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进  沈强 《宁夏医学杂志》2000,22(3):170-171
在纤维结肠镜检查1533例中,发现结肠黑变病7例。该病主要因服用蒽类泻药等,使脾性粘膜固有层内出现大量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粘膜色素沉着而呈黑褐色。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认为与肿瘤及息肉伴发率高,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病理(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纤维结肠镜检查 15 33例中 ,发现结肠黑变病 7例。该病主要因服用蒽类泻药等 ,使肠粘膜固有层内出现大量含色素 (脂褐素 )颗粒的巨噬细胞 ,粘膜色素沉着而呈黑褐色。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认为与肿瘤及息肉伴发率高 ,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结肠黑变病4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全部病例做了,临床资料分析及组织学观察,并做了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胆色素和PAS特殊染色,其中4例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 结肠黑变病粘膜固有层都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该色素的脂褐素、含铁血黄素、黑色素和胆色素染色均为阴性,HMB45、S-100免疫组化染色该色素颗粒亦为阴性,但PAS染色阳性。结论结肠黑变病在很大程度上与慢性便秘服用泻药有关,色素可能系巨噬细胞吞噬蒽醌类泻剂后形成的脂褐素样物质,其能否导致结直肠肿瘤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肠黑变病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大肠黑变病是一种少见疾病。本文拟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作者于1991年至2000年共行大肠镜检8435例,发现大肠黑变病41例。结果:黑变病变因主要由于患者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例如蕃泻叶、波希鼠李皮、芦荟、大黄等)。这类药物中含有树脂性刺激物质,在大肠的粘膜固有层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肠粘膜的固有层或肠壁所致。结论:大肠黑变病是大肠粘膜非炎症性的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病变,少数大肠黑病患者合并存在肿瘤可能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征、病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76例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发病的性别差异、合并便秘情况、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6例结肠黑变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青年男性MC发病率低于老年男性,中青年女性MC发病率高于老年女性;便秘患者占86.84%,合并结肠息肉率26。32%。确诊前64例(84.21%)均长期或间断口服泻剂,12例(15.79%)未服用过泻剂。结肠镜可见结肠黏膜有黑褐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病理可见黏膜固有层巨噬细胞浸润,胞质内色素沉着。经治疗,部分MC可以逆转。结论结肠黑变病与便秘、长期服用泻剂和结肠息肉有关。治疗上应主要去除引起便秘的因素,使用促动力药、非蒽醌类泻剂。对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的患者应定期结肠镜检查。对确诊的黑变病患者,应定期随访。结肠息肉和肿瘤应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黑变病是一种少见病’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结、直肠黑变病患者中大肠癌、息肉等发生率高,并少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低钠、低钙及某段肠管的水肿性肠腔狭窄(假性肠腔狭窄),故有因水肿性肠腔狭窄而误行剖腹手术的报道。近年来国外对该病研究增多【川,但国内报道较少。现主要讨论结、直肠黑变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等。至临床表现多数结、直肠黑变病患者有腹部隐痛、腹胀、排粪困难,少部分患者有低钾、低钠、低钙、低镁、碱中毒或血浆醒固酮增高。钡灌肠可见结肠袋消失,右半结肠或回肠末…  相似文献   

7.
例1女,63岁。便秘15年。长期口服泻剂,大便每周一次。纤维结肠镜见直肠至盲肠粘膜下广泛变黑呈虎皮状。肠镜诊断:结肠黑变病。病理报告:结肠粘膜固有层中有大量黑色素沉着。诊断为结肠黑变病。  相似文献   

8.
谢立群  任万英  吴凤云  李华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3):219-220,235,F0004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诊断、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对2003—2006年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结肠黑变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结肠黑变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66.8岁,临床表现以便秘为主。结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有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呈颗粒状、网状或虎皮状。病理检查示,黏膜固有层间质中有吞噬棕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结论】结肠黑变病主要与便秘、滥用泻药有关,可能与结肠腺瘤有关。治疗应针对便秘原因,尽量使用促动力药、非蒽醌类泻剂或微生态制剂。对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注意发现黑变病,同时警惕是否有癌变或息肉的存在。对已经确诊为黑变病的患者,定期的肠镜随访是非常必要的。对有息肉、肿瘤表现者,应及早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大肠黑变病是以大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临床上属少见病犤1犦。我院1990年~2000年10年间行结肠镜检查3873例,检出大肠黑变病14例,就其内镜观察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14例中,男4例,女12例;年龄22~73岁,平均54.7岁。有便秘史13例,时间2个月~13年,大多数患者长期或间断服用过泻剂(果导片、蕃泻叶、大黄苏打、通便灵等),服药时间最长者达10年之久。伴有高血压病史1例,伴有贲门癌、乙状结肠癌术后1年各1例。前5年结肠镜检查1215…  相似文献   

