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巴胺对成瘾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及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从整体反射及中枢Nacc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和细胞形态角度初步探讨吗啡成瘾与戒断症状产生的机制。方法实验分3个阶段:(1)观察正常大鼠Nacc神经元的性质及放电特点;(2)比较成瘾组和对照组大鼠Nacc神经元放电的区别;(3)研究多巴胺对成瘾组和对照组痛兴奋神经元(PEN)放电或痛抑制神经元(PIN)放电及甩尾反射潜伏期(TFL)或甩爪反射潜伏期(TPL)的同时影响。结果伏隔核(Nacc)中12个PEN放电的频率秒净增值增加了(158.0±9.7)%,同时TFL缩短(60.0±2.7)%;而对成瘾组13个PEN的诱发放电频率秒净增值抑制率达(43.1±6.2)%(与对照组相比较),TFL延长率为(21.0±4.5)%。DA能抑制正常大鼠Nacc中PIN电活动PIN放电频率降低,抑制率为(80.0±9.7)%。但提高成瘾大鼠的PIN放电频率,放电的净增了(40.0±0.7)%和TPL的时间延长率为(20.0±4.3)%。结论在吗啡成瘾与戒断条件下,Nacc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性发生明显改变,超微结构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脑内八肽缩胆囊素水平与提高针刺镇痛疗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八肽缩胆囊素(CCK-8)对抗电针对大鼠尾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测量甩尾潜伏期(TFL)痛阈的同时影响。方法:本实验以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电变化及辐射热照大鼠尾所引起TFL三者为指标,观察了电针、CCK-8对同时记录PEN或PIN电活动和TFL的影响。结果:①辐射热照大鼠尾可使63个PEN平均放电的净增值(NIV)增加了(285.89&;#177;11.58)%或42个PIN平均放电NIV下降了(81.60&;#177;8.14)%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②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后,19个PEN平均放电的抑制率为66.30&;#177;10.82%,而平均TFL的延长率是(76.74&;#177;9.93)%或12个PIN的平均抑制时程(ID)缩短了(51.45&;#177;9.58)%,同时使TFL延长了(77.68&;#177;11.38)%,即呈现出电针的镇痛效应。③脑室注射CCK-8(10ng)能同时对抗电针所引起PEN放电的抑制或PIN的ID缩短和TFL的延长作用。结论:CCK-8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同一致的。提示PEN和PIN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巴胺对正常及急性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和尾核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1)5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6只(叉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及吗啡成瘾组26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2)模型制备:大鼠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剂量,依次为:5,10,20,40,50mg/kg,3次/d(8:00。12:00,16:00),连续给药5d,建立吗啡成瘾大鼠的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时间、剂量均与吗啡成瘾组相同。第6天8:00观察大鼠的自然戒断症状30min后开始实验。(3)实验以电脉冲刺激大鼠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放电,观察侧脑室注入多巴胺对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结果:5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多巴胺可提高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即22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秒净增值比注射多巴胺前(100%)增加了(131.8&;#177;10.3)%,潜伏期缩短了(55.6&;#177;6.3)%。(2)多巴胺使吗啡成瘾大鼠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秒净增值比注药前(100%)降低了(74.8&;#177;7.6)%,潜伏期延长了(82.1&;#177;8.3)%。 结论:多巴胺可使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对电刺激的兴奋性增强,呈易化疼痛,而对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八肽缩胆囊素(CCK-8)对抗电针对大鼠尾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测量甩尾潜伏期(TFL)痛阈的同时影响。方法:本实验以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电变化及辐射热照大鼠尾所引起TFL三者为指标,观察了电针、CCK-8对同时记录PEN或PIN电活动和TFL的影响。结果:①辐射热照大鼠尾可使63个PEN平均放电的净增值(NIV)增加了(285.89±11.58)%或42个PIN平均放电NIV下降了(81.60±8.14)%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②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后,19个PEN平均放电的抑制率为66.30±10.82%,而平均TFL的延长率是(76.74±9.93)%或12个PIN的平均抑制时程(ID)缩短了(51.45±9.58)%,同时使TFL延长了(77.68±11.38)%,即呈现出电针的镇痛效应。③脑室注射CCK-8(10ng)能同时对抗电针所引起PEN放电的抑制或PIN的ID缩短和TFL的延长作用。结论:CCK-8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同一致的。提示PEN和PIN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已知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能对抗阿片物质的镇痛作用。本实验首次以大鼠丘脑束旁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或痛抑制神经元(PIN)放电及辐射热甩尾三者为指标,同时观察了脑室注射CCK-8对抗电针引起丘脑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痛阈的影响。结果如下:(1)辐射热照尾可使PEN诱发放电频率增多或PIN诱发放电频率减少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疼痛反应。(2)电针双侧“足三里”15分钟,可以抑制PEN和加强PIN的电活动,同时使甩尾反射潜伏期(TFL)延长,呈现出镇痛效应。(3)脑室注射10gCCK-8能对抗电针引起的PEN放电抑制或PIN电活动加强及TFL延长的作用。上述结果证实,CCK-8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神经元放电和整体行为水平上是协同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王爱国  姜雨鸽  徐龙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78-180,F0003
