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绵窦及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海绵窦和床突旁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特点、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 1998至2006年对36例床突旁和海绵窦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经外科于术治疗.常规采取翼点入路,暴露颈部颈内动脉.分别采用动脉瘤直接夹闭,动脉壁修补及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搭桥等方式处理动脉瘤.术中使用脑电图(EEG)及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多普勒(Doppler)、内镜等辅助设备.结果 32例床突旁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海绵窦内假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修补术,3例海绵窦动脉瘤行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出院时GOS评分良好者32例(89%),重残2例(5.6%),死亡2例(5.6%).结论 不适宜栓塞治疗的海绵窦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而床突旁动脉瘤则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我院1986年元月至1996年12月以显微手术治愈颅内动脉瘤36例。方法:均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内动脉“放风筝”栓塞,其余35例均行Yasargil翼点开顿手术治疗。在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33例,2例巨大动脉瘤先行结扎再切除。结果:本组36例痊愈35例,良好1例,无1例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经Yasargil翼点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顿内巨大动脉瘤先结扎瘤颈后切除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巨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双保险"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对5例巨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采用"双保险"颅内外血管搭桥(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阻断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4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口狭窄.5例动脉瘤均不显影.随访3-24个月,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无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 "双保险"颅内外血管搭桥能有效防治术中、术后脑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是治疗巨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38个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均采取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36个,包裹1个,未处理1个。依据GOS判断预后,优良9例,轻残4例,重残2例。结论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的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及病人周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17例多发性动脉瘤中,13例(共27个)动脉瘤Ⅰ期手术夹闭,1例分期夹闭,3例部分治疗(包括处理责任动脉瘤)。3例巨大动脉瘤完全夹闭后,切除动脉瘤解除占位效应,包括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术后CTA或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随访1个月~5年,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5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显著,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采取充分显露、血管临时阻断、瘤颈缩窄、瘤体成形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满意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改进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前循环巨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其中3例为双侧多发动脉瘤。术中应用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颈部颈内动脉暂时夹闭、动脉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体穿刺抽吸减压、动脉瘤体切除等技术,动脉瘤夹闭后以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包裹动脉瘤,并用丝线将动脉瘤夹固定于颅底硬膜上并,术程中始终应用生理盐水加维生素C及罂粟碱冲洗。结果:10例动脉瘤手术全部成功夹闭,其中3例多发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出院时优良者8例,轻残者2例。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通过术前详细的手术计划,术中改进的手术技术和预防术后血管痉挛药物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丝线固定动脉瘤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术后因动脉瘤夹的滑脱而导致患者颅内大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术中处理技巧,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29例颅内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经验。其中瘤颈部夹闭110例,夹闭+包裹9例,瘤体电凝后包裹3例,载瘤动脉夹闭2例,动脉瘤切除2例,巨大动脉瘤切除后同时行吻合2例,动脉瘤旷置+颅外-颅内高流量架桥术1例。手术采用近侧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动脉瘤重塑等技术,其中10例患者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夹闭动脉瘤和Transonic HT313血流量仪检测载瘤动脉血流情况。结果术后根据改良Rankin评分,恢复良好116例(89.9%),功能障碍9例(7.0%),死亡4例(3.1%)。结论通过术前完善的影像学判断及详细的手术计划,熟悉动脉瘤区域的解剖关系,进行有效的脑保护,使用多手段处理动脉瘤的技术,可明显提高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手术治疗效果;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夹闭动脉瘤和血流量仪检测载瘤动脉血流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探讨脑血管造影和载瘤动脉闭塞在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上的作用及特点。方法6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根据其脑血管造影的特点采取血管内介入方法[可脱式球囊和(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近端53例、闭塞载瘤动脉两端后孤立动脉瘤7例;其中23例闭塞前先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结果出院时Rankin评分分级: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7例中轻残3例,合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组23例中死亡1例、重残2例。1-6年的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结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梭形动脉瘤的的治疗方法。方法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梭形动脉瘤术前造影均存在交叉循环不良,行Matas试验均不能耐受,故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以增加脑供血。1例术后可以耐受颈内动脉阻断,行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另1例仍不能耐受Matas试验,采用逐渐阻断夹夹闭颈内动脉的方法治疗。结果2例术后症状消失治愈,随访8个月~1.5年生活良好。结论对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可采取间接手术包括阻断动脉瘤近侧段载瘤动脉,促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以闭塞动脉瘤的方法治疗。若术前交叉循环造影示侧支循环不良,可先行颅内-颅外血管吻合以增加侧支供血,再用球囊或手术将载瘤动脉近段闭塞。  相似文献   

