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早期心肺复苏(CPR)中A(气道)、B(呼吸)、C(循环)抢救步骤的价值。方法:收集132例心跳、呼吸骤停行CP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3例复苏成功病例,按原发疾病进行分类统计以及实施心肺复苏所采取C、CAB及ABC的步骤,比较各组的成功率。结果:心源性疾患所引起心跳、呼吸骤停C组复苏成功率为50.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C组与ABC组比较复苏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及CAB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中有效的抢救步骤。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4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CPR)情况,规范操作,提高CPR水平。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心且匣/呼吸骤停患者423例,对CPR的开始时间、操作方法、电除颤的使用、气管插管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PR成功率为9.7%(41例),成活出院率3.3%(14例);复苏开始时间(2.8&#177;0.9)分钟;电除颤22.9%(97例),复苏成功24.7%(24例);气管插管15.4%(65例)。结论早期电除颤能提高CPR成功率,基层医院需要加强CPR的规范化培训,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CPR)方法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肺潮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5~2009年行标准CPR 60 min后自主循环和呼吸均未恢复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6例,分别进行腹部提压、胸外提压和胸外按压CPR,测定并比较三种方法复苏时患者的潮气量.结果 与单一胸外按压比较,腹部提压、胸外提压CPR测得的潮气量均显著增高(P<0.01).与胸外提压CPR相比,腹部提压CPR能使复苏患者获得更高的潮气量(P<0.05).结论 腹部提压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并符合呼吸生理的有效的CPR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无创-有创紧急序贯心脏起搏在急诊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应用无创-有创紧急序贯心脏起搏对155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CPR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155例心脏骤停患者中,恢复有效循环125例(80.65%);复苏成功19例(12.26%)。结论:在急诊CPR中,采用无创-有创紧急序贯心脏起搏进行复苏的效果好,联合程序化护理操作可提高CPR的短期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196例院前心肺复苏病例,探讨院前急救的措施。方法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予以现场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药物后续治疗等措施,积极抢救。结果196例患者中抢救有效者17例。有9例完全康复出院,1例放弃治疗,7例在入院2周内死亡。有效率8.67%。结论倡导第一目击者实施CPR,确立复苏的医疗质量系统。及时有效的现场复苏和积极有效的后续治疗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心肺复苏(CPR)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0月4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出现自主呼吸时采用SIMV+PSV模式通气作为观察组,2005年1月~2007年5月31例应用SIMV模式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值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统计CPR成功例数。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稳定,CPR成功率较高,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自主呼吸出现时使用SIMV+PSV模式,能减少呼吸肌的做功,利于呼吸功能恢复,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效的血氧分压,提高血氧浓度,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是CPR自主呼吸出现时较理想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方法选取本院院前急救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从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抢救半径、现场有无目击者参与、气管插管耗时(含气囊—面罩给氧)、是否使用电除颤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79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患者7例,抢救成功率8.86%。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4 min与开始复苏时间≥4 min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复苏时间4 min能有效提高CPR复苏成功率(OR=13.64,95%CI:1.43~130.08);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有目击者参与的情况下和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无目击者参与,CPR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电除颤是CPR复苏成功要素之一(OR=10.00,95%CI:1.14~87.59)。结论 79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早,抢救半径短,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少和有目击者参与是影响CPR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的救治策略及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至开始CPR≤5min的24例患者为早期组,〉5min的48例患者为晚期组。结果早期组24例中,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29%,有效11例(45%);晚期组48例中,有效10例(28%)。结论早期迅速的心脏按压、熟练快速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治疗,旨在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分析2005-08/2007-08期间笔者对79例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从开始复苏时间及气管插管操作的耗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79例中27例患者在一定时间恢复心搏,窦性心律恢复时间3~31min,27例患者中17例恢复呼吸,自主呼吸恢复时间0.5~49h,1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9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1~6h。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和方法、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耗时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CPR)对于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发生心搏骤停的92例患者按照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ACD—CPR组和标准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3、5、10、15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和入院率。结果:ACD—CPR组3、5、10和l5min时SBP均高于标准CPR组(P均<0.05)。ACD—CPR组思者的ROSC(52.5%)高于标准CPR组(27.8%),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CD—CPR组的收住院率(21.3%)也高于标准CPR组(15.3%),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D—CPR在改善院前发生的非创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肾上腺素最佳给药方式,以提高心肺复苏患者成活率及改善脑功能恢复。方法:选择心搏骤停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8例,所有患者发病后CPR时均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即刻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之治疗组应用电脑微量泵据病情在15min内持续泵入肾上腺素3~5mg;对照组每3~5min据病情重复1mg,共3~5次,2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结果:2h复苏成功率^1)、72h有效存活率^2)、存活出院率^3)、存活患者残疾率,治疗组分别为:40.38%、26.92%、19.23%、33.33%,对照组分别为:39.66%、12.070o、8.62%、8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脑微量泵持续泵入给药是CPR时’肾上腺素理想的给药方式,能明显改善CPR患者中远期预后,值得在临床CPR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MSCPR-1A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5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为心肺复苏机复苏组和人工标准复苏组,比较2组优缺点及循环、呼吸恢复率。结果: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循环和呼吸恢复率均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CPR),而且可以克服人工CPR的缺陷。结论:心肺复苏机与人工心肺复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以提高复苏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脑复苏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提高其成功率。方法:院前给予气管插管气囊或机械辅助呼吸,院内给予心电监护、CPR用药、心脏、三联针静推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大剂量3mg/次,视病情应用,5%碳酸氢钠、阿托品、纳络酮按常规剂量应用;结果:51例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21例(41.2%).脑复苏成功16例(21.4%),最短昏迷10min.最长达72h。结论:及早进行心肺复苏,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合理用药、心电监护。注意早期保护脑细胞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CPR)是指患者心搏呼吸骤停时,以迅速有效的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重新建立呼吸循环的复苏过程,是急救体系中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最有效的方法。按医学急救规范,心肺复苏30min内无成功者,一般放弃抢救,复苏1h后心跳呼吸恢复者实属罕见。我们遇到的1例重度颅脑损伤致心跳呼吸骤停后复苏1h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心肺复苏(CPR)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0月4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出现自主呼吸时采用SIMV+PSV模式通气作为观察组,2005年1月~2007年5月31例应用SIMV模式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值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统计CPR成功例数.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稳定,CPR成功率较高,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心搏骤停患者CPR自主呼吸出现时使用SIMV+PSV模式,能减少呼吸肌的做功,利于呼吸功能恢复,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效的血氧分压,提高血氧浓度,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是CPR自主呼吸出现时较理想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将本院成功抢救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将本院成功抢救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将本院成功抢救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将本院成功抢救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将本院成功抢救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