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内经》中的营卫学说与睡眠障碍辽宁省中医研究院(110034)刘进刘恩玉*【关键词】《内经》营卫学说睡眠障碍营卫学说做为祖国医学气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诊治等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理...  相似文献   

2.
《内经》是我国医学文献的一部典籍,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也是中医学运用至今的理论基础。《内经》中不仅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还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在药物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内经》方剂配伍理论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内经》对药物的阴阳五行归类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学运用至今的说理工具。要探讨《内经》方剂配伍理论,首先必须阐明《内经》对药物的阴阳五行归类。 1.1 药物的五行归类 依据五行学说的理论,《内经》根据药物五味的不同及其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体脏腑的相互关联,将药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即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内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是秉天地气化而生长衰亡的,在天六气的盈虚运转和在地五方的阴阳盛衰的互相感…  相似文献   

4.
陈耀忠  王哲学 《光明中医》2008,23(11):1793-1793
《周易》最早提出了天地整体观及阴阳恒动观。特别是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阴阳五行概念,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本文溯本求源,对《周易》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的营卫学说与睡眠障碍刘进乔敏(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沈阳110034)关键词《黄帝内经》营卫学说睡眠障碍营卫学说作为中医学气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诊法等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辨证和升降交感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居安思危观在中医理论形成发展中的影响和所起的文化作用,阐释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升降运动观、阴阳五行学说和“治未病”理论内涵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蒙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无不受其影响。大约从13世纪起,蒙医在原来寒热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到16世纪末期随着蒙医学体系的形成,阴阳五行学说和“三根”、“五元”等学说一样,都成为蒙医学理论组成的一个部分。在此对有关阴阳五行学说运用的概况,进行整理探讨分析。以期能达到促进深入研究蒙中医学理论,促进蒙中医结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药四气五味的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其理论的形成则始于《内经》。虽然《内经》主要以药物气味作用于人体的特点进行阐述,但是,由于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其理论亦渗透了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对药味用五行进行了归属,而且还用五行生克(因只有药味作用于人体,故不存在五行乘侮)学说对药味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论述。直至后世的张元素、吴仪洛、汪昂等医家,企图找出药物作用于人体理论的实质,更加明确提出了五行学说是药味作用于人体的理论基础。那么,五行学说能否作为药味作用于人体的理论依据呢?下面,我们根据《内经》对药味作用的理论,用辨证的观点对五行的物质归属及生克学说进行一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中,阴阳四时五行耳熟能详。阴阳五行是符号之象,四时是表述阴阳五行的"物象"。四时唯在"变通",阴阳五行的本质都是气,以"变通"为根本特征,阐释的是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四时是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中介。《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把阴阳五行学说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五行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文化信息,太极图阴阳鱼没有妨碍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其现代化进程,同样,阴阳五行也不应成为中医的缺憾。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辨证施治,整体理论,治未病是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细化和体现。辨证医学是对中医理论及医疗保健模式的深化和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及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意识流,横贯古今,纵横五千年,弃之可惜,留则绵绵流长,造福后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现代医学未能正大光明的登上中医发展主流的大雅之堂,究其源渊“叶公好龙”是其主要原因,对中华古今文化认知的缺失和不重视甚至偏见也难辞其咎,只讲对立,不讲整体和统一,用中医理论把脉中医发展,全面继承整体发展,中西医并重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才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为老子深入研究、继承发扬中国古文化:一元气论、河洛图、阴阳、五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先后天八卦学说,因《周易》为深入探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结晶,故老子《道德经》是对《周易》继承发扬最光辉著作。  相似文献   

12.
浅谈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行学说本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是固化的理论,五行配属五脏是互藏的,五行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于是,为了弥补五行学说缺陷而提出的五脏相关论,不可能是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对五行学说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从人体昼夜阴阳的变化、人体昼夜气机升降、性别差异、四季阴阳变化等四个方面分析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关系的文献记载,并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体血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中医阴阳学说的论述有着一致性,为从平调阴阳角度探讨中医药改善高血压异常变异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为五脏之一 ,按五行 ,位五行之首 ,论六经 ,为六经之末。其母为水 ,其子为火 ,故居阴阳之中 ,水火之间 ,古人谓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之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 ,又疏泄无形之气 ,维系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中医思维和现代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中医肾病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西医深层次结合的突破点。以中医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从"既病防变"和"二级预防"、"证本质"和"微观辨证"等角度对肾脏病的中医诊治理念展开探讨,并进一步提出现代临床中医肾脏病诊疗模式应是中西医有机结合下的审病-辨证-治病。  相似文献   

16.
秦建增  王志远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05-1006
目的:从生命编码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医理论体系。方法:以中医阴阳为中医的编码符号,用计算机“01”数字语言,从生命编码角度解构和重建中医理论。结果:完成了中医阴阳五行和五脏的数字编码。结论:在解剖学尚未建立起来的历史时期,中医学没有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而是采用了类似现代生物信息学用信息编码的方式来认识生命现象。中医学是用阴阳作为编码符号编码出的一套生命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理论体系与计算机中“01”的二进制逻辑关系非常近似,可以用计算机二进制数字语言对中医理论进行解构和重建,实现采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传统中医理论,使之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2-485
科学结构学是科学学的分支,目的在于探讨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模式。中医学基本构架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起主导作用,成为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由于长期的量变积累,出现了自然哲学概念与中医学概念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五态人"是基于阴阳含量多少而把人分成的五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与阴阳和平之人。基于此建立的"五态人格测验"是中医心理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基于学术界尚未见相关论述就五态人格的五行配属关系进行探讨,作者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主要从五态人格的内在实质与外在特征两方面论述其与五行的配属关系。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论述,得出少阳之人对应木,太阳之人对应火,阴阳和平之人对应土,少阴之人对应金,太阴之人对应水的结论。本文旨在补充与丰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为临床的辨证施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说理工具,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阴阳五行的科学内涵:阴阳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属性,五行是一种简化的生命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管子》的阴阳思想及对《内经》阴阳理论的影响,认为《黄帝内经》完全吸收了《管子》的哲学思想,将《管子》的四时阴阳理论及尚阳思想,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医疗实践,建构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及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