10.
结肠黑变病( melanosis coli,MC) ,是一种良性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性疾病,肠镜下表现为褐色或黑色豹纹样改变,组织学可见黏膜固有层巨噬细胞脂褐素过度聚集。虽然MC病因和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但蒽醌类泻剂的长期服用已被认识到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发现MC伴发结直肠腺瘤的发生率更高,但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存在争议。对于MC的防治,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本文将对MC的研究进展及中医治疗方案进行整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便秘10年余”入院,有长期服泻药史。入院后,行肠镜示“结肠粘膜有黑褐色色素沉着,提示结肠黑变病。”遂在气管内麻下行全结肠切除术。术中见结肠壁变薄,张力减低,结肠粘膜呈黑褐色。术后病理诊断:结肠黑变病。术后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10~15次/天,经中西医收敛止泻治疗后,症状渐改善,排黄色成形便,4~6次/天,住院30天,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患者排便基本正常,2~4次/天,生活质量较好。 讨论 结肠黑变病以结肠固有膜吞噬细胞内棕黄色色素沉着为特征,长期使用蒽醌类泻剂在…  相似文献   

12.
肠黑变病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近几年来,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该病的人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文献报道大肠黑变病是大肠癌的一种危险因素,该病逐渐引起关注,现就我院从2000年-2005年结肠镜下发现的17例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0岁,1996年因粘液血便1月余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服中西药1年后出现便秘、腹胀、发热、睡眠不佳,症状持续2年余.1999年5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出现黑褐色斑为染色颗粒,并在升结肠发现0.8cm×0.8cm大小之广基息肉,随即予以切除.当时该院诊为大肠黑变病伴结肠多发息肉.后继续应用中西药治疗,1年后经电子肠镜复查,见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为花斑样染色;降结肠发现0.5cm×0.5cm大小的息肉,亦予以切除,仍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又继续治疗1年余,于2001年2月再次经电子纤维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结肠粘膜水肿,伴黑色斑纹样染色,乙状结肠、直肠息肉3颗,再次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并行息肉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大肠黑变病的镜检和病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近年大肠黑变病发病率上升及发病年龄提前的原因。方法用Olympus电子肠镜对2002年8月-2004年10月行肠镜检查患者进行全大肠检查,发现病灶均取活检。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再行常规H—E染色,做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在4287例常规大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42例大肠黑变病。其中39例获得病理报告证实。结论大肠黑变病的病因主要是便秘,其次是口服泻剂;发病年龄提前。与患者自行口服泻剂有关;该病主要发病肠段是盲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还会伴发其他肠道疾病。并且有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关航  贾秋红  陆兆炯 《海南医学》2005,16(3):53-53,36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相关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本组3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60岁以上22例,60岁以下10例,29例有口服果导、番泻叶、大黄苏打、牛黄解毒片、排毒养颜胶囊等蒽醌类泻药史,以上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结果 结肠镜显示肠粘膜呈棕色,黑褐色的色素沉着,色素可呈颗粒状,呈现虎斑样或呈条纹状类似于槟榔切面或呈弥漫性均匀分布。其中累及全结肠10例,累及降、横、升结肠17例,累及降、横结肠2例,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3例。单纯MC24例,MC合并结肠腺瘤性息肉5例,MC合并结肠癌3例。病理组织学均为肠粘膜固有膜内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布的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黑色颗粒。结论 结肠黑变病发生率有逐渐升高趋势,多发生于老年人便秘或长期滥用蒽醌类药物者。32例MC中合并结肠腺瘤性息肉5例,合并结肠癌3例,表明MC与息肉、肿瘤的发生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因此,应对便秘及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在发现MC的同时,须警惕息肉和肿瘤的存在,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6.
96例大肠黑变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大肠镜检查,观察与研究大肠黑变病的病变情况及病因探讨。方法:用Olyrnpus公司生产的电子肠镜对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在三家医院行肠镜检查患者进行全大肠检查,发现大肠黑变病病灶均取活检,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分析。结果:在9863例常规大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118例大肠黑变病,其中96例获得病例报告证实。结论:大肠黑变病的病因首先是便秘,其次是使用导泻剂;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也许与患者自行使用导泻剂有关;该病主要发病肠段是盲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但近年全大肠黑变病患者例数增加,亦考虑与患者自行使用导泻剂相关;还会伴发其他肠道疾病,并且有贫血、营养不良、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结肠黑变病患者78例.结果 本组诊断MCⅠ度28例,MCⅡ度43例,MCⅢ度7例.并发结直肠息肉19例,并发溃疡性结肠炎3例,并发痔疮8例.结论 结肠黑变病除主要与便秘、滥用泻药有关外,可能与结肠癌、结肠息肉及溃疡性结肠炎也有关,应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刘树清 《海南医学》2009,20(3):79-80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大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以往认为在我国属少见病,发病率约为0.5—1.4%,近年来随着肠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逐渐增加,表明该病并非少见。我院2003年5月-2008年5月行结肠镜1860例,共检出结肠黑变病34例,发病率约1.83%。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是一种以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点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结、直肠疾病,国内报道较少。自消化内镜普遍应用后,诊断率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结肠黑变病是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以往临床报告较少。目前,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其检出率不断增高。现将我们诊断的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