背景:胍丁胺具有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对抗吗啡的耐受和依赖等作用。目的:观察注射胍丁胺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分析海马一氧化氮通路是否参与胍丁胺抑制吗啡的戒断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4-04/07在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吗啡组、胍丁胺吗啡组。6只/组。方法:盐水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mg/kg;吗啡组进行5d预处理,分别皮下注射吗啡10,20,30,40,50mg/kg,2次/d;胍丁胺吗啡组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皮下注射胍丁胺10mg/kg。末次给吗啡后6h,吗啡组和胍丁胺吗啡组均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激发吗啡戒断症状,记录1h内各项吗啡戒断症状的次数(包括湿狗样抖动、咀嚼、激惹、流涎、腹泻等体征),根据动物在纳洛酮激发戒断症状的前后体重差值计算体质量减轻数。行为学测定后将各组动物麻醉处死,取海马作冰冻切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CMIAS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每张切片选5个视野积分吸光度的均值作为阳性神经元的积分吸光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吗啡戒断症状测定结果。②各组脑海马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1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吗啡戒断症状测定结果:胍丁胺吗啡组大鼠湿狗样抖动、咀嚼、激惹、流涎、腹泻、体质量减轻等戒断症状均明显低于吗啡组[(2.0&;#177;1.3),(5.0&;#177;1.1);(0.3&;#177;0.4),(1.8&;#177;0.7);(3.2&;#177;1.2),(6.8&;#177;3.1);(0.2&;#177;0.4),(1.2&;#177;0.9);(2.7&;#177;2.1),(6.7&;#177;2.1);(6.0&;#177;3.0),(12.8&;#177;2.7)次;P均〈0.01],与盐水对照组基本相近(P〉0.05)。②各组脑海马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各组大鼠脑海马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CA1区,其胞浆被染成棕黄色,圆形的细胞核被苏木精染成淡紫色。胍丁胺吗啡组阳性神经元免疫荧光吸光度值较吗啡组显著降低(24.32&;#177;8.31,50.82&;#177;15.13,P〈0.01),与盐水对照组基本相似(24.32&;#177;8.31,15.24&;#177;1.88,P〉0.05)。结论:胍丁胺能抑制吗啡的戒断症状,降低吗啡戒断大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海马一氧化氮通路参与胍丁胺抑制吗啡的戒断。  相似文献   

7.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痛阈的同时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的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4组:对照组32只,不给大鼠任何处理。电针组32只,用G.6805型治疗仪给电压6V,频率15Hz,连续的电脉冲刺激双侧“足三里”15min。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32只,在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后,借助自动微量推进器立即向脑室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1.5kg/L),2min注射完毕。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L-364,718组32只,在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2min,右侧束旁核内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718(100kg/L),2min注射完毕,其他操作同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以辐射热照大鼠尾部背侧下1/3处作为伤害性刺激,引导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以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变化作为痛阚的观察指标。当辐射热照大鼠尾开始或甩尾发生时,用SEN-3301电刺激器的电脉冲记号作为照尾和甩尾的标记.与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的放电同时显示在VC-9示波器上,从而观察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的同时变化。用GF-777型双道录音机记录这些变化,并输入DAB-1100直方图仪绘制直方图,最后用Z3.304函数记录仪打印。 结果:纳入动物128只,均进人结果分析。①辐射热照大鼠尾可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增加或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减少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砻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可抑制痛兴备神经元的电活动或加强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时使甩尾潜伏期延长,16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的(12.14&;#177;1.31)Hz减少到(3.38&;#177;1.92)Hz、同时甩尾潜伏期从(4.79&;#177;0.22)s延长到(8.65&;#177;0.34)s。9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前(5.3&;#177;0.56)B减少至(2.41&;#177;0.89)s,甩尾潜伏期从(4.11&;#177;0.38)s延长到(8.01&;#177;0.59)s,即呈现出电针的镇痛效应。③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能同时对抗电针所引起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镇痛作用。