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颈部CT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资料及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DSA)确诊。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均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及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由CTA检出脑梗死82例,正确检出率82%,病变血管共200处,主要分布在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出7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颈部CTA对脑梗死患者检出效果较好,且使用安全,费用低廉,对不符合动脉造影适应证的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头颈部CTA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检查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与性质,以及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与责任血管等情况。结果 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121例(93.08%),检出斑块284个,其中非钙化斑块占45.07%(128/284)。CTA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29.41%),中度狭窄35例(34.31%),重度狭窄20例(19.67%),闭塞17例(16.67%);共检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60支,其中轻中度狭窄占70%(112/160),重度狭窄及闭塞占30%(48/16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2例(31.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5.88%),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64例(62.74%)。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可判断责任血管78例(76.47%),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28.2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5.13%),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52例(66.67%)。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性质,判定脑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责任血管情况,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颅外段动脉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92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颈部CDFI及DSA两种检查手段对颅外段动脉评价中的优缺点;比较皮质分水岭梗死和内分水岭梗死的颅外段血管病变情况。结果对92例552条血管进行检查,DSA共发现52条血管狭窄,8条血管闭塞;CDFI共发现有64条血管狭窄,12条血管闭塞。两者总体对血管狭窄及闭塞的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判断,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分水岭梗死与内分水岭在动脉狭窄或闭塞及不稳定斑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FI及DSA对分水岭脑梗死颅外段供血动脉病变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且各具优缺点:DSA是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但对动脉硬化斑块性质的判断存在局限性;彩超能准确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但对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联合应用有助于对患者颅外段动脉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用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8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CTA检查。结果 彩超+CTA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87.50%,高于彩超单独检查的64.58%、CTA单独检查的68.75%,(P<0.05); 彩超+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是29.17%,比彩超单独检查的14.58%、CTA单独检查的16.67%高(P<0.05); 彩超+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8.75%,较彩超单独检查的检出率45.83%、CTA单独检查的47.92%高(P<0.05)。结论 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实施检查可对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有无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的颅外颈动脉超声与CT血管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部超声检查与颈部CTA对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斑块的敏感性。方法:对比分析我科住院的61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超声检查和CTA检查结果。结果:61例患者中,超声发现斑块110处,CTA发现斑块124处,两者对于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者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是55%,但CTA对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敏感性高于超声波检查,对钙化斑更敏感。超声检查血管狭窄的程度高于颈部CTA的结果,超声未能显示椎动脉异常。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部CTA检查优于超声检查,特别适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167例临床怀疑有缺血性脑病的患者行头颈部CTA(85例)或CE-MRA(82例)检查,同期均行DSA检查,比较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 CTA及CE-MRA在评价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70、0.827。结论 CTA、CE-MRA均是可靠的无创血管成像方法,可以较好地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及比较128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CTA、MR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A诊断脑动脉狭窄较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正确率高,误诊率、漏诊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及MRA诊断脑动脉狭窄可靠性均很高,可视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部CTA检查在椎动脉狭窄诊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椎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完善颈部CTA及颅脑MRA检查,若筛选发现可能存在椎动脉狭窄,则行DSA检查.经DSA确诊为椎动脉狭窄的患者在个体评估并知情同意后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结果 颈部CTA检查发现38例椎动脉狭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均经DSA证实并予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29例患者颈部CTA发现有>50%椎动脉狭窄共38处,其中V4段狭窄8处,V1段狭窄30处;DSA证实仅4处V4段狭窄和28处V1段狭窄超过50%.另有9例颈部CTA示椎动脉V1段显示不清,而DSA明确其狭窄>50%.38例患者共置入椎动脉支架41枚,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狭窄率(11.6%±8.9%)较术前(65.0%±11.2%)明显降低.术后随访6~25个月,1例发生脑干腔隙性梗死,1例脑干梗死呈闭锁状态,1例椎动脉V4段狭窄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颈部CT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能提供较大帮助.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多模式影像对比研究颈部动脉超声(CDU)、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旨在寻找锁骨下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就诊的患者179例,1周内均行CDU、主动脉弓上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至少一项检查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分析179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的狭窄程度。以DSA诊断为金标准评估CDU及CTA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分别对CDU及CTA进行狭窄程度的Kappa一致性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进行狭窄程度分级,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和重度狭窄(70%~99%)的血流速度(PSV,EDV)以及血流速度比值(PSVOR/PSVDIS)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1)Kappa一致性分析:CTA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κ=0.777),CDU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κ=0.813);(2)以DSA为标准:C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81例经MRI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142支血管)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MRI检查后7d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67例患者(103支血管)于MRI检查前行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超声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MRI检查示重度、中度、轻度狭窄血管中检查出斑块与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与DS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0.772),超声与DSA检查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系数=0.586);MRI与超声检查对易损斑块的检出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血管狭窄程度判定、易损斑块检出方面较超声更具优势,且能够就斑块形态、成分进行分析,超声检查略逊一筹,更适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期筛查。  相似文献   

11.