10.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脑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方法,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脑巨大动脉瘤方法和效果。分别采用:直接夹闭瘤颈12例;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5例;动脉瘤孤立术4例;颅内外动脉吻合伴或不伴血管内介入治疗14例;包裹1例;载瘤动脉阻断2例。结果术后恢复优良32例,重度病残4例,死亡2例。结论术前应充分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和侧支循环,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采用不同手术术式可取得良好预后;同时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可有效改善颅内供血,确保动脉瘤的后续治疗;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结合是今后巨大型动脉瘤治疗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64例71枚动脉瘤进行的直视手术及其疗效。结果 8枚动脉瘤夹闭后切除,1枚梭型动脉瘤作包裹术,其余均作夹闭术。术中动脉瘤破裂13例。Hunt Ⅱ级以内动脉瘤的良好率为94.7%(36/38),无死亡,Ⅲ级以内动脉瘤的良好率为88.1%(52/59),死亡率为3.4%(2/59)。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其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动脉瘤切除术在临床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切除36例不同部位脑动脉瘤的结果,探讨该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术后轻度偏瘫4例,同向偏盲8例:无手术死亡率和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动脉瘤切除术是治疗巨大脑动脉瘤最理想的方法,既避免了再出血的危险,又解除了动脉瘤体对局部神经的压迫作用。妥善处理动脉瘤颈和动脉瘤切除的残端、显微手术和避免穿支血管的损伤均是降低动脉瘤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2例65岁以上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栓塞优缺点、脑血管痉挛及电解质紊乱的防治。结果:62例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或栓塞的死亡率为4.8%,单纯手术27例,单纯栓塞33例,栓塞后再手术2例,1例巨大动脉瘤行颈内外动脉搭桥手术。结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手术危险性大,首选栓塞治疗,尤其对于体弱、多病、颅内多发动脉瘤,必要时手术治疗或手术和栓塞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附1例报告)罗祺,候凯,王长坤,刘凤春,亢健民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多数学者认为,只要病情许可,应采取手术治疗,并以颅内直接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最为合理。其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发生出血或再出血。但是,巨大动脉瘤,位置深在者,手术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4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33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5例行动脉瘤栓塞术,2例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闭塞载瘤动脉。结果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死亡3例,动脉瘤栓塞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人临床状况良好。临床随访28例,状况均良好;CT随访18例,示8例动脉瘤缩小或消失;造影随访15例.示9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瘤体缩小,2例载瘤动脉再通,1例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手术罔难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操作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间栓塞治疗40例41个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40例病人术前均行头部CT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按Hunter-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16例,Ⅳ级6例。结果41个动脉瘤均行弹簧圈栓塞,其中36个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4个大部栓塞,1例病人因术中破裂栓塞失败而改为急诊手术治疗。40例病人术后恢复良好36例,重残3例,死亡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熟练掌握微导管技术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2006年12月-2010年10月因颅内巨大型动脉瘤而施行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患者的临床经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良好率、病死率和搭桥血管闭塞率,Glasgow预后分级(GOS)标准评价患者近远期预后.结果 25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近期(出院时)疗效良好率(GOS评分4~5分)为56.OO%(14/25)、不良率(GOS评分1~3分)44.00%(11/25).手术相关病死率8.00%(2/25),血管闭塞率12.OO%(3125);远期(随访期间)疗效良好率(GOS评分4~5分)78.95%(15119),不良率(GOS评分1~3分)21.05%(4/19),病死率15.79%(3/19).搭桥血管闭塞率10.53%(2/19).结论 颅内外动脉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疗实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0-2015-05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内动脉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复查与随访结果,观察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2例术后2h发生偏瘫,经检查其大隐静脉内有血栓出现,立即手术取栓,1个月后患者完全康复。2例行夹闭载瘤动脉时发生出血情况。余14例术后经过均顺利。随访中8例手术6个月后行血管超声复查,搭桥血管通畅。4例巨大动脉瘤患者术后2a复查发现动脉瘤明显减小。2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先行右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并右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在手术5a后进行复查,可见其主要通过搭桥血管进行供血。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效果良好,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介绍一种颅内动脉瘤微创手术治疗的入路和方法。方法对3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一侧翼点锁孔入路,以直径约2cm×2.5cm的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34例患者共36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29例,轻残4例,死亡1例。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良好,是一种损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例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的诊治情况.结果手术顺利切除动脉瘤,不留后遗症.结论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少见,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必须应用CT、MR或MRA以及DSA等一系列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定.手术切除是治疗颅内细颈巨大动脉瘤最适宜的方法,能达到彻底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