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间歇给药的局部镇痛技术。方法 关胸前于切口后端上、下肋间处通过硬膜外套管针 ,经皮穿刺直视下放置硬膜外导管于切口上、下两根肋骨角下方的肋间神经处 ,术后间断注射局麻药以阻滞支配切口区域的肋间神经。结果 在病人手术结束后全身麻醉消失并开始诉说疼痛时作最初的肋间神经阻滞 ,5 3例中 ,42例 (79.2 %)肋间神经阻滞效果明显 ,术后完全停止肌肉或静脉的镇痛药使用 ;11例不同程度的减少了肌注止痛药的用量或次数。结论 该项技术能长时间保留镇痛管并连续或重复注药 ,镇痛效果好 ,持续时间长 ,简单易行 ,无置管并发症及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INB)联合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儿童胸壁微创手术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6例儿童胸壁畸形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研究组采用罗哌卡因INB联合术后PCIA镇痛,对照组单纯术后使用PCIA镇痛。将两组患儿的术后疼痛数字(NRS)评分、术后肺不张发生率、氧合指数(PO2/Fi O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1~3天NR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第1~3天PO2/Fi 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童胸壁畸形微创术后的镇痛方案中,罗派卡因INB联合应用PCIA术后镇痛作用效果明显,操作方法简便可靠,符合加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CL)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CL组、罗派卡因(R组)和单纯静脉镇痛(I组)三组.术毕,CL组和R组分别由术者实施0.8%CL 12 ml或0.375%罗派卡因12 ml肋间神经阻滞,范围包括胸部切口上下两个肋间.三组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FCIA药物:芬太尼12μg/kg+格拉司琼6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总量100 ml.记录术后1、4、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并监测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CL、R组各时点VAS和P-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组(P<0.05),而CL组的疼痛评分又明显低于R组(P<0.05).CL组PCA次数和哌替啶用量均明显少于R和I组.结论 关胸前施行CL肋间神经阻滞能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腔镜术前10min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47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4例)与参照组(23例)。研究组手术前10min行INB联合PCIA,参照组手术结束前行INB联合PCIA。比较两组术后4h、12h、24h和36h镇痛泵按压次数和Prince-Henry疼痛量表(PHPS)评分、疼痛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4h、12h和24h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PHP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均P 0.05);两组术后36h的镇痛泵按压次数、PHPS评分及疼痛缓解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均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 0.05)。结论胸腔镜术前10min行INB联合PCIA能有效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在肋间神经阻滞下行乳房病损切除术的女性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成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于肋间神经阻滞前5min静脉推注布托啡诺20μg/kg,B组于肋间神经阻滞前5min静脉推注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均施行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术中麻醉满意程度进行评价,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术后1、4、12、24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术中麻醉满意程度A组优于B组,术后4、12h时疼痛评分A组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维持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静脉推注布托啡诺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效果,能够增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的止痛效果。方法将55例开胸术后患者分为2组,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冷冻止痛组29例)采用K-520型冷冻手术治疗机冷冻,冷冻部位为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放置引流管之肋间神经根部,每根肋间神经冷冻温度为-50~-70℃左右,冷冻时间为90s,对照组(26例)不用冷冻治疗,采用临时肌肉注射吗啡。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并比较二组术后胸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血气分析价值。结果冷冻止痛组止痛效果非常满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1.31,对照组为7.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4,P〈0.01)。冷冻止痛组总有效率为100%,吗啡平均用量5.17mg;而对照组有效率34.5%,吗啡平均用量为18.6mg,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515,P〈0.01)。胸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冷冻止痛组(3.4%)也低于对照组(26.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34,P〈0.05)。冷冻止痛组PaO2、PaCO2、SpO2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0277,t=-13.37,t=-4.446,均P〈0.05)。结论冷冻肋间神经能够有效地减轻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剧烈疼痛,并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局麻药物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差异。方法选择120例行择期开胸术患者应用完全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A组患者接受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薄荷脑注射液(克泽普)肋间神经阻滞,B组患者接受左旋布比卡因肋间神经阻滞,c组患者采用肌注镇痛药。并对三组患者分别于清醒即刻、4h,8h、12h、24h、48h和72h,进行疼痛程度、药物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术后镇痛有效率分别为95.0%、80.0%和40.0%,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c组;VAS评分A组与B组8h内无明显差别,8h后前者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h内P。。=0.11,8h后P。。=0.014);两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术后8h内。对术后咳痰能力、镇痛药物用量及肺部并发症的监测:A组明显好于B、C两组,B组优于C组,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用克泽普行肋间神经阻滞具有止痛确切、经济、简便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开胸手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8.