在电针后立即,15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100%减少到(17.73&;#177;3.05)%,抑制率为(82.27&;#177;5.47)%;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72.83&;#177;3.38)%。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立即,平均净增值的抑制率下降到(15.86&;#177;1.82)%;甩尾潜伏期的延长率减少到(13.93&;#177;2.12)%。而11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后立即的缩短率为(64.99&;#177;8.23)%减少到(11.41&;#177;1.58)%;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60.84&;#177;6.28)%下降到(8.63&;#177;0.92)%。(4)束旁核内注入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318能翻转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的镇痛作用。 结论: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调一致的,推测该作用是通过胆囊收缩素-A受体而实现的。揭示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或阻断胆囊收缩素-A受体的作用均能提高临床针刺的镇痛疗效以及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室注射谷氨酸(Glu)对大鼠丘脑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神经元的放电。结果:脑室注射Glu(1.5μg/10μ1)可使痛兴奋神经元(PEN)放电频率的净增值增加,潜伏期缩短;使痛抑制神经元(PIN)的抑制时程明显延长,放电频率的净增值降低。结论:Glu能加强:PEN和抑制PIN的电活动,提示Glu在痛觉调制中起兴奋作用,介导中枢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巴胺对正常及急性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和尾核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①5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6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及吗啡成瘾组26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②模型制备:大鼠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剂量,依次为:5,10,20,40,50mg/kg,3次/d(8:00,12:00,16:00),连续给药5d,建立吗啡成瘾大鼠的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时间、剂量均与吗啡成瘾组相同。第6天8:00观察大鼠的自然戒断症状30min后开始实验。③实验以电脉冲刺激大鼠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放电,观察侧脑室注入多巴胺对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5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多巴胺可提高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即22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秒净增值比注射多巴胺前(100%)增加了(131.8±10.3)%,潜伏期缩短了(55.6±6.3)%。②多巴胺使吗啡成瘾大鼠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秒净增值比注药前(100%)降低了(74.8±7.6)%,潜伏期延长了(82.1±8.3)%。结论:多巴胺可使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对电刺激的兴奋性增强,呈易化疼痛,而对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蓝斑核(LC)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其与乙酰胆碱(ACh)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侧脑室(icv)注射给药的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式观察L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并观察ACh、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对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1)icv注入ACh能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兴奋神经元(PEN)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潜伏期缩短,痛抑制神经元(PIN)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完全抑制时程延长;(2)icv注入ACh的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能够阻断ACh的上述效应;(3)icv注入ACh的M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可使PEN和PIN产生与ACh作用相似的效应.结论:(1)外源性ACh或毛果芸香碱可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表现为致痛效应;(2)阿托品能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弱,表现为镇痛效应.上述结果提示,LC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通过M受体介导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的:探讨γ-氨基丁酸、荷包牡丹碱对正常大鼠伏核内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Wistar系大鼠50只。随机分γ-氨基丁酸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γ-氨基丁酸&;#177;荷包牡丹碱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大鼠麻醉后,实施常规手术。将不锈钢套管插入侧脑室供注药用。①γ-氨基丁酸组内匀速注入γ-氨基丁酸(50g/L,10μL);②γ-氨基丁酸&;#177;荷包牡丹碱组在注入γ-氨基丁酸后2min,向侧脑室内再注入荷包牡丹碱(1g/L,10μL),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实验。实验采用电生理学的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变化,并连续观察和记录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30min。