余29批的HSYA质量分数为0.4%~2.5%,32批红花样品中山柰酚的质量分数为0.004%~1.060%;其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16个共有峰,指认了色氨酸、HSYA和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等5个成分,相似度为0.510~0.936,不同品种的红花质量差异显著。结论 通过HPLC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建立及多模式识别法,可实现不同品种红花的质量差异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提供了不同红花品种潜在的育种方向,对红花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贵州栽培太子参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贵州施秉地区主要的太子参栽培类型进行农艺性状观察与比较,为施秉太子参的选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3种太子参栽培类型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测定,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太子参的3种栽培类型间各农艺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多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块根数、块根粗、一级分枝数、闭锁花数、叶长、叶宽和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块根数、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直接作用较大,同时全株长、叶长、叶宽、闭锁花数等性状对地下生物量亦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结论:地上生物量是太子参高产选育最佳的农艺性状间接指标,一级分枝数、叶宽和闭锁花数是太子参高产选育较好的农艺性状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栽培太子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5,(8)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白术种子生活力测定方法及其与发芽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筛选最佳的白术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方法,明确生活力与发芽率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白术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唑染色法、红墨水染色法、BTB法、农家简易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用种子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结果:四唑染色法测定白术种子生活力的结果是4种方法中最高的,它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r)为0.915,也比其他3种方法高得多,并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进一步求得四唑法测定的生活力(X)与发芽率(Y)回归方程为Y=-0.083 4+0.995 4X。结论:四唑染色法是测定白术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方法,其测得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章蕾  黄子洳  林紫怡  钟晓明  程汝滨  黄真 《中草药》2024,55(6):2066-2076
目的 对败酱草Herba Patriniae及其市场常见混伪品的显微鉴别特征和HPLC指纹图谱进行研究,明确不同品种的败酱草及其混伪品间的差异,为败酱草的准确鉴定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收集败酱草正品药材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市场常见败酱草混用品异叶败酱、菥蓂和苣荬菜,采用显微鉴别方法对5种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研究;优化败酱草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比较不同品种的总皂苷含量;建立败酱草及其混伪品的HPLC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败酱草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和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 败酱草及其混伪品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优化了败酱草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败酱草及其混伪品总皂苷含量存在差异;建立了败酱草及其混伪品共26批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1个共有峰,明确了败酱草及其混伪品指纹图谱的差异,通过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败酱草及其混伪品进行准确区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败酱草及其混伪品的得分差异较大,其中正品白花败酱和黄花败酱的得分最高。结论 获得了败酱草及其市场常见混伪品在粉末的显微特征和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为败酱草的准确鉴...  相似文献   

12.
重楼类中药镇痛和镇静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重楼类中药的6个常用种和变种作了镇痛和镇静作用研究,实验表明均有较明显作用。其中镇痛试验中七叶一枝花、滇重楼强于其它种;各药的镇静作用均显著,尤以球药隔重楼、七叶一枝花、黑籽重楼为强。并作了重楼皂甙A和纤细薯蓣皂甙的药理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2021年贵州省中药材栽培面积与产量。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与相关分析方法,对2021年贵州省中药材栽培情况及栽培中药材的种类、面积、产量、加工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该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911.02万亩(1亩≈666.67 m^(2)),总产量307万t,种植品种74种。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市州有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有9个,在地域、规模上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种是天麻、太子参、薏苡仁、钩藤、半夏,这可能与这些品种的生长环境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关,其他品种还未形成核心种植区。结论:掌握中药材种植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蔷薇科李属十一种植物种子的苦杏仁甙含量,测定结果,苦杏仕甙含量杏仁>扁桃仁>榆叶梅仁>桃仁,为开发利用本属植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龙登凯  李军  周涛  郑伟  丁铃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404-2410
为探讨太子参环肽成分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太子参类胡萝卜素双加氧裂解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s)新基因,并设计引物对其进行全长扩增及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克隆得到的4条CCDs序列全长分别为1 617,1 461,1 746,1 875 bp,并根据其功能依次命名为Ph CCD1,Ph NCED2,Ph NCED3,Ph CCD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均含有REP65结构域,且均含有与亚铁离子结合的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h NCED2,Ph NCED3聚为NCEDs一支,Ph CCD1,Ph CCD4聚为CCDs一支,且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 CCDs家族相比,Ph CCD1与At CDD1同源性最高,Ph CCD4与At CCD4同源性最高,Ph NCED2,Ph NCED3与At NCED3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Ph CCD1和Ph CCD4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上部分,其中Ph CCD1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Ph CCD4在茎叶具有高表达,可能参与太子参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Ph NCED2和Ph NCED3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下部分,其中Ph NCED2在须根中表达量最高,Ph NCED3在块根木部和皮部表达量较高,可能是脱落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研究首次得到太子参CCDs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太子参植株对于外界胁迫的应答机制,进而探讨太子参品质形成的生物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太子参不定根的培养条件进行系统的优化.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接种量、蔗糖浓度、无机盐浓度、培养天数、逐级扩大培养以及不同角度鼓泡式反应器对太子参不定根生长的影响,并对不定根中皂苷、多糖和氨基酸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每1L培养基接种的不定根鲜重为6 g时,太子参不定根的干重增殖倍数达到最大值;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太子参不定根干重增殖倍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培养基中的无机盐浓度对不定根的生长有较大影响,3/4 MS最有利于不定根的生长;太子参生长呈“S”型曲线,在第28天生物量达到最大.结论:接种量、蔗糖浓度、无机盐浓度、逐级扩大培养以及反应器角度都会显著影响太子参不定根的生长,不定根中的皂苷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栽培的太子参,而多糖含量低于栽培的太子参.  相似文献   