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DE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放射科自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应用DECTA检查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146例,结果阳性患者中16例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DECTA和DSA检查的影像资料及诊断结果.结果 DECTA检查表现正常69例,显示头颈部血管疾病77例(77/146,52.74%).其中15例患者DSA检查显示头颈部血管疾病,与DECTA检查相符(15/16,93.75%),包括动脉瘤8例,颅内动脉、椎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颜面部血管畸形和颅内血管畸形各1例.另1例患者CTA检查发现2个小动脉瘤,而DSA检查未发现.结论 DECTA能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及肿瘤供血动脉,与全脑DSA结果符合率高,对于诊断颈部和颅内血管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A与DSA在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脑梗死或TIA发作的患者152例,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并同时行DSA检查,将CTA与DSA结果相对照,分别计算出颈内动脉开口、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基底动脉狭窄的DSA及CTA的比较敏感度及特异度为73.9%、85.4%;大脑中动脉狭窄CTA及DSA的比较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0.7%、83.6%;颈内动脉开口狭窄CTA与DSA的比较敏感度及特异度为94.6%、97.4%.结论 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狭窄的诊断,在某些方面上可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1月内进行CTA和DSA检查的可疑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从所研究的总的病变部位来分析:CTA与DSA符合率为98.27%(454/462);CTA阴性而DSA阳性者为1.73%(8/462);CTA阳性而DSA阴性者为1.30%(6/462);以DSA作为"金标准";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9.57%(460/462),特异性为98.27%(454/462),假阳性为1.32%(6/454),假阴性为1.76%(8/454)。按不同部位分层分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开口、椎动脉V1、V2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假阴性为10.26%(8/78),椎动脉V3、V4段和基底动脉假阳性为15.34%(6/39)。结论 CTA在诊断脑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高,可以作为脑血管病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方法。但对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和椎动脉V3、V4段还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对于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定中还要结合DSA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及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作用及支架治疗效果。方法对182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其中48例适合介入治疗的VBI患者实施脑血管成形及支架治疗(CAS)。结果131例VBI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所致狭窄76例、椎动脉起始部扭曲34例、颈椎横突孔骨性狭窄所致椎动脉狭窄2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18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病变中,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9例、基底动脉狭窄8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9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4例。在DSA诊断基础上对适合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实施了CAS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48例患者均未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后循环供血系统脑梗死。结论DSA对VBI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因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的VBI行血管成形及支架治疗可能是今后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 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 IA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行DSA检查,观察T 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66例患者中发现56例有血管狭窄(84.8%)。其中狭窄程度≥70#例(34.8%),50%~70%的25例(37.9%),<50%8例(12.1%),10例正常(15.2%)。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41例,占狭窄动脉的73.2%。频发T 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4例盗血现象。结论DSA可以确定T IA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确定斑块的稳定性与否,对T IA治疗方法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高度怀疑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TCD、DSA与头颅CT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CD和CTA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结果 60例患者480条受检的血管中,经DSA检查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血管条数分别为38条,57条及55条。CTA、TCD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95.5%、80.0%、92.7%和87.1%、75.0%、80.7%。TCD结果显示重度狭窄段的收缩期流速显著高于中度狭窄段的流速,P<0.05。结论 CTA、DSA均能准确显示颈内动脉狭窄,TCD可作为对重度狭窄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无创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DSA)比较,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TA及DSA检查,并行资料分析。以DSA为标准,计算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等。结果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的灵敏度91.8%,特异度90.5%,符合率87.8%;Kappa值0.8053,CTA与DSA检出率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CTA对椎动脉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责任动脉。结果 70例患者中检出血管狭窄或闭塞59例(84.3%),其中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或闭塞51例,症状相关侧对侧8例;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9%(73/84),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3.1%(11/84);56例(94.9%)可以判断责任动脉。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重要原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方法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51例及糖耐量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DM脑梗死组)64例,均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两组均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常见,主要为大脑中动脉M1、M2段,颈内动脉颅外段等,其中DM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84.31%,NDM脑梗死组异常率70.31%;在DM脑梗死组中血管病变以多支狭窄(52.94%)为主,合并溃疡或斑块39.21%,11.63%存在侧支循环;而NDM脑梗死组中多支狭窄为18.75%,合并溃疡或斑块为17.19%,侧支循环形成为31.1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所涉及的血管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范围广泛.多支血管病蛮发牛率高、程摩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前循环TIA进展成脑梗死的脑梗死模式和血管病变特征,试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利用DSA、颈动脉超声和TCD综合定位责任血管狭窄(≥50%)或闭塞及症状侧颈动脉斑块性质,常规MRI研究前循环TIA进展成脑梗死的梗死模式。结果 51例TIA进展成脑梗死患者的MRI脑梗死模式和血管病变特征:皮层下梗死最常见37例(69.8%),其次是分水岭梗死8例(15.1%),区域性梗死5例(9.4%),皮层梗死3例(5.7%)。统计严重血管病变(≥50%狭窄或闭塞)如下:(1)皮层下梗死组血管严重病变17例(45.9%),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6例(16.2%);(2)分水岭梗死组血管严重病变7例(87.5%),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2例(25%);(3)区域性梗死组血管严重病变5例(100%),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2例(40%);(4)皮层梗死血管严重病变3例(100%),检出责任侧不稳定斑块2例(66.7%)。结论前循环TIA进展成脑梗死的梗死类型以皮层下梗死最常见,血流动力学和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均为TIA进展成脑梗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