结果:Wistar大鼠50只在实验过程中无脱失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能使正常大鼠伏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痛诱发放电频率的净增值由注药前的(8.59&;#177;1.17)Hz减少至(-1.38&;#177;0.51)Hz、潜伏期由(0.17&;#177;0.04)s延长至(0.69&;#177;0.08)s,而痛抑制神经元的净增值由注药前的(-4.34&;#177;0.37)Hz增加至(5.12&;#177;1.58)Hz、完全抑制时程由(0.72&;#177;0.08)s缩短至(0.27&;#177;0.03)s。②侧脑室注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可对抗γ-氨基丁酸的作用,即痛兴奋神经元的净增值增加到(6.61&;#177;1.23)Hz,潜伏期缩短至(0.18&;#177;0.08)s;痛抑制神经元的净增值减少为(-1.33&;#177;0.21)m,抑制时程延长至(0.69&;#177;0.06)s。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两者相互配合活动。结论:①外源性γ-氨基丁酸可使正常大鼠伏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均减弱,表现出镇痛效应。②γ-氨基丁酸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的。γ-氨基丁酸和伏核在痛觉调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③荷包牡丹碱可对抗中氨基丁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泸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普通级两三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和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和戒断3h组(后两组合称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用纳洛酮催促吗啡依赖动物戒断反应。具体方法为每天两次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首日10mg/kg,隔日每次增加10mg/kg,至第6天末次注射50mg/kg。吗啡依赖组末次注射后6h麻醉下灌注固定。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大鼠于末次注射吗啡6h后,以盐酸纳洛酮5mg/kg皮下注射激发戒断症状,1h和3h后,同吗啡依赖组处理实验动物。对照组大鼠按照同期平行对照的原则,以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在正常及实验状态下的活动状况。同时取大鼠海马CA1区分别作苏木精一伊红和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测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吸光度。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未出现大鼠异常死亡,吗啡注射的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海马形态改变: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出现结构松散、神经元萎缩和坏死等改变。②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轻度阳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各组阳性细胞主要是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各组阳性细胞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3&;#177;3.54),(17.50&;#177;2.88),P〈0.01];[(38.83&;#177;4.62),(17.50&;#177;2.88),P〈0.01];[(58.17&;#177;6.62),(17.50&;#177;2.88),P〈0.01]。而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3&;#177;3.54),(38.83&;#177;4.62),P〉0.05]。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增加,各组阳性细胞吸光度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0.3780&;#177;0.0094),(0.3108&;#177;0.0010),P〈0.01];[(0.3999&;#177;0.0120),(0.3108&;#177;0.0010),P〈0.01];[(0.3855&;#177;0.0066),(0.3108&;#177;0.0010),P〈0.01],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780&;#177;0.0094),(0.3855&;#177;0.0066),P〉0.05]。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与戒断3h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差异有显著性[(0.3999&;#177;0.0120),(0.3855&;#177;0.0066),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药物依赖形成中的脑损伤初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伏核注射γ-氨基丁酸对大鼠伏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伏核(NAc)注射γ-氨基丁酸(GABA)后,NA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荷包牡丹碱(Bic)对GABA的阻断效应,研究GABA与NAc在痛觉信息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在60只成年Wistar大鼠上采用NAc内注药,以串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1)NAc内分别注射GABA 25、50、75μg/μl能够使正常大鼠NAc中痛兴奋神经元(Pain excitation neurons,PE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潜伏期延长;痛抑制神经元(Pain inhibition neurons,PIN)的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诱发放电完全抑制时程缩短。PEN与PIN的反应与GABA剂量间呈量效关系;(2)侧脑室注入GABA。受体拮抗剂Bic能够阻断其上述效应。结论:GABA可通过同时影响NAc中PEN和PIN的放电活动而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4.
吗啡依赖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的变化及脑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是否参与了吗啡依赖过程。方法:以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小鼠模型,采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法和ABC免疫组化法分别显示吗啡依赖组、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前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和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与对照组前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116.00&;#177;4.24)个/切片[相比,吗啡依赖组[(104.88&;#177;11.46)个/切片]和纳洛酮催促戒断组[(88.64&;#177;3.74)个/切片]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减少(F=27.864,P=0.000);而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与对照组[(149.93&;#177;19.15)个/切片]相比,仅在纳洛酮催促戒断组明显减少[(87.92&;#177;5.71)个/切片](F=64.61,P=0.000)。结论:吗啡依赖期和戒断期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元NOS的活性明显降低,且戒断期内nNOS参与了NOS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多巴胺(DA)对丘脑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30只,以电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引导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结果:蛛网膜下腔注射DA 可引起丘脑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PEN)诱发放电频率减少,潜伏期延长;痛抑制神经元(PIN)放电抑制时程缩短,放电频率增加.上述效应可被腹腔内注射DA受体阻断剂氟哌啶所阻断.结论:在脊髓水平注射DA可抑制丘脑束旁核PEN电活动,加强PIN电活动,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是由于DA作用于脊髓的DA受体抑制了伤害信息向脑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0.2 Hz刺激频率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帕金森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最佳刺激强度.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8在同济医学院康复医学实验室进行.取50只SD大鼠用6-羟基多巴损毁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部分损毁帕金森模型.16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0%,35%,55%,75%最大刺激强度4组,每组4只,进行0.2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强度分别为最大刺激量2 T的0%,35%,55%,75%,连续14 d.在刺激前、刺激1,14 d后观察模型大鼠对阿朴吗啡(0.5 mg/kg)诱发的旋转行为和前肢功能实验的影响.结果:1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实验结果:不同强度的单次刺激不能降低帕金森病大鼠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14次刺激后55%,75%最大强度刺激组的潜伏期是(4.9&;#177;0.85),(5.2&;#177;0.81)min,长于0%和35%最大强度刺激组[(3.2&;#177;0.85),(3.8&;#177;0.85),P<0.05],但二者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55%,75%最大强度刺激组的平均转速为(1.98&;#177;0.73),(2.19&;#177;1.26)r/min,均比35%最大刺激组减慢[(3.54&;#177;1.38)r/min,P<0.05],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②阶梯实验结果:刺激前帕金森病大鼠左侧肢体摄取食物的颗粒数明显少于右侧;单次55%的刺激可以增加左侧肢体摄取食物的颗粒数,其摄食颗粒为18.79&;#177;5.53;连续刺激14次后55%,75%刺激强度,可以增加左侧肢体摄取食物的颗粒数,在55%和75%最大强度刺激时的摄食颗粒分别是22.43&;#177;3.46和24.43&;#177;3.97,明显高于35%和0%最大强度刺激时的摄食颗粒(P<0.05),但是二者之间差别不大(P>0.05).结论:0.2 Hz 55%最大刺激强度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学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阿片肽能细胞(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 microcapsule of spium peptide cell/B-1.A-PA-OPC/B-1)脊髓蛛网膜下腔移植后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的影响,证实APA-OPC/B-1对药物依赖所产生戒断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Wtstar大鼠35只,采用逐日多次增量注射吗啡的方法,造成吗啡依赖性模型大鼠,其中26只模型建立成功。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APA-OPC/B-1组(n=13),美沙酮组(n=5)和生理盐水组(n=8)。在腹腔注射纳洛酮催瘾后,观察不同药物治疗组模型大鼠的戒断症状评分,体质量下降值,大鼠血液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变化。结果:APA-OPC/B-1组的模型大鼠体质量下降值[24h:(22.36&;#177;3.12)&48h:(19.06&;#177;2.56)g,72h:(17.94&;#177;3.56)g,96h:(15.25&;#177;4.01)g]及第2次催瘾时戒断症状评分[(6.81&;#177;0.26)分]明显低于与生理盐水组[24h:(34.13&;#177;4.46)g,48h:(29.87&;#177;5.69)g,72h:(24.54&;#177;5.01)g,96h:(25.20&;#177;4.68)g,(7.63&;#177;0.48)分](t=-7.14- -3.54,P&;lt;0.01)。APA-OPC/B-1组的模型大鼠两次催瘾后戒断症状评分与美沙酮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4.87~8.72.P&;lt;0.01)。吗啡依赖大鼠在给予美沙酮后1,48及96h时,其血液一氧化氮和SOD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lt;0.01);吗啡依赖大鼠植入APA-OPC/B-1后1,48及96h时血液中一氧化氮和SOD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lt;0.05—0.01);而吗啡依赖大鼠植入APA-OPC/B-1后1,48h及96h时血液中一氧化氮和SOD水平显著低于美沙酮组(P&;lt;0.05-0.01)。