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进展性脑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发病6小时后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进展性脑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87例被确诊为进展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施以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施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和血液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PT、PLTAR、PSR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HCT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血栓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s)治疗进展型脑血栓的疗效及抗凝纤溶功能。方法:5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前者除常规治疗外,应用了LMWHs0.4ml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10d。结果:LMWHs可阻止进展型脑血栓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在短时间内改善伤残程度,临床疗效明显(P〈0.01),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延长(P〈0.01),血小板粘附率较治疗前降低(P〈0.01),无明显副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16例急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组60例(A组),予尿激酶25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低分子肝素0.4ml,2次/d皮下注射,二者联合用7d;尿激酶组56例(B组),予尿激酶25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连用7d;并于治疗前,治疗7d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78.3%)高于B组(60.7%)(P〈0.05),两组均未发现有出血倾向。结论 低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疗效可靠,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6.
7.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末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塞,观察其疗效,并设对照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为首发病例,符合1995年10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且发病6小时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者;脑干梗塞及复发脑梗塞者不入选,有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等药物禁忌症如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等不入选,血压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U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7d和14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佳,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纳洛酮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共选择9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三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甲组、对照乙组,每组30例。乙组采用常规治疗;甲组在乙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甲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然后分别对三组治疗前、后3、7、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14d后临床疗效评价,并进行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头颅CT监测。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甲、乙两组(P〈0.01),且于第3天就出现明显改善(P〈0.05),2周后临床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治疗组96.7%、对照甲组80.0%、对照乙组66.7%,治疗组明显优于甲、乙组(P〈0.05),显效率三组分别为83.3%、53.3%、33.3%,治疗组优于甲、乙两组(P〈0.05、P〈0.01),治疗前后实验监测治疗组、对照甲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1,P〈0.05),血小板、出血时间,凝白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无显著变化。未发现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纳洛酮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更能有效阻止病情发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副作用小,适合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致死性疾病。随着以荷兰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为代表的五大试验结果公布,机械取栓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迎来了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新时代。目前机械取栓的主要装置有Merci取栓装置、Penumbra吸栓装置、Solitaire™FR支架、Revive SE支架、Trevo支架和Aperio®支架等,针对血管栓塞部位及血管条件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取栓装置,同时采用不同的取栓技术,比如ADAPT技术、Solumbra技术、Advance技术、SAVE技术、SWIM技术等,才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起病在4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普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治愈率(P〈0.05),总有效率(P〈0.01),明显提高。结论:本疗法疗效理想,应用方便,副反应轻而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AIS-APS评分(acute ischemic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core)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7d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连续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应用AIS-APS评分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入选的30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评分,根据患者7d内SAP的发生率,分析AIS-APS评分法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SAP的作用.并检测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 总计有12.9%(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罹患肺炎.依据AIS-APS评分法:极高危组28~ 35分、高危组21 ~ 27分、中度危险组14~20分、低危险组7~13分和极低危险组0~6分的患者7d内发生SAP的比率分别是90.8%、66.5%、23.5%、8.32%、3.85%.量表和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结构效度检测结果与量表理想的结构相一致.结论 AIS-APS评分法是一种操作性强的,能对卒中者SAP罹患风险进行分层评价的工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利用AIS-APS评分法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快速筛选出SAP高危患者,对SAP患者可予及早诊断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卒中如今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常见原因,静脉溶栓对大血管闭塞尤其是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再通率低,治疗效果有限。血管内机械再通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现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和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大型的多中心血管内机械再通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措施和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 6小时以内采用溶栓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疗效判断标准 ,用 χ2检验 ,研究 6小时内和 6小时后溶栓治疗的预后 ,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患者的预后。用 t检验分析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转归。结果溶栓疗法在 6小时内使用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 6小时以后 ( P<0 .0 1) ,差异极其显著。高血糖患者的预后明显比正常血糖患者差 ( P<0 .0 1)。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转归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时就诊 ,早期诊断 ,在 6小时以内采用溶栓治疗对患者预后起关键性作用 ,同时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对患者的恢复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Chih-Jen Yang Po-Chuan Chen Chin-Sheng Lin Chia-Lin Tsai Shih-Hung Tsai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7,35(5):804.e1-804.e3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s uncomm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and occurs in approximately 1% of the population. Here, we report a paradoxical case of AMI during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infusion for AIS. We review and analyze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We found that only patients with AMI which occurred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IS who received an adequate combination of anticoagulation plu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urvived their events. Several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MI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se mechanisms include fragmented intra-cardiac thrombus, intensified platelet aggregation that may lead to an increased potential for intra-cardiac thrombus formation, and a reduction in clot-associated plasminogen that may lead to a paradoxical hypercoagulable state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Currently, there is no consensus regarding this specific scenario. We propose that the therapeutic benefit and the potential risk of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and individualized. In patients who receive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IS and who then develop post-thrombolytic AMI, we suggest that the maximum treatment for the subsequent AMI be instituted promptly to avoid short-term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急诊救治各流程所用时间,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情况,统计急诊救治各流程所用的时间。结果该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流程与国际指南推荐的时长存在明显延误。结论缩短救治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有较大的影响,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均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丹参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LMWH 3200U,腹壁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10d,于停药后10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3%(P〈0.05)。治疗组继发无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未发现血小板减少症等副作用。结论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就医延迟的风险因素,为促进AIS患者溶栓早日就诊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急诊科就诊的AIS患者14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1例发生院前延迟的患者为院前延迟组(病例组),96例正常入院的患者为正常入院组(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 相似文献
20.
杨红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265-1268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征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5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调查,根据中医症候诊断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不同中医征候患者心理问题表现不同,"实证"和"虚证"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方面的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征候虚实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并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