17.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居群间形态、习性、生理特征、抗病性等差异并进行分类。为黄芪种质资源整理,品种培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形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和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等生理特点方面对黄芪不同居群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比较各居群感染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了它们的抗白粉病能力。结果: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有很大差异;膜荚黄芪中存在一种花期晚、叶多毛的类型。结论:可以把黄芪分为3个类型:蒙古黄芪,早花型膜荚黄芪,晚花型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极抗白粉病,膜荚黄芪易感白粉病,其中早花型膜荚黄芪尤其易感白粉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单株选育法,对目标太子参单株进行株系比较试验,为太子参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材料。方法:以施秉SB-4号种源的8个太子参单株为选育对象,观测植株的27个表型性状、8个产量性状,UV分光光度计检测各株系的多糖含量。对观测结果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和筛选,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药材中多糖含量进行评价。结果:因子分析将27个表型性状归属于7个主因子,其中ZT-01,ZT-02,ZT-06,ZT-07株系的综合表型性状较好;8个产量性状可简化为新的3个主因子,以ZT-01,ZT-02,ZT-03,ZT-07株系的综合产量性状较好;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ZT-01,ZT-02,ZT-05,ZT-08株系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ZT-03,ZT-04,ZT-06,ZT-07株系。结论:从表型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综合考虑,ZT-01,ZT-02,ZT-03,ZT-06,ZT-07表现优良,其中ZT-01,ZT-02株系可作为重点扩繁株系进一步选育;ZT-06,ZT-07株系的株型,主茎节数等表型性状好,可以作为观赏品种选育;ZT-03株系的抗性好,产量高,可以作为抗性品种进行选育研究;ZT-05株系的多糖含量高,翌年继续进行单株筛选。  相似文献   

19.
七叶一枝花作为《中国药典》重楼药材的重要来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临床用于抗肿瘤、抗菌、止血、镇痛等。而七叶一枝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率低,耗时长,从种子萌发到药用需7年以上时间,资源再生慢。由于近几年的过度采挖,七叶一枝花消耗量远超其野生资源生长量,导致市场售价随之飙升,严重威胁药材资源的正常生存和可持续利用。为解决这种资源匮乏和临床需求矛盾,发展人工繁育技术,培育七叶一枝花人工繁育品,已成为保护野生资源、满足临床需要的最佳途径。通过检索七叶一枝花繁育技术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繁殖采种及种苗培育两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为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结合种苗生长过程中相关性影响的化学成分,探讨其繁育品的种植质量。七叶一枝花人工繁育技术作为培养优质繁育品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但其后续品质的检测同等关键,本文展望未来以多学科、多角度对中药七叶一枝花人工繁育品及野生品建立品质评价体系研究,以保障中药材品质质量,为近一步开发利用七叶一枝花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