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9—2016-09收治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34例实施单一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35例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比较2组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颅内压变化情况,并统计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例),低于对照组的26.37%(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恢复,改善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患者控制RT在36℃~37℃;均监测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PbtO_2)和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24 h、48 h、72 h、96 h的ICP、脑组织PbtO_2及血乳酸、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给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入院时,两组ICP、Pbt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均降低、PbtO_2均升高,亚低温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均低于、PbtO_2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入院时,两组血乳酸、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的血乳酸水平降低,BDNF水平上升;亚低温组入院后各时间点血乳酸水平低于、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前,两组NIHSS、GO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GOS评分均上升,但亚低温组的NIHSS评分低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亚低温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快速降低患者的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02-2016-02我院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8.82%)高于对照组(32.35%),并发症发生率(14.70%)低于对照组(3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博爱县人民医院2012-08-2016-08收治的STBI患者98例,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观察组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统计比较2组手术前后脑功能障碍评分(DRS)、神经功能评分(NIHSS)、颅内压水平,术后进行5个月随访,对比2组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5个月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观察组术后DRS、NIHSS评分及颅内压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观察组恢复良好率40.82%(20/49)高于对照组20.41%(10/49),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20.41%(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5个月SF-36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颅内压,促进脑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内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20),传统亚低温组(n=20)和血管内降温组(n=11)。两个治疗组31病人均于伤后20 h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3~34℃,治疗持续4~7 d,当颅内压降至正常后24 h,停止亚低温治疗。同时床旁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等。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及GCS评分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第7天,两组亚低温治疗的病人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基本降至正常。经6个月随访,两组亚低温治疗病人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传统亚低温治疗效果相似,其可减少肌松药和镇静药的使用及机械通气所带来的并发症。该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rO2)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β-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治疗组(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分别测定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72 h及7 d的PbrO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预后及不同时间PbrO2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β-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疗法能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PbrO2、改善脑组织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对比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能够有效保护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规范护理程序,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结果 亚低温治疗24h后颅内压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伤后3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精心护理有助于改善亚低温治疗的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在亚低温治疗后第1天、3天、7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治疗组的预后良好及中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26例和亚低温组24例.入院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 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入院后在3~7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7 d.比较2组GCS评分、颅内压、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在伤后第7天,亚低温组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8-01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比较2组颅内压、GCS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水平更低(P0.05)。2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较术前均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dGCS评分较对照组术前GC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及脑温监测的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亚低温组颅内压降低。伤后早期脑温比肛温高,但二者均高于正常值,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温和肛温均下降,但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病人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颅内压及脑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4h、72h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0dNIHSS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两组患者的清醒人数,清醒时间,GCS评分的变化,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病死和植物状态比例,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清醒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觉醒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3疗程后GCS评分和3个月后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植物状态及死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2个疗程后血流速度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疗效,可能与高压氧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扩大血氧弥散半径、促进血管生成和侧枝循环建立、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状态、清除自由基、减少缺血区脑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9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开颅术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术后给予常规降颅内压、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各指标水平。结果入院时,2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伤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脑血管阻力、动态血管阻力等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去骨瓣减压、降颅压、防治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通过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按FMA运动功能评价,2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6个月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2组GOS评定,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420例,分为亚低温组(185例)和常温组(235例);均进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亚低温组在常温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措施(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治疗时间为4~7 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等,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治疗后6个月,亚低温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治疗后12个月,亚低温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有较好疗效,但应注意并发症等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按FMA运动功能评价,2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6个月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2组GOS评定,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