结论:APA-OPC/B-1植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具有减轻吗啡成瘾大鼠的戒断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辛立  牛敬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112-114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抑制剂氯丙嗪对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了解蛋白激酶C在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1/1l在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24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8):①甲醛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100μL直肠黏膜下注射致炎,复制内脏炎症痛模型。②甲醛+生理盐水组:在脊髓背角找到对直肠刺激敏感的神经元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mlMkg,30min后记录前对照反应。然后行甲醛直肠黏膜下致炎,方法和剂量同甲醛组。③甲醛+氯丙嗪组:腹腔注射25异/L氯丙嗪0.4mL/kg,其余处理同甲醛+生理盐水组。记录3组大鼠注射甲醛后120min内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15min为一个时间段,共记录8个时间段。以给药前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参照,计算给药后反应的相对值(给药后实际反应频率/给药前实际反应频率&;#215;100%)。 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共记录到24个单位的反应结果。①甲醛组在给药后0~15min和16-30min时间段的放电频率分别为致炎前基线水平的(283.7&;#177;46.0)%和(254.0&;#177;37.4)%,与致炎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②甲醛+氯丙嗪组在致炎后0~15min和16~30min两时间段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分别为基线水平的(124.6&;#177;10.25)%和(105.4&;#177;8.69)%;甲醛+生理盐水组致炎后同时间段的放电频率为基线水平的(279.7&;#177;37.4)%和(249.2&;#177;38.5)%。甲醛+氯丙嗪组在致炎后0~15min和16-30min两时间段的放电频率低于其他2组(P〈0.05),另2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①甲醛直肠黏膜下注射可稳定复制大鼠炎症性内脏痛模型。②蛋白激酶C抑制剂氯丙嗪可使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提示蛋白激酶C参与甲醛诱导急性炎症引起的痛觉敏感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K物质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参与痛觉调制的作用,揭示内源性镇痛系统的神经递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完成。选择6周龄雄性SD大鼠13只,实验过程中静脉持续给予戊巴比妥钠3-6mg/(kg&;#183;h)以维持大鼠浅麻状态,据鼠脑图谱确定中腈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坐标,采用核团内微量注射,以甩尾反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K物质溶于0.01mmol/L的醋酸中,K物质注射量为1g/L,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端1/3部腹侧皮肤3mm&;#215;6mm。实验开始时调整电压强度,使甩尾反射潜伏期为3.5~4.5s。若甩尾反射潜伏期超过7s,则将辐射热源移开鼠尾,以免烫伤皮肤。间隔5min测1次甩尾反射潜伏期,实验开始时连续测定3次,取其均值作为基础对照值。以后测定9次。结果:实验动物13只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甩尾反射潜伏期基础对照值为(3.63&;#177;0.31)s。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K物质后5,10,15,20,25,30min,甩尾反射潜伏期分别为(4.97&;#177;0、42)s,(5、63&;#177;0.48)s,(6.51&;#177;0.56)s,(5、06&;#177;0、41)s,(3.72&;#177;0、31)s,(3.66&;#177;0.29)s: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K物质后5~20min甩尾反射潜伏期明显延长(t=9.25、12.25、16、23、10.03,P〈0、001)。结论:K物质可能激活起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抑制通路,提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痛觉的下行抑制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戒毒肽对吗啡成瘾小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动物室和郑州大学志愿戒毒研究中心第一实验室完成。复方戒毒肽由脑肽配制而成,主要含有酸性肽,牛神经肽FF等小分子神经肽。80只健康的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8~10周龄,体质量(20&;#177;2)g。抽签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成瘾模型建立:腹腔注射吗啡,1次/d,100mg/kg,共11d。成瘾模型组:成瘾模型建立后,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成瘾模型建立后,用生理盐水1mL/次灌胃治疗15d。自然戒断组:成瘾模型建立后,正常喂养15d,期间不做任何处理;高、中、低剂量的复方戒毒肽治疗组:成瘾模型建立后,给成瘾小鼠按80mg/kg,40mg/kg,20mg/kg的复方戒毒肽进行灌胃治疗,神经肽溶液的实际用量为1mL,0.5mL,0.25mL,时间为15d。单独使用复方戒毒肽组:仅给正常小鼠按80mg/kg剂量的复方戒毒肽灌胃15d。实验结束后取材,通过免疫组化和Biosens数字成像系统分析仪测定海马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 结果:8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成瘾模型组两者水平均增高(134.93&;#177;6.83,117.24&;#177;3.91;116.26&;#177;8.64,96.81&;#177;6.16,P〈0.05);与成瘾模型组、自然戒断组、生理盐水组、40mg/kg和20mg/kg复方戒毒肽组相比,80mg/kg复方戒毒肽组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134.93&;#177;6.83,117.24&;#177;3.91;133.10&;#177;8.97.115.82&;#177;5.61;134.92&;#177;8.51,116.55&;#177;5.10;120.02&;#177;7.49,106.03&;#177;8.99;120.02&;#177;7.49.106.03&;#177;8.99;128.59&;#177;9.26,112.59&;#177;2.93;130.50&;#177;2.50,113.22&;#177;5.14,P〈0.05)。 结论:80mg/kg的复方戒毒肽能够降低吗啡成瘾小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