罗哌卡因是纯S型镜像体结构的新型酰胺类局麻药。笔者采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应用于乳腺手术,并与目前常用的同类局麻药布比卡因进行比较,对照观察其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阻滞、静脉麻醉、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咪达唑仑用于乳腺区段术中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对呼吸的影响以及总体麻醉效果评价。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50人,A组应用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B组应用静脉麻醉;C组应用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咪达唑仑。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乳腺区段术中的镇痛结果、不良反应、对呼吸的影响以及总体麻醉效果评价。结果A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满意率88%,无气胸、恶心呕吐、无呼吸抑制;B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满意率98%,42%患者术中呼吸抑制需面罩加压给氧,术后恶心呕吐率12%;C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满意率98%,无气胸、呕吐,2%患者有一过性的呼吸抑制需面罩加压给氧,由于咪达唑仑的顺行性遗忘性作用使得28%患者无手术记忆。结论乳腺肿块切除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咪达唑仑镇痛效果好,麻醉管理方便,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胸外科术后急慢性疼痛中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122例胸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n=63例,A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n=59例,B组).比较两种方法在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上的差异,评价两种方法在胸外科手术急慢性疼痛程度治疗上的效果.结果 根据主诉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多模式镇痛对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以期找到更为安全有效的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方式。方法将60例择期接受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患者在关胸前由手术者使用罗哌卡因进行肋间神经的阻滞,在手术结束之前3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并于手术结束时给予舒芬太尼以自控镇痛;对照组在手术结束时给予舒芬太尼以自控镇痛。于患者经静脉给药自控镇痛(PCIA)开始后第2、4、6、8、12、24、48、72h对镇静(Ramsay评分)和镇痛(VAS评分)效果观察记录,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舒适状态评分、静止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PCA按压次数较实验组上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胸闷、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排气时间、镇静评分、生命体征等副作用发生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对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与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麻醉,对照组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T1、T2、T3和T4时SBP、DBP水平下降,HR上升,不过观察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48 h V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效果大体相当,不过相比之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镇痛时间更长,适合需长时间麻醉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4.
C. S. Kirkness J. Ren K. Gordon P. Maurer B. Maurer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6,32(10):1727-1733
Objective: Peri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ecovery from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because severe pain can delay ambulation and hospital dischar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equential cohor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 using liposome bupivacaine (Exparel1) when compared with a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FNB) following TKA.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KA between April 2011 and April 2014, and received one of three interventions. Study Group A received adductor canal infiltration with bupivacaine HCl and knee infiltration with liposome bupivacaine. Study Group B received adductor canal infiltration with liposome bupivacaine and knee infiltration with liposome bupivacain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 continuous FNB with ropivacaine HCl delivered via an elastomeric pump. Numeric pain rating scores (NPRS), distance walked, length of stay (LOS), and dose of narcotic medication were the key efficacy variables of interest.Results: A total of 237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98 in Group A, 34 in Group B, and 105 controls. On postoperative day (POD) 0,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SD]) NPRSs were similar between Group A (1.8 [1.7]), Group B (2.7 [1.8]), and the control group (2.3 [2.4]). Significantly (p?<?0.05) more patients in Group A (58%) and Group B (44%) walked on POD0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0%); almost all patients walked on POD1. The mean (SD) distance walke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greater (p?<?0.05) on POD1 in Group A (193 [203] feet) and Group B (211 [144] feet)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46 [73] feet). Mean (SD) LOS was significantly (p?<?0.05) shorter in Group B (2.2 [1.2] day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3.2 [0.7] days) and Group A (3.0 [1.7] days).Conclusions: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 using liposome bupivacaine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ambulation and shorter LOS following TKA when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FNB in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模式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镇痛作用。方法8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5~64岁,随机双盲分为对照组(C 组)、地佐辛组(D 组)、帕瑞昔布钠组(P 组)、多模式镇痛组(PM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 min 给予生理盐水、地佐辛10 mg、帕瑞昔布钠40 mg 及地塞米松10 mg、地佐辛10 mg,复合帕瑞昔布钠40 mg 静脉注射。各组麻醉维持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统计各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RFC),记录术后患者拔除喉罩后0、1、2、4、8、12、24 h(T 1-7)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记录术后各组补救镇痛的时间和剂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C 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多于其他各组。拔除喉罩后0、1、2、4、8、12 h 的 VAS 评分,D 组、P 组均低于 C 组(P <0.05),PM组低于 D 组、P 组、C 组(P <0.05)。各组中患者于拔出喉罩后1、2、4 h 需要补救镇痛的例数,C 组多于 D 组、P 组(P <0.05),而 PM组不需要补救镇痛(P <0.05)。其他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多模式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有更好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枣庄市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54.18±6.26)岁,予以全身麻醉。试验组男33例,女10例,年龄(55.18±7.26)岁,予以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两组均观察至术后48 h。比较两组术后苏醒相关指标、术后24 h的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40,QoR-40)各项评分、术后4 h、24 h、48 h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Ricker 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3.42±0.74)min、(7.92±1.33)min、(6.92±1.25)min、(11.15±1.2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5.76±0.71)min、(11.33±1.52)min、(14.94±1.83)min、(23.63±3.27)min(t=14.962、11.071、25.730、23.401,均P<0.05)。术后24 h,试验组QoR-40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4~48 h两组SAS、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9/43),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4/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应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镇痛效果的因素,为临床优选个体化镇痛方案,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随访2015年7-8月某院271例骨科手术术后使用PCIA的患者,采用方差分析(ANOVA)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影响PCIA术后镇痛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手术部位。结论:临床在选择患者PCIA镇痛方案及评估镇痛效果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手术部位等多因素的影响,以实现